梁宗賢
西漢哲學家、文學家揚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模范,即榜樣,表率。“師者”以什么作為學生的表率呢?一是學識;一是德行。
古語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痹掚m如此,但想成為“經師”,也非易事,想必得飽讀詩書,精通典籍,滿腹經綸,并且善于調教學生,使之學有所成,甚而超越為師者。韓愈有句名言,“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講的應該就是“經師”。
為師者,要想成為“人師”,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首先必須使自己成為“經師”,精研專業(yè),博采百家,效法古圣先賢、當代名家,正應了那句俗語“要給別人半桶水,自己就先得有一桶水”,有了這些“水資源”(學識),再加上自己的人生閱歷與思考,做起引領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去汲取為人類文明成果的傳播工作來,就得心應手了。
古人尊崇“天地君親師”,是有深意的?!疤斓亍保碜匀环▌t;“君”,代表忠心、誠信;“親”,代表人倫道德;“師”,代表學問及對上述四者的承繼。由此可見,“師者”,應該不只是知識的繼承者與傳遞者,還應當肩負起“建筑靈魂”的重任。怪不得,英國哲學家培根就曾把教師稱為“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文明之樹的栽培者,人類靈魂的設計者”,蘇聯(lián)教育家加里寧稱教師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
然而,成為“經師”僅僅是為“人師”所必備的條件之一,在眾多的條件中,最為重要的是為師者個人的品德。
欲育人,先育己;欲立人,先立德。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那么,為師者,就必須具有高尚的品德。高尚的師德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學生心目中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受益終生的。其意義巨大而深遠。師德,簡言之,即“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師愛為魂”——寒梅獨領萬物春
冰心說過:“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有了愛,才有教育的先機?!痹诮逃虒W的整個過程中,支持著為人師者不辭辛勞,兢兢業(yè)業(yè),十年如一日地工作著的,必然是為人師者具有一顆愛心。有了愛心,才會純凈思慮,心無染污,德行不虧。當為人師者面對一雙雙渴望知識的清亮眼眸,怎么可能無動于衷呢?看到學生日漸成長,知識日漸豐富,怎么可能不感懷欣慰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學生看作是自己的兒女,那么,師愛就是無私的。西方有一位哲人曾說:一個人,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師的職責就是神圣的。師愛如父母的愛,但又高于父母的愛。試問,天底下,哪一個做父親、母親的人不愛著自己的兒女?哪一個做父親、母親的人不無微不至地呵護著自己的兒女?哪一個做父親、母親的人不傾心教導著自己的兒女?在“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中,我們能認識到很多奮斗在偏遠鄉(xiāng)村的老師們。他們的美,美的是心靈,是靈魂的崇高;他們的美,美在堅守,美在真愛著學生。因為他們心中有對學生的大愛,所以他們堅守著對教育終極目標的追求,堅守著踐行教師的神圣職責。
愛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的“催化劑”,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馬卡蓮柯說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本拖窠硬荒軟]有水一樣,教育不能沒有愛,因此教師能否打開學生的心扉,取得學生的信任,愛是首要條件。為人師者,要以愛為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上;以愛為雨露,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以愛為營養(yǎng),培育著學生的心靈,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就會收獲“滿園春色”,“喜看稻菽千重浪”。為人師者的真誠付出,收到這樣豐厚珍貴的回報,一切緣于愛心。以心喚心,心心相通,就能連成巍峨長城。
“身正為范”——節(jié)竹敢為世標桿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吧碚保磧x止端莊。為人師者不僅是教學的主體,又是學生認識的客體。為人師者,身教重于言教,其言行舉止、態(tài)度、個性等,無不對學生發(fā)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俗話說:“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jié),節(jié)節(jié)是楷模。”在教育教學中,不管是面對學生集體,還是面對學生個體,為人師者都必須在心里腦中謹守“師道尊嚴”,一言一行要親切、得體、自然,既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隨和可親、謙虛好學,又要讓學生打心里頭敬重老師,愿意聽從、服從老師的教誨。學生一旦感受到老師的人格魅力,就會進一步端正自己的思想、態(tài)度向老師學習,自覺或不自覺地以老師對待事物及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從而產生相應的美好感情來對待他人。由此可知,“為人師表”、“身正為范”,絕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對學生無聲的教育。
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币虼?,要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學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的教師。一個性格孤僻抑郁,情緒反復無常,心胸狹窄,愁腸滿腹,或者靦腆忸怩,萎靡不振的教師,如何敢奢望他(她)能培養(yǎng)出熱愛生活,真誠,有同情心,富有正義感的學生呢?“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如果為人師者不能適時調整好自己心理,提升自己的涵養(yǎng),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就可能成了人生路上的“盲人”,又怎能去引導、教育好學生?
為人師者,以德行教,率先垂范,并樂于教育,全心投入到教育,在實踐中才能真正懂得教育;真正懂得教育才能安心教育,立志貢獻于教育;立志貢獻于教育,才能以教育為人生之樂,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干,為教育作出貢獻。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要使人間桃李自芳菲,更需勤耕細作美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