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龍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美術教育的各個方面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美術新課程標準的出臺,讓現(xiàn)在美術學科有了一個系統(tǒng)化的標準。其中的“綜合·探索”內容中是指通過綜合性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chuàng)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融美術各學習領域為一體,二是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三是美術與現(xiàn)實社會相聯(lián)系。其中的美術與其它學科相綜合正是當下美術教育發(fā)展的要求與趨勢。在我從事美術教育十多年的時光里,我認為美術和語文學科是密不可分、相互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間的整合是科學的,能給我們的教學能帶來生機。本文以中學美術教學中整合語文學科的教學展開論述。
【關鍵詞】學科整合 語文與美術 綜合探索
引言
《美術教育新課程標準》中提出采取學科綜合的方式,設置“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在這方面我覺得美術學科和其它學科的整合是必然的,它可以和《音樂》、《地理》、《歷史》、《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相融合。有些美術教學是可以和這些學科相融合的,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達到融合的效果。比如有些老師的個人業(yè)務能力水平問題,比如學生理解能力水平問題,比如融合的恰當與否問題等等。要知道美術教學不單單的是一科的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學好美術,教師上好一堂優(yōu)秀的美術課,學生充分掌握美術知識,美術課堂就必須要與其他學科相融合。因此,在教學時,我們不能可有可無,各學科間的界線要緊密聯(lián)系。美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互補的,是相輔相成的。在美術教學中整合語文教學,也同樣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相輔相成
早在中國商朝就有了初步的美術與語文的早期交融,甲骨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甲骨文中的很多文字就是美術中的圖畫與語文漢子的結合產(chǎn)生的,這種文字也叫象形字。象形文字來自于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圖畫性質減弱,象征性質增強.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chǎn)生出來的.象形字純粹利用圖畫作為文字使用,這些文字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極其相似。象形字是最早產(chǎn)生的文字,用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的物體的外形或局部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如雨,就像天上掉下來的雨滴,壺,就像一把壺,馬就像一匹馬象形字來自圖畫文字,但圖畫性質已經(jīng)減弱,象征性質大大增強了。
再從我們兒時學語言時的情況看,父母抱著我們還不會走路的那時,指著一些簡單的圖畫及數(shù)字,學習語言,看圖識字,看圖說話了。這使美術與語文已經(jīng)在我們啟蒙教育時融合了。
學生上學后的各個學科教材,都離不開美術的身影。封面、插圖、講解圖等等都與美術有著融合。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更與和美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二、語文的應用有利于美術的多元化教學
傳統(tǒng)美術學科教學只注重美術單一的教學,其教學模式存在局限性,不能夠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然而在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下,要求學科整合,綜合性拓展學習。語文在美術中的應用有利于學科的綜合,讓美術教學變得多元化。美術課堂中引用語文元素,就是在繪畫、設計、手工制作、欣賞等環(huán)節(jié)教學中,配以語文元素中的詩歌、字詞等的形式展現(xiàn)藝術美,以及借助詩詞、文章促進大腦的想象力和再加工成藝術作品的過程。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彌補美術課堂教學資源的不足,使美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其價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美術和語文的學科整合是新課程標準的真實體現(xiàn),整合后的美術課程資源開放而有活力,使學生在社會生活的平臺上鍛煉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三、語文在美術教學中的實用性
美術教學中有一些抽象的藝術元素需要學生思考理解,如果語文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差的話,就會阻礙這部分的認知。比如說美術中的欣賞部分,一幅作品中表達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繪畫元素、社會元素、個人元素等,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及對文字、文章的分析能力,是很難達到欣賞的要求的。在如設計中內容,需要學生不但要把設計的藝術作品畫下來,還需要,構思、構圖等,其中許多內容是與語文中的漢字和詞語分不開的。比如圖畫與漢字結合設計的標志,圖畫與詞匯設計的標志等。
美術繪畫中,運用語文中的詩、詞、故事、文章去作畫,能夠豐富學生想象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個從一些古畫上就可以看到端倪,比如唐朝時的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chuàng)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幟。王維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其所成就,不僅僅能詩善畫,而是把藝術中的詩與畫,通過他的創(chuàng)作,給以融合。這是詩與畫有機的結合,是中國畫的傳統(tǒng),也是中國畫的特點。學生體會著詩歌中波瀾壯闊的情懷,觀賞著繪畫作品中的視覺沖擊,潛移默化的加強了學生認知。使得美術繪畫課堂教學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一些繪畫作品配以詩詞,使得繪畫更加豐富多彩,是繪畫作品藝術生命的一種擴展和延伸。
同時,語文中的漢子與美術中的中國畫也是緊密融合的。中國畫中的書畫同源,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系密切,兩者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相輔相成,是指繪畫和書法源于一處,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本身帶上了強烈的書法趣味,國畫的線條、墨韻,處處都透露著抽象之美,它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也就是說即使離開了物像,單獨地欣賞一筆一劃、一點一塊,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
四、美術教學與語文教學相輔相成
1.在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
語文課中對漢字的書寫非常嚴格,從筆畫到結構都有著一定的要求。不但要識字而且要書寫規(guī)范。而美術課中穿插有美術字,毛筆字的學習,這些都需要學生對漢字書寫有一個扎實的功底。美術課中漢字的學習,對學生學習漢子書寫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擴展。讓學生寫一手好字,是每個美術老師和語文老師的愿望。
2.在美術教學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繪畫中想象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同時,語文寫作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也是非常重要的。繪畫創(chuàng)作從構圖、刻畫、創(chuàng)意等都離不開學生的想象力。從動手創(chuàng)作開始,頭腦里就初步形成了畫面,而語文寫作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拿到作文題目時,已經(jīng)在開始思考文章的結構了。其中,美術中的設計、工藝制作等都離不開想象力。在美術課堂中,不斷提高、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能夠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寫作思維能力。
總之,語文詩詞中附有生命力的語言文字與美術教學的融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產(chǎn)生愉悅的心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這對于美術教學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預示著美術教學方法有著更廣泛、更深層的拓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2]許淵沖著《精選唐使與唐畫》[M]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1
[3]《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