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摘要】學校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踐中,了解了價值觀、核心價值觀的相關理論還遠遠不夠,充分了解個體價值觀的發(fā)生機制、了解核心價值觀的發(fā)生機制,把握兩種不同性質價值觀的轉化與影響機制,對于我們進行價值觀培育有著切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發(fā)生機制 個體價值觀 學校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4-0059-02
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不是單純的實踐行為,而是通過對教師個體觀念的理性分析,選擇有效的途徑破解阻礙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問題。筆者認為,研究核心價值觀的發(fā)生機制,有助于對教師個體觀念的分析與改進,有助于個體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轉換。
一、學校內成員個體價值觀的發(fā)生機制
(一)教師個體需要是教師個體價值觀發(fā)生的前提
個體需要是反映個體生存和發(fā)展過程中自身內部的某種要求、意向、愿望等,是個體的各種活動的源泉,是形成個體價值觀的客觀前提。[1]
教師個體的需要,雖然有其個性特點,但由于教師隸屬于學校內,所以伴隨著教師的成長,逐漸發(fā)生教師對學校需要的內化?!叭后w需要個體化”實際地、潛在地在學校中發(fā)生著作用。
“所謂群體需要個體化,是指一定的社會群體主體把自己的需要不斷滲透給它所轄的個體主體,推動群體需要內化為個體需要的一部分或基礎的過程?!?[2]一方面,學校主體通過輿論、宣傳等手段,不斷將學校的目標和規(guī)范灌輸給個體,以推動教師對學校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另一方面,由于教師個體具有從眾心理、功利心理等,因而在學校生活中,他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向占主導地位或統(tǒng)治地位的學校需要靠攏,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內化學校的要求與目標。
(二)實踐活動是教師個體價值觀發(fā)生的物質基礎
實踐活動是個體需要產生、發(fā)展和得以滿足的基礎。[3]學校教師成員個體的實踐活動是其不斷創(chuàng)造價值、享用價值的生命過程與經歷。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成員個體才能與學校內其他團隊、個人產生種種關系,才能實際地創(chuàng)造和享用著一定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并在處理和協調各種人際關系和價值取向中反映出自己特有的價值傾向。因此,“人的價值觀念絕不是憑空產生的,他是在人的價值活動中形成,并對這種價值活動反應的結果” [4]。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被他人或者社會認可了的價值體驗也將成為個體的新觀念,并固定下來。
如此,在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可以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給教師個體以任務,使其在某種特定的活動中,產生趨向、靠近或是一致于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價值觀。
(三)利益需求是教師個體價值觀發(fā)生的動機
個體需要的滿足是要通過個體最終獲得一定的利益來實現的。因此,只有深入到利益層面才能深刻理解學校成員個體價值活動的動機和各種矛盾沖突的根源。[5]
利益是個體價值活動追求的目標,與個體需要一致,利益也是有層級、有區(qū)別的,有的人追求物質利益,有的人追求精神利益。個體的需要是內在的,而滿足不同需要的各種利益卻是從外部得到的。[6]如果個體雖然有各種需要,又在價值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價值,但始終得不到正當的、必要的利益,自身的需要無法滿足,那么,該個體的工作就會失去動力。[7]相反,當其創(chuàng)造活動實現了價值,并得到了預期的需求,則起繼續(xù)創(chuàng)造價值的動力會日益增強。另外,當創(chuàng)造了價值,并且得了“獎賞”,但這種獎賞與其期盼不相符,則同樣難以調動其工作動力。比如,有的人需求物質獎勵,但得到了精神獎勵,而其他人卻得到了物質獎勵;或者期盼地位、榮譽獎勵,卻只得到了物質獎勵,而物質獎勵并非其需求,則都將無法成為其踐行學校價值觀,激發(fā)其工作的動機。
從以上分析看,學校在進行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中,絕對不可忽視學校部門(或團隊)、成員個體的利益需求。在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或者在學校重大變革上,必須通過潛移默化的“利益觀”來教育與引導,通過激勵、獎賞等途徑,做好教師個體心理上的逐步認同。否則,核心價值觀難以推進,而且即使核心價值觀基本確立,在重大變革中由于個體的不適應,非但變革難以進行,而且已經確立的核心價值觀也將受到嚴重威脅,甚至是被摧毀。
二、學校核心價值觀的發(fā)生機制
(一)教師群體需要和集體意識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發(fā)生的前提
學校發(fā)展方向與發(fā)展目標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發(fā)生的客觀前提。但是學校目標又是由教師個體需要轉化而來的,要經過“個體需要群體化”的過程。所謂“個體需要群體化”,是指群體內的一定個體以自己的需要滲透和影響其他個體和整個群體的需要,引導推動其他個體或群體的需要發(fā)生改變。[8]
就學校這一群體而言,只要某個體需要(校長的核心理念)被社會群體(教師群體)中相當數量的其他個體加以肯定,這種“個體需要”馬上就會在他們中引起“共鳴”,進而得以快速地強化和擴大。這種“個體需要” (校長的核心理念)就極有可能上升為學校教師群體的需要。這個過程中,首先,校長根據辦學目標與方向,科學合理的制定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其次,教師個體對校長提出的核心價值觀,在與自身需要與利益中的比較重進行權衡;再次,反饋權衡結果于學校;最后,校長根據反饋信息,強化或修改學校核心價值觀,即代表學校的方向、目標的理念表達,然后再把新的價值觀輸出,開始新一輪運作。這正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產生的過程。
群體價值觀發(fā)生的另一個前提則是集體意識。[9]集體意識在學校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中,就是指教師個體對學校的認同與熱愛,也就是其主人翁的歸屬強度。學校對教師在物質和精神上需要的滿足度、人際關系的和諧度、組織文化的認同感、工作年限、年齡大小、個人愛好、學?;顒拥膮⑴c度等等,都會影響學校全體教師集體意識的形成和鞏固。
因此,若要使學校核心價值觀不斷地強化和完善,一方面必須培養(yǎng)學校成員的集體意識,另一方面必須采取各種措施、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不斷強化學校成員的集體意識。
(二)實踐活動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發(fā)生的物質基礎
當參與實踐活動的教師個體面臨相同或相近的客觀條件,則其產生的需要具有同一性的概率就高,那么群體需要的形成則更為自然。而且教師們的共同實踐活動,恰恰有力地推動了教師個體需要的變化,并為其共同需求創(chuàng)造了條件。教師在共同的實踐活動中,共同享受價值,也共同創(chuàng)造價值,并再享受實踐后共同創(chuàng)造的價值,這個過程中,自然而言地在這些教師個體間產生了相對穩(wěn)定的價值體驗、價值觀念。共同實踐活動越頻繁,這種共同的價值體驗與價值認同就越快形成,并越快穩(wěn)定,進而形成一定群體的價值觀。
在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中,可以通過各類大型實踐活動來完成,在職業(yè)學校中,可以通過實訓基地建設、新校建設、專業(yè)調研、培訓、課題研究等各種團隊式活動,潛移默化地宣傳、傳播學校核心價值觀的理念。
(三)利益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發(fā)生的動機
學校核心價值觀的發(fā)生也有其特定的動機,這一動機就是利益——學校的共同利益。但學校的共同利益無法與教師個人利益相脫節(jié)。如果學校所追求的利益與從事工作的教師個體的利益獲得相一致,則學校核心價值觀更容易被認同,并逐漸內化為個體的行為,形成學校穩(wěn)定的核心價值觀。相反,則不易接受,無法內化,也就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核心價值觀。
因此,在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中,實際上就是學校在發(fā)展的每一項實踐活動中,一定要處理好學校利益和教師個人利益的關系。這種利益,并非單純是物質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榮譽、聲望等。而且,對榮譽與聲望這些精神利益有追求的教師個體,往往是學校發(fā)展的骨干力量。對骨干力量的利益觀的教育與合理給予,在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培育中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三、學校成員的個體價值觀向學校核心價值觀的轉化機制
(一)教師個體價值觀與學校核心價值觀差異與沖突
學校核心價值觀與教師個體價值觀是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學校核心價值觀一旦形成便營造出一種氛圍,影響并制約教師個體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但教師個體價值觀并不一定為學校核心價值觀所接受,并往往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呈現個性差異。個性價值觀相對活躍、易于改變,而學校核心價值觀則帶有強大的穩(wěn)定性,難以實現變革。
教師個體價值觀與學校核心價值觀之間會產生沖突,這種沖突是由于教師個體與學校集體間不同的價值取向所決定的。因為不同的個體與學校的價值觀反應著各自在政治、經濟、地位等方面利益的要求,這些要求相互之間必然會產生矛盾和沖突。
在學校核心價值的觀培育中,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師個人價值觀的控制管理。這種控制管理是軟性的教育與宣傳,不能通過強制的方式進行。
(二)學校成員的個體價值觀與學校核心價值觀的聯系與轉化
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必須借助于學校中大多數個體對該價值觀的接受和認同才能得到真實的體現,而個體價值觀也只有在學校價值觀的影響和作用下,才可能具體地形成與發(fā)展。所以,兩種價值觀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教師個體價值觀與學校價值觀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一方面,教師個體價值觀可內化為學校價值觀。當學校價值觀為教師個體所認同和接受時,就會被內化為個體價值觀。另一方面,學校榜樣或英雄人物的價值觀往往會泛化為學校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這些學校優(yōu)秀的代表在學校發(fā)展中的突出表現所體現的價值取向,學??梢岳酶鞣N方式、通過各種渠道對全體成員進行宣傳普及、灌輸教育,使之逐漸為全體成員所接受的,成為學校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
參考文獻:
[1]陳章龍,周莉.價值觀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58.
[2]肖意貞.談個體需要向社會群體需要的轉化[J].攀登,2002,(2):59.
[3]陳章龍,周莉.價值觀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0.
[4]許斗斗.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念作用的可能與現實[J].哲學原理,2002,(5):54.
[5]陳章龍,周莉.價值觀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1.
[6]陳章龍,周莉.價值觀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1.
[7]陳章龍,周莉.價值觀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1.
[8]陳章龍,周莉.價值觀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2.
[9]陳章龍,周莉.價值觀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