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江辰晨(1988-),女,漢,江蘇人,碩士研究生,華東政法大學,訴訟法學(民訴方向)。
摘要:群體糾紛是當代各國共同面對的一個難題,各國采取的群體訴訟制度也不盡相同。我國在此方面起步較晚,發(fā)展較緩,雖有代表人訴訟制度,卻存在諸多不足。本文將代表人訴訟與相對成熟的集團訴訟進行比較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完善代表人訴訟制度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集團訴訟;代表人訴訟;比較;完善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因環(huán)境污染、產品責任、證券欺詐等導致的群體性糾紛日漸增多,此類糾紛有著受害人數(shù)多、牽涉面廣、社會影響大等特點。因此,能否妥善處理此類糾紛對社會穩(wěn)定性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群體訴訟作為解決群體性糾紛的訴訟制度,一直以來都備受各國學者的關注。由于歷史、文化及經濟等背景的不同,群體訴訟在各國的發(fā)展很不平衡,表現(xiàn)形式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如美國的“集團訴訟”制度,德國的“團體訴訟”制度,日本的“選定當事人”制度以及我國的“代表人訴訟”等。其中,美國的集團訴訟制度發(fā)展最為成熟,且受到諸多推崇和借鑒。
一、 美國集團訴訟制度
美國的集團訴訟是從英美衡平法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訴訟制度。①現(xiàn)在一般將集團訴訟定義為“在法律上允許一人或數(shù)人代表其他具有共同利害關系的人提起訴訟,訴訟的判決對所有共同利益人有效”。②
適用美國的集團訴訟制度需要滿足一些條件。其一,當事人人數(shù)眾多且不確定,眾多當事人不可能全部參與到庭審中。其二,眾多當事人具有共同的利害關系,即在法律問題或事實問題上存在共同性。如均因某一歧視性法規(guī)而受到侵害,或均因某一缺陷產品引發(fā)的事故而受到侵害。其三,代表人的請求或答辯在集團中具有典型性。其四,訴訟代表人能夠公平且充分地代表集團內所有成員的利益。因為美國集團訴訟中訴訟代表人并不需要集團成員的明確授權即可代表整個集團,且代表人享有包括處分實體利益在內的廣泛訴訟權利,所以除了要求其請求或答辯具有典型性外,還要求其能夠積極且善意地行使代表人的權利。除了需要滿足上述四個條件外,美國還對適用集團訴訟的情形作出了限制。需要符合以下三種情形之一,才可以提起集團訴訟:1、若允許個別成員進行訴訟,可能會導致矛盾判決的產生或實際影響其他成員的利益;2、因集團相對方當事人的作為或不作為而需要對整個集團作出適當?shù)?、終局的禁止性救濟或宣告權利的救濟;③或3、就公平、有效地解決爭議而言,集團訴訟優(yōu)于其他一切可行的方法。④
二、 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
我國的代表人訴訟是基于共同訴訟而產生的。當訴訟標的相同或為同一類時,若一方當事人人數(shù)眾多,一般為十個以上,當事人可以授權其中的一人或數(shù)人代表他們進行訴訟,判決對這些當事人具有拘束力。根據(jù)我國民訴法的規(guī)定,我國的代表人訴訟分為人數(shù)確定的代表人訴訟和人數(shù)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以起訴時當事人人數(shù)是否確定作為區(qū)分依據(jù)。對于人數(shù)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法院需進行公告,在一定期間內向法院進行權利登記的權利人可以成為當事人。訴訟代表人一般由全體或部分當事人推選產生,在人數(shù)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中,若登記過的權利人推選不出代表人,法院可以通過商定或指定的方式確定代表人。 訴訟代表人獲得的是一般授權,若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對于確定的當事人 ,判決是當然發(fā)生效力的,而對于人數(shù)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中未在公告期間內及時登記的權利人,則需通過提起訴訟的方式來適用前述判決。
除了對法律適用統(tǒng)一性的考慮外,我國代表人訴訟更多的是追求訴訟的經濟和效率。當事人眾多時,無論是庭審的速度還是庭審的秩序,無疑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若推薦代表人代表眾多當事人參加訴訟,可以大大提高訴訟效率,節(jié)省訴訟成本。
三、 代表人訴訟制度與集團訴訟制度的比較
代表人訴訟與集團訴訟無論是內在價值取向方面,還是外在形式表現(xiàn)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具體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一) 價值取向不同。雖然無論是代表人訴訟還是集團訴訟,都有利于法律的統(tǒng)一適用,但美國的集團訴訟顯然更側重于對公益或弱勢群體權益的保護,而我國的代表人訴訟則更多的是追求訴訟的經濟和效率。
(二) 確定當事人范圍的方式不同。美國集團訴訟起訴時人數(shù)是不確定的。在法院通知后未明確申請退出的,均視為參加訴訟。即“默示進入”和“申報退出”。⑤而我國代表人訴訟是以人數(shù)確定為條件的。雖然我國存在起訴時人數(shù)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但實際依然需要通過權利登記的方式來確定當事人后方能繼續(xù)訴訟。未進行登記的,并不視為當事人。由此看來,我國人數(shù)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采用的是“申報進入”的方式。
(三) 適用范圍不同。美國的集團訴訟以當事人在法律問題或事實問題上存在共同性作為基礎,且對所能適用的情形作出了限制規(guī)定。而我國的代表人訴訟則以訴訟標的相同或為同一種類作為基礎。由于訴訟標的內涵在我國一直存在較大爭議,這樣抽象的規(guī)定難免會增加共同訴訟的判定難度。此外,我國對于代表人訴訟所適用的情形并沒有特別的限制性規(guī)定。
(四) 代表人產生的方式不同。在美國集團訴訟中,代表人的產生并不需要集團成員的授權。只需要滿足一些先決條件,如請求或答辯在集團中具有典型性,能夠公平且充分地代表集團的利益等,代表人就能夠獲得該身份。我國訴訟代表人的產生,必須經過當事人推選或與法院商定,在前述方法都不能確定時由人民法院指定。
(五) 代表人的權限不同。美國集團訴訟中的代表人享有廣泛的訴訟權利,包括處分實體處分權,并不要求代表人在全體當事人的特別授權下才能處分實體權利。而我國代表人訴訟則側重對被代表的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護,代表人處分實體利益的訴訟行為,只有經當事人承認后才能對其產生效力。
(六) 裁判擴張性不同。在美國的集團訴訟中,法院裁判的效力直接擴張于未明示退出集團的成員。所以其判決不僅對參加訴訟的訴訟代表人有拘束力,而且對于那些沒有參加訴訟的被代表的成員也具有同樣的拘束力。而在我國的代表人訴訟中,裁判對未登記的權利人有間接的擴張力。即未登記者在訴訟時效期間內提起訴訟,在查明情況后可以直接適用原裁判,超過訴訟時效期間提起的訴訟則不適用。
四、 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的完善
代表人訴訟與集團訴訟內在和外在的諸多差異決定了我們在借鑒美國集團訴訟經驗時,決不能照搬其規(guī)定。而是應當參考其中較為合理且符合我國國情的規(guī)定,對代表人訴訟制度進行補充和修改,使其更合理,可操作性更強。 我認為,我國的代表人訴訟制度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完善:
(一) 將可適用的案件范圍適當明確化
訴訟標的內涵本身就存在較大爭議,單單以訴訟標的相同或為同一類的抽象規(guī)定作為代表人訴訟適用的條件之一,可能會造成判斷上的障礙。建議可在原本抽象規(guī)定的基礎上以非窮盡列舉的方式明確規(guī)定可適用代表人訴訟制度的案件,如因產品責任引起的訴訟,因環(huán)境污染致人損害引起的訴訟,因虛假廣告、違反物價法規(guī)抬高物價銷售商品引起的訴訟,股份公司經營者實施的非法集資等欺騙行為或者損害股份持有人利益引起的訴訟以及眾多人員共同致人損害的賠償訴訟等等。
(二) 可考慮對代表人進行適當補償
作為訴訟代表人肯定需要比其他當事人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訴訟上。無論是從公平的角度出發(fā),還是從激勵代表人更盡責地行使代表人權利的角度出發(fā),我認為都應當對代表人進行適當?shù)慕洕a償。
(三) 對代表人的行為進行適當監(jiān)督和規(guī)制
雖然法律規(guī)定代表人未經當事人同意,不得處分當事人的實體利益,但并沒有規(guī)定,若代表人違反該規(guī)定將會承擔怎樣的法律后果。法律也沒有對代表人不當行使權利侵害其他當事人權益時所需承擔的責任作出規(guī)定。我認為,法律在對上述責任作出補充規(guī)定的同時,還可以賦予法院或其他當事人適當?shù)谋O(jiān)督權,以監(jiān)督代表人善意行使自己的權利。
(四) 有條件地賦予代表人實體處分權
根據(jù)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代表人在訴訟過程中并不具備實體處分權,當涉及實體權利處分時,仍然需要當事人的同意。這樣在人數(shù)眾多且分布廣泛的案件中,就很容易因為集體意見不一致而拖延訴訟,無法達到訴訟經濟的目的。但就我國目前的法制水平及國民的法律素養(yǎng)而言,我國的確還不適合對所有的代表人都賦予實體處分權。所以,我認為,針對一些存在特殊情況的案件,如當事人人數(shù)眾多且較分散,無法取得所有人一致同意的案件,可考慮賦予代表人實體處分權,這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訴訟經濟的目的。此外,若能成功建立上述相關制度,對訴訟代表人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和規(guī)制,也可以為有條件地賦予代表人實體處分權創(chuàng)造更有利的環(huán)境。
誠然,我國的代表人訴訟制度存在著不少問題,我國的群體訴訟發(fā)展緩慢。我們應該坦然接受這個事實并努力改變此現(xiàn)狀。在研究和借鑒他國經驗時,一定要牢記因地制宜的道理,不能照抄照搬,而是應當結合自身情況,學習可取之處,從而將現(xiàn)有的代表人訴訟制度設計得更加合理有效。此外,我國還應當堅持司法獨立,排除政治對法律的干擾,不能因為擔心社會震動、群體性上訪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就對代表人訴訟棄而不用。只有這樣雙管齊下,內外兼治,才能夠真正有效地推動我國群體訴訟的發(fā)展,實現(xiàn)其價值。(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
注解:
①楊峰《美國集團訴訟及其對完善我國證券侵權群體訴訟制度的借鑒意義》,載《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10月第4期,第14頁。
②[美]杰弗里C·哈澤德、米歇爾·塔魯伊著,張茂譯:《美國民事訴訟法導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頁。
③劉新生《群體訴訟制度模式及理論分析》,第11頁。
④陳瑩瑩《淺議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的完善》,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01期,第73頁。
⑤王曉利、牛玉洲:《從比較法的角度談集團訴訟的引進》,載《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