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嵐 張晉紅 金瑩祺 劉陽
[摘要] 目的 探討在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開展核心力量訓練對患者運動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響。 方法 選取8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康復訓練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治療基礎上開展強化核心肌力訓練。治療前和治療6周及12周后分別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FMA)、Fugl-Meyer平衡量表(FM-B)、改良Bathel(MBI)評分、功能性步行分級(FAC)、TUGT “起立-行走”計時測定(timed“up and go” test)及MWS最大步行速度(maximum walking speed)進行評定。 結(jié)果 治療6周及12周兩組FMA、FM-B、MBI、FAC、TUGT、MWS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P<0.05);治療6周后兩組比較,F(xiàn)MA、FM-B、MBI、FAC、TUGT、MWS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比較,兩組FMA、FM-B、MBI、FAC、TUGT、MWS評分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jié)論 在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開展核心力量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
[關(guān)鍵詞] 腦梗死;核心肌力;運動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93;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9-0076-04
Effect of exercise of the core musculature on motor and balanc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YAO Xiaolan ZHANG Jinhong JIN Yingqi LIU Ya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f the core musculature on motor and balanc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40) and control group(n=40).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regularly rehabilitation,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 exercise of the core musculature in addition. They were assessed with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Balance subscale of the Fugl-Meyer test(FM-B), 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FAC, 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6 weeks and 12 weeks. Results The scores of FMA, FM-B, MBI, FAC, TUGT and MW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after 6 weeks and 12 weeks of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P<0.05). After 6 weeks of treatment, FMA, FM-B, MBI, FAC, TUGT, MWS scor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in two groups(P>0.05).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 FMA, FM-B, MBI, FAC, TUGT, MW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in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The exercise of the core musculature can obviously improve motor and balance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Key words] Stroke; Core musculature; Motor function; Balance fun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腦梗死偏癱患者由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及由此引起其他系統(tǒng)的機能改變,常存在感知覺和平衡功能的障礙,影響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1]?;颊咂胶馐д{(diào),可直接影響步行能力的恢復,進一步導致運動功能障礙,而運動功能障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顒幽芰?,進而使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下降[2]。近年來,核心力量訓練作為一種新的訓練技術(shù)已越來越受到我國康復領域和體育學專家的重視,其在醫(yī)學康復學領域和體育運動訓練中已廣泛應用[3]。大量研究表明[1-3],核心力量訓練對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本研究擬采取核心力量訓練配合常規(guī)康復訓練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干預,以評估其對提高腦梗死偏癱患者運動能力及平衡能力的價值和意義?,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80例。將其按入院治療時間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年齡41~69歲,平均(61.30±8.40)歲;觀察組年齡42~68歲,平均(60.10±10.20)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病灶側(cè)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x±s)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腦梗死偏癱的診斷標準[1],且經(jīng)CT或MRI確認;②首次發(fā)??;③3個月以內(nèi)的病程,且病情穩(wěn)定;④無嚴重認知和言語障礙;⑤患者睜眼狀態(tài)下能維持靜態(tài)站姿1 min以上;⑥知情同意,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①排除嚴重的心、肺疾病;②排除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如前庭或小腦功能障礙;③排除嚴重的骨科疾病;④排除嚴重的認知障礙、言語障礙或視覺障礙。
1.3康復訓練方法
1.3.1 對照組 ①常規(guī)神經(jīng)藥物治療;②常規(guī)康復治療:包括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和電刺激、平衡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等,40 min/d,5 d/周,共12周訓練。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強化核心肌肉力量的肌力訓練[1-4]。訓練重點:①仰臥位屈髖下仰臥起坐腹直肌訓練;②誘導下腹內(nèi)外斜肌訓練;③俯臥位下屈膝伸髖臀大肌訓練;④雙橋與單橋轉(zhuǎn)換訓練;⑤仰臥位屈髖骨盆前后傾訓練;⑥俯臥位下豎脊肌訓練;⑦開閉鏈的轉(zhuǎn)化訓練,在誘導肌肉收縮時,先進行開鏈運動訓練,隨著肌肉力量的增加,在活動的末端施加阻力,以便進一步提高肌肉力量,最后將末端固定轉(zhuǎn)化為閉鏈運動,以產(chǎn)生功能性動作。注意整個訓練過程中不要因力量的強化增加患者的異常模式,不引起肌肉痙攣的顯著增高;訓練強度要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循序漸進,每天每組動作100~200次,45 min/d,5 d/周,共訓練12周。
1.4 評定方法
訓練前及訓練6周、12周后,對患者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FMA)、改良Bathel(MBI)評分、Fugl-Meyer平衡量表(FM-B)、“起立-行走”計時測定(TUGT)及最大步行速度(MWS)進行盲法評定,由科室內(nèi)不知分組情況的康復科醫(yī)師完成。
1.4.1 肢體運動功能 采用Fugl-Meyer評定量表[4]分別在治療前后進行評分,該量表總分100分。50分以下代表嚴重運動障礙;50~84分代表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代表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代表輕度運動障礙。
1.4.2 平衡功能能力 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定法[5]評定,最高分為14分,得分越少,說明平衡功能障礙越嚴重。
1.4.3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應用Barthel指數(shù)[6]評定??偡譃?00分,得分≥60分患者能基本完成日常生活活動,41~59分需要幫助的情況下才能完成日常活動,21~40分需要很大幫助,20分以下者完全需要幫助。
1.4.4 TUGT“起立-行走”計時測定(timed“up and go” test)[7-9] 工具:一張椅子和一個秒表。測試過程中不能給予任何軀體的幫助。測試從患者背部離開椅背到再次坐下(靠到椅背)所用的時間。
1.4.5 MWS最大步行速度(maximum walking speed,MWS)測定 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測定法,要求被測試者以自然方式行走,記錄其行走10 m的時間和步數(shù),進行3次,取平均值,每次測試間隔患者可休息。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經(jīng)檢驗數(shù)據(jù)呈正態(tài)性分布且方差齊,所得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時間點之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肢體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組內(nèi)不同時間點FMA、FM-B、MBI評分采用方差分析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治療前及治療6周后兩組比較,F(xiàn)MA、FM-B、MB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比較,兩組FMA、FM-B、MBI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治療后“起立-步行”計時測試、步行速度測定比較
兩組治療12周時的TUGT、MWS與治療6周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6周兩組比較,TUGT、MWS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周比較,兩組TUGT、MW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因治療前兩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無法完成這兩項測試,故未能采集到數(shù)據(jù)。
3 討論
所謂核心肌肉,是指附著在腰椎-骨盆-髖關(guān)節(jié)聯(lián)合體上的腹直肌、腹橫肌、臀大肌等29塊肌肉群[10]。核心肌群被認為是加固脊柱和人體穩(wěn)定性的肌肉束身帶,是功能運動鏈的中心[11],亦被醫(yī)學界稱為“動力房”[12],是肢體活動的“引擎”[13]。核心肌肉之間協(xié)調(diào)配合,產(chǎn)生的力量稱為核心力量,在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中保持身體基本姿勢、維持姿勢穩(wěn)定與平衡[14]。腦梗死偏癱患者常伴有肢體運動障礙、肢體感覺障礙及平衡功能障礙。其中平衡功能是維持人體坐位、站立、行走等各種動作的重要保障[15],平衡功能是否恢復決定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16]。既往的研究表明[16-18],核心肌群是肢體啟動動作時最早收縮的肌群,核心力量訓練后患者身體平衡能力、協(xié)調(diào)能力、運動知覺能力會顯著提高。由此可見,核心部位功能狀況對腦卒中患者的功能影響很大,在腦卒中患者的康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表2可以看出,兩組組內(nèi)不同時間點FMA、FM-B、MBI評分采用方差分析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癱瘓肢體的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提高,與林少英等[1]的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其對腦梗死偏癱患者開展包括核心力量訓練在內(nèi)的康復訓練,結(jié)果表明,患者的肌張力及神經(jīng)功能評分均有顯著改善,可促進患者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可能的原因是,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腦功能的恢復[1],使感受器接受的傳入性沖動促進大腦皮層功能的發(fā)展,進而啟用潛伏通路和突觸,并形成對刺激發(fā)生反應性的突觸,使鄰近失神經(jīng)支配的組織重新獲得支配[18],有效防止關(guān)節(jié)攣縮及肌肉萎縮,促進患者運動功能及平衡能力的恢復。
本研究表3可以看出,治療后6周,兩組組間TUGT及MWS相比無顯著性差異,但在持續(xù)治療12周后,觀察組起立-步行時間、步行速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與已有的研究結(jié)果[16-18]相一致。早期康復訓練至關(guān)重要,但長期、持之以恒的綜合康復訓練能更好地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和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本研究的研究結(jié)果也說明,要使腦梗死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得到更有效持久的恢復,建議應對患者采取長期的康復訓練,時間至少應持續(xù)12周以上。因此,除應重視早期康復外,長期、持續(xù)的核心力量訓練對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
綜上所述,核心力量訓練有利于保持人體基本姿勢、維持姿勢穩(wěn)定與協(xié)調(diào),可有效提高人體軀干與骨盆的控制能力,進而調(diào)節(jié)人體的站立、行走、平衡等功能。本研究在臨床上也證實,在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開展核心力量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功能,進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和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目前,核心力量訓練已受到臨床醫(yī)學、康復醫(yī)學、體育學等領域?qū)<业母叨戎匾暎⒁言谙嚓P(guān)領域廣泛應用,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臨床治療疾病的實踐中,醫(yī)務工作者如果能夠很好地了解核心肌肉的解剖結(jié)構(gòu)和功能,結(jié)合臨床實際,對目標患者進行合理的康復訓練干預,將有利于患者早期運動和肢體平衡功能的恢復,進而促進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林少英,歐紫琳,鄭一帆,等. 早期康復訓練對改善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肌張力及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的影響[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28):44-46.
[2] 潘婕,項正兵,熊英瓊,等. 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 江西醫(yī)藥,2014,49(5):377-379.
[3] 黎涌明,于洪軍,資薇,等. 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起源·問題·發(fā)展[J]. 體育科學,2008,28(4):19-29.
[4] 許光旭,高曉陽,陳文紅. 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的敏感性及實用性[J]. 中國康復,2001,16(1):18-19.
[5] 卓大宏. 中國康復醫(yī)學[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57.
[6] 藺勇,李鵬,劉世文. 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定[J].中國臨床康復,2002,6(9):1249-1250.
[7] 燕鐵斌. “起立-行走”計時測試簡介[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0,6(3):115-117.
[8] Shimada Hiroyuki,F(xiàn)uruna Taketo,Obuchi Shuichi,et al.Timed Up&Go test is a useful assessnlenl tool for comnnunity health in elderly people[J]. Journal of Japanese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2006,33(3):105-111.
[9] 上官守琴,楊志宏,陳光輝,等. 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療效觀察[J]. 卒中與神經(jīng)疾病,2013,20(5):285-287.
[10] Goodman PJ. Connecting the core[J]. 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4,3(6):10-14.
[11] 郭宇. 行為改變策略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12):60-62.
[12] Pyoria O,Era P,Talvitie U.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nding balance and symmetry measurements in patients following recent strokes(3 weeks or less)or older strokes(6 months or more)[J]. Phys Ther,2004,84(2):128-136.
[13] 江曉峰,邵爽,胡雪艷,等. 社區(qū)康復簡易技術(shù)對恢復期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3):257-258.
[14] 畢勝,燕鐵斌,王寧華,等. 運動控制原理與實踐[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16-219.
[15] Hodges PW,Richardson CA. Contraction of the abdominal muscles associated with movement of the lower limb[J].Physical Therapy,1997,77(2):132-144.
[16] Goodman PJ. The “core” of the workout should be on the ball[J]. 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3,2(5):9-25.
[17] 佟帥,蘇李,呂海波,等. 關(guān)鍵點針刺法配合康復治療腦梗死后痙攣期偏癱療效觀察[J]. 中國針灸,2013,33(5):399-402.
[18] 耿尚勇,李月春,李峰. 功能性電刺激結(jié)合智能運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8):14-16.
(收稿日期:201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