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華
【摘要】高中課堂教學目的就是“夯實學生數(shù)學基礎,提升學生數(shù)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情誼素養(yǎng)”,這就是一個從知識到能力再到情意目標的全過程,因為學生是首次接觸到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所以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提升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有了興趣,學生才會進行自我的積極探索,才會有主動性去進行自我的感知,所以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去進行多種手段的探索,目的就是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從而達到知識與能力雙重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有效性探究 提升知識能力 感悟 學生主體
高中學習首要的是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以后才能保證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學習,而興趣的提起就得讓學生感覺到他取得了成績,學習數(shù)學不難,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預習,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使學習成為一件有趣的事,既能學到知識,又能鍛煉數(shù)學的實踐性,這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必由之路。
數(shù)學課堂知識的練習運用,不是單一知識點的練習,而是知識的綜合化運用和練習,在最初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打牢基礎知識,形成基本能力,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去進行自我的探索和感悟,這樣才能夠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和水平,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這也是我們應該有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是激發(fā)課堂有效性的必由之路。課堂的有效性主要就是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授課的引導性,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達到完美的地步。
第一: 夯實學生數(shù)學基礎,注重智力,發(fā)展能力
課堂教學理念是“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自主探索,加強學生的主動學習性”,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活躍課堂,達到“引導自主探究,激趣教學課堂”的目的,在新課標的理念下進行相關的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強于理論性的課程,在教學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數(shù)學的學習實踐,加強自主學習,能夠融會貫通基礎知識,達到應用的狀態(tài)。
第二:加強課堂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形成整體的認知,增強課堂容量
現(xiàn)代的教學論有了很大的改變,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看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師的講授水平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這種看法符合唯物辯證法關于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的觀點,這是我們應該遵循的一個最新教育觀點。由于知識是前后互聯(lián)的,后面的課程要用到前面的知識,且前后聯(lián)系緊密,不可分割,所以每一階段的學習都要極為重視,做到“牢固打基礎,前后融會貫通,并能在此基礎上適度拓展思維空間,提升分析和應用能力”,這個思路的提出就要求教師能制定出比較有整體性的學習大綱,加強知識的模塊化認知,提升感悟,然而首要的前提就是打好知識基礎,隨后加以整合。
在實際的數(shù)學學習當中,教師應該避免單一的和分散性的知識學習,要引導學生將知識前后進行聯(lián)系,形成一個有機的體系和整體的模塊,做到整體性的認知,這就是知識的內在化,教師要注意一點,數(shù)學知識在講解完畢后,一定要留下一個拓展思維的題目,讓學生去深入思考,而這個題目的設置,應該與下一步的知識相互聯(lián)系,做到形成整體的認知,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適度的鏈接和歸納,形成一定的模塊,綜合學習,比較學習,找出異同,由此加深印象,初步形成知識體系模塊,便于思考把握,以教學模塊化的形勢出現(xiàn)知識點,我們用這樣的思維統(tǒng)籌于教學當中,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范圍內,適時插入知識模塊,適度調整知識體系,以達到我們單塊知識構成的目的。
綜上所述,教師要保證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當中,給予學生適度的思考空間,從預習到接受再到反思和反饋,都要設置合理的時間去進行空間的預留與安排,同時要加強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做到形成整體的模塊化,提升整體的認知水平,并且能夠進行思維的鍛煉和提高,能夠進行有效的自我內化,加深印象,使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能夠獨立解決各種問題,而這種能力的獲得,不是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能達到的,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探索意識,提高其學習積極主動性,將知識的消化過程滲透到教學之中,在不經意之間使學生得到主動的學習和獲取,是我們的題中之義。
第三:以實例激發(fā)學生動機,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性
高中教學是要初步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開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感官的初步感知,形成印象,得到最佳的學習興趣和效果,以求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們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要獲得初步的印象,就是要先有個整體的感知,符合學生直觀的思維特點和習慣。
學習動機是維持和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堅定而自信的學生,總是把學習看成一件樂事,絕不會因學習上遇到困難而泄氣,學習動機和興趣強烈,獨立積極、不甘落后,情緒穩(wěn)定,自信心強,意志堅韌,有一定的獨立見解和完成任務的習慣,創(chuàng)造能力也比較突出,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原因,是他們勤奮學習的基礎。但學生并不能自動地產生這種動力,這就需要老師適時地、自然地、堅持不懈地做好思想引導工作,使他們對學習產生需要,使之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志向,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實際上任何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意志堅強的學生,有決心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取得學習上的成功,自信心受到鼓舞,從而強化動機、鞏固興趣,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反之,意志薄弱的學生,則一遇到困難就放棄努力,許多學生之所以在學業(yè)上不成功,是因為缺乏一種堅強的意志,他們由于意志的薄弱,無法解決所面
第四:加強小組合作,進行溝通交流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程標準重點倡導的學習方式,它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其實質是以小組為基本組成單位,以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性活動為載體,以小組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以小組總體成績和個人在小組中的表現(xiàn)為評價依據(jù)的教學策略體系。教師在編排小組時要根據(jù)班內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舉行分組,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合作的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一位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進步,讓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也能獲得自信。
總之,在活動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素質,做到因材施教,以達到活動課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韓和鳴.論中學生獨立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M]《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 年01期
[2]《淺談歷史教學中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作者:陸衛(wèi)康《中學歷史教學研究》 1999年04期
[3]余志芳 .創(chuàng)設情境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M]《江西教育》 200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