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管弦樂作品《十字軍戰(zhàn)士西古爾德》是著名的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受邀為挪威作家比約恩斯徹納·比昂松的戲劇《十字軍戰(zhàn)士西古爾德》創(chuàng)作的音樂,于1872年5月17日“憲法節(jié)”在克里斯蒂安尼亞首演。不久后,格里格為戲劇創(chuàng)作的三首管弦樂曲和兩首聲樂曲的鋼琴譜便被出版為Op.22。1892年,經過格里格本人的修改,將其中的弦樂部分作為Op.56出版。本文對《十字軍戰(zhàn)士西古爾德》的三個樂章進行了簡要的介紹跟創(chuàng)作分析,試圖從中挖掘出格里格在立足于民族音樂的基礎上所創(chuàng)作出的戲劇音樂張力,也希望借由此論文將這顆容易被忽視的作品的剪影呈現給觀者。
關鍵詞:格里格 管弦樂 十字軍戰(zhàn)士西古爾德 比昂松
一、關于格里格《十字軍戰(zhàn)士西古爾德》
格里格是挪威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創(chuàng)作了眾多具有挪威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他的代表作品《培爾金特》組曲深受后世的推崇,是一部非常偉大的音樂作品。但同時,由于《培爾金特》組曲過于“光芒萬丈”,相對的,他的其他作品也免不了被遮去了一些光芒。這部管弦樂組曲亦是如此。《十字軍戰(zhàn)士西古爾德》自出版以來在音樂會平臺上獲得了很高的聲譽,但依然不如《培爾金特》組曲那般為人熟知。
管弦樂組曲《十字軍戰(zhàn)士西古爾德》是格里格為挪威作家比昂松的同名戲劇創(chuàng)作的音樂,講述了兩位國王,同時也是兄弟,從反目成仇到最終和解的故事。整部管弦樂組曲后來經過作者的重新整理得以出版,作品分三個樂章,分別為前奏曲、間奏曲以及《效忠進行曲》,相較于原版本的戲劇音樂又做出了相應的修改與擴充。
二、各樂章的創(chuàng)作分析
(一)前奏曲《在國王的大廳里》
這首樂曲原本是出現在戲劇第二幕開始之前,最初被命名為《打擂》,因為在劇中有一幕兄弟二人相互比較各自作為普通人跟統(tǒng)治者優(yōu)點的橋段,并因此還相互心中滋生了敵意,似是一場打擂。格里格創(chuàng)作這首作品時,依據了他自己之前創(chuàng)作過的一首小提琴與鋼琴的加伏特舞曲,音樂變化豐富。
該樂章為副三部曲式,A大調,4\4拍,第三部分為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現。樂曲一開始,由單簧管跟大管同時演奏樸素的主題旋律,弦樂組則整體以撥奏作為主題的伴奏,進而主題與伴奏聲部交換,旋律交由弦樂完成,整個木管組則是以頓音持續(xù)音的方式作為伴奏鋪陳,首部結束時銅管組也一起加入,并且此時木管組樂器跟弦樂組樂器均被分別分作2或3聲部,音樂內容更復雜,音響效果也更為強烈,很好地彰顯了西古爾德的英雄形象。中部轉至平行小調,長笛與雙簧管使主題交錯循環(huán)出現,曲調非常優(yōu)美。第三部分則完全再現了首部的音樂內容。
(二)間奏曲《博基爾德之夢》
第二樂章,原是為戲劇第一幕中提供音樂,描寫了少女在睡夢正輾轉反側,被噩夢驚醒,一時回不過神,在回神后情緒化為憂傷的場景。該樂章音樂就如劇情所描述的那般,起初慵懶柔弱,直到后來才轉化為恐懼與憂傷。
該樂章b小調,4/4拍,起初,由大提琴緩慢引入,用主題架構出一個美麗且虛幻的夢境,后由定音鼓與銅管樂器一道,為美妙的旋律加入不安定因素,來塑造夢中并不美好的讓人恐懼的部分,少女從夢中驚醒,隨之帶來的是夢醒后的安靜的憂傷,此時旋律再度回歸安靜,卻不再是美麗的沉靜,直到最后的一個強音,音樂結束,少女也隨之站了起來。
(三)《效忠進行曲》
第三樂章,名為《效忠進行曲》。原曲出現在戲劇第三幕兄弟和解的劇情之前,音樂莊嚴而有氣魄,非常鼓舞人心。該樂章是降B大調進行曲風格,作者摒棄了進行曲慣用的2拍,改用4\4拍,allgro進行,使整個樂章少了普通進行曲的刻板,而多了一些輕快,喜悅的情緒,雖名為效忠,卻像是得勝歸來一般。樂曲最初由木管組,銅管組,弦樂組一同演奏持續(xù)音,來塑造出一個莊嚴而肅穆的引子,隨之進入效忠進行曲真正的主題部分,大量的弦樂勾畫出整個樂曲的主題部分,隨之作者利用木管組跟弦樂組的混合音色效果來強化了主題旋律。隨著音樂劇情的深入,銅管樂器跟打擊樂器的加入,更深程度地渲染出進行曲的風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期間對于銅管樂器持續(xù)音的多種變化應用,起到了非常有效地混響效果,再一次得深化了主題。經過作者修改整理后的該樂章,若仔細聽,就會發(fā)現其中有一些作者之前作品的影子。例如:76小節(jié)開始的豎琴和弦的三重奏,就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格里格在1865年創(chuàng)作的Op7號《鋼琴奏鳴曲》中的小步舞曲三重奏。再或者說由大提琴四聲部獨奏的《效忠進行曲》主部主題與Op.36《大提琴奏鳴曲》的慢樂章存在著很多的相似性。
三、結語
格里格作為挪威著名的作曲家,挪威民族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的傳世佳作。這部《十字軍戰(zhàn)士西古爾德》,由于它的創(chuàng)作依托于戲劇的緣故,音樂畫面感十分清晰,同時也具有非常強的藝術表現力,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管弦樂作品。但由于《培爾金特》組曲的光芒太過耀眼,以至于這部作品在國內鮮少有人拿來研究,希望筆者這篇簡略的論文能為觀者帶來對該作品的些許好奇,讓這顆“珍珠”的美與價值漏出點它的“尖尖角”。
參考文獻:
[1][挪]格里格.奧伊倫堡總譜+CD《霍爾堡組曲》Op.40《十字軍戰(zhàn)士西古爾德》Op.56[M].路旦俊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
[2][德]漢斯佩特·克萊曼.格里格[M].齊歡欣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3]戴宏威.管弦樂器配法[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4]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