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南
【關鍵詞】情境驅動 自主探究 “動”“思”結合 思維訓練 評價要有導向 “收”“放”要結合
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種教學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掌握數(shù)學知識,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xié)調發(fā)展,不斷提高課堂效率和課堂效益。
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來說是讓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計算到會計算,從不會應用到會應用;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上,從不喜歡數(shù)學到喜歡數(shù)學,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而對教師來說,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在成就學生發(fā)展的同時,既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教學魅力,又感受到教師自身的價值,同時收獲到課堂當中生成的許多鮮活和精彩的瞬間,讓教師不斷追求永無止境的數(shù)學教學,并在快樂教學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一、情境驅動,參與活動增加激情
一個理想情境創(chuàng)設出來了,教學活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何謂“理想的情境”呢?我們經??吹剑行├蠋熢诮虒W中生搬硬套地添加一些故事或卡片來描述,卻忽視了寶貴的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著,這樣形式化的故事只能算是一個“情節(jié)”。不可能引起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理想情境就能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和激情嗎?例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設計了這樣的“激情導入”:“大家都知道我們平時坐的車的車輪是什么形狀的吧?“車輪是圓的。”“車輪做成其他形狀的,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橢圓形的可以嗎?”這個時候學生對我提出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這種強烈的認知沖突觸發(fā)了他們想弄懂其中奧秘的決心。接下來,他們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研究探討,明白了“圓”、“圓心”、“直徑”、“半徑”等相關的概念和性質。
在這我沒強求用多么優(yōu)美的詩句來渲染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借助同學們身邊最感興趣的事例說明,學生對這件事情有較強探究愿望,能激發(fā)他們更強烈的求知欲望,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情境狹義地理解為“故事”,一些游戲,操作活動,而用了身邊最感興趣事例說明,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實效性。
二、加強引導,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是相對于被動接受和機械學習而言的。自主探究就是要引導學生經歷主動建構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因此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受到老師的關注,但是我們應清楚地知道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考慮到學生年齡及思維,如果學生年齡和思維都很一般,有時不能意識自己該于什么,該怎樣去做。這時他們的自主探究就不可缺少教師的指導,只有在老師正確引導下,學生才能形成科學的觀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自主探究的活動是有效性的,進而促使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發(fā)展思維。
三、“動”、“思”結合,提高思維訓練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活動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動手操作活動既是他們認知源泉,又是思維發(fā)展基礎,但在教學實踐中卻經常看到“做”與“思”脫節(jié)現(xiàn)象,學生的活動完全成為老師布置的任務,活動目的是單一的、機械的,對思維不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只有動手操作與思維活動有機結合,才能更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水平。
在教學“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在學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思維已激活時,教師不是機械講解,而是引導學生每人剪出兩個梯形紙板(要求是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當學生剪出后,教師設問:看哪個小組能利用手中的紙板,把它們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學生開始拼擺(有的小組用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
四邊形;有的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個長方形)。當學生各自說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師設問:你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和面積與其中一個梯形的底、高和面積有什么關系?根據它們之間的關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各小組的同學通過觀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我們要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操作活動中。
四、學習活動的目的要強,評價要有導向
教學評價是始終貫穿于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教學行為,對于提高學習數(shù)學活動的實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學中,有些老師只注重評價激勵功能,而忽視了評價的導向功能,甚至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而回避實質問題,出現(xiàn)一種“含糊不清”評價,這樣做不但對學生學習活動產生積極促進作用,反而還在一定程度阻礙學生發(fā)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評價導向作用的發(fā)揮,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目的性。所謂導向就是評價學生時,要指出他們“棒”在哪里或問題出在哪里,使評價成為一種資源引領學生的學習活動朝有益的方向發(fā)展。如:學習“11~20各數(shù)的認識”時,老師出示“小朋友過馬路”情境圖,提出:“從圖中你們都看到什么?”學生回答:“有小朋友,小汽車,小松樹?!边@時有個同學回答:“有8輛小汽車?!边@時老師因勢利導這樣評價學生:“這位同學能用數(shù)字表達自己想法,把話說得更明白了,真好。但要數(shù)仔細,是8輛嗎?”這時老師的評價就是起一個引導導向的作用。從而指導學生更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五、“收”、“放”結合有序,教學自然流暢
開放的教學組織可以給學生留出更大的思維空間,促進思維的發(fā)展,但是我們更注意的是開放教學不是放開的教學?!皠印钡荒堋皝y”,如果老師把握不好“放”的度,將會出現(xiàn)學生無拘無束,放任自流現(xiàn)象。當老師光靠教板大聲敲擊講桌時,學習活動也是無效的。因此,開放教學是一個有組織、有目的、的計劃的過程,既要放出去,又要收回來。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井然有序,學生活動才能自然流暢。要做到“放”、“收”有序,關鍵在于要在“放”的同時巧妙設置問題情境,促使學生自覺加入到有序學習活動中。
總之,在新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做到吃透教材駕馭教材,在分析學情的前提下,貫徹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使之轉化為現(xiàn)實的教學行為,高度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問題,探索高效益、高效率、高效果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們只有辯證地處理好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加強正確引導,巧妙組織教學,科學選擇教學方法,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探究有價值的學習方面的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才能更好地使學生在學習教學的活動中既學到知識,有培養(yǎng)能力,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