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潤芝
【摘要】國家開展推普工作迄今已有十多年,在教育、服務、傳媒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教育領域,普通話在許多省市的中小學成為了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但是,方言區(qū)的校園推普工作并不夠徹底,而本地方言的痕跡是否應該從課堂教學中完全抹去不留痕跡仍是值得商榷的問題。通過對方言在語文教學中所起作用的具體敘述,普通話與方言在朗誦、培養(yǎng)語感、應用層面等的優(yōu)勢比較,以及方言引入教學過程的利與弊的辯證分析,旨在對語文教學中的方言應用提供科學、可行的發(fā)展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學 方言 粵語
普通話是漢民族的共同語,粵方言則是現(xiàn)代漢語的七大方言之一。在方言地區(qū),盡管國家的推普工作不斷取得成效,但也引發(fā)了推普與保護方言兩股力量之間的角力。在學校的語文課堂上,用本地方言還是普通話講課,令許多老師感到苦惱而無法決斷。
對于方言能不能引入語文教學課堂的問題,筆者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因為方言保留了較多的古音,應用在詩歌朗誦中可以更加突出其本身的韻律美。以杜牧的《山行》為例,“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不讀“xié”而是讀“xiá”。原因在于,讀“xiá”才能與后面的“家”(jiā)和“花”(hu?。┭喉?。因此,教師在講授古代詩歌的時候,可以用方言朗誦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古詩抑揚頓挫的音韻美。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能使學生徹底理解某一知識點,可謂絞盡腦汁。對于詩的押韻,運用當?shù)胤窖裕绕涫潜A糨^多古音的方言,進行示范朗讀,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以粵語為例,粵語發(fā)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漢族母語),于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qū)與當?shù)毓旁秸Z相融合,是發(fā)展歷史較為悠久的語言?;浾Z有九聲六調,歷史上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戰(zhàn)亂災害較少、經濟相對獨立等原因,語言的保守性較為突出,相對于北方官話,真實地保留了不少中原舊音。清代音韻學家陳澧在《廣州音說》中指出:“廣州方音合于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約有數(shù)端”1。陳毅亦有詩云:“千載唐音聽粵腔”2。可見,粵語較為接近唐音是不爭的事實。
用粵語去讀古詩,不僅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詩歌的押韻,還能顯出別樣的韻味。這里將杜甫的《春望》作為例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粵語:sam1)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粵語:sam1)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粵語:gam1)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粵語:zam1)2
從每行詩句末尾的粵語拼音不難看出,此詩用粵語讀是句句押韻的,讀起來朗朗上口,能夠較易理解作者面臨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窘境時的沉重心情。但如果用普通話讀,“深”“心”“金”“簪”分別押“en”“in”“in”“an”韻,押韻明顯不整齊,讀起來略為拗口,也失掉了些許韻味。
朱自清先生對此持大致相同的看法。作為杰出的語文教育家,他對于“讀”的教育方法理論到現(xiàn)在仍有相當?shù)膮⒖純r值。他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對古代的詩文應當要“吟”,幫助學生順自己的“語絡”。吟誦是中國漢語古詩文的活態(tài)。吟誦使用的是文讀系統(tǒng)的語音,在北方地區(qū)更接近官話,在南方地區(qū)則更接近當?shù)胤窖浴S梅窖砸髡b古詩文,第一是具備可行性,基于學生都會講方言的前提便能夠順利施行;第二是有助于再現(xiàn)古詩文的本來面貌,為學生帶去原汁原味、具體可感的知識體驗。
筆者認同在語文教學中引入方言的理由不僅僅如此。據(jù)筆者所做的小范圍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些接受調查的廣州學生中,有不少人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是接受粵語教學的。有兩位番禺的同學表示自己大學之前遇到的教師(如果本身會講粵語的話),幾乎都是將粵語作為教學語言的。而有一位越秀區(qū)的同學則表示自己所在的學校有規(guī)定教師必須使用普通話教學,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絕大部分教師還是以粵語作為主要教學語言,只有在公開課、校長巡視等特殊情況下才會在課堂上講普通話。另有一位荔灣區(qū)的同學則說自己所在的學校有對普通話教學作明文規(guī)定,且規(guī)定的執(zhí)行過程中也確實是清一色的普通話教學。從以上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在廣州“推普”的十多個年頭里,本地學校大多達到了普通話教學在學校層面的要求,尤其是市區(qū)的學校,倡議、標語隨處可見,但相關規(guī)定的執(zhí)行情況在不同區(qū)市、不同層次的學校卻是參差不齊的,像番禺、從化這些邊緣區(qū)域的學校,開展推普的工作更有難度。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否真正實現(xiàn)普通話教學,這些廣州地區(qū)學校的學生,在課堂以外無不使用粵語進行日常溝通交流,并且他們自小所接觸的也是純正的粵文化。換句話說,普通話教學,帶來的只是普通話在使用層面的成效,但粵語卻是在使用層面與文化層面上都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夏丐尊先生針對語文教育在《我在國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個信念——傳染語感于學生》一文中提出了“語感論”,意謂教師需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言的敏感性。母語為粵語的學生,在閱讀語文教材時對于字詞的靈敏度,短時間內很難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顯著的提高。基于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如果生硬地推廣普通話教學,從長遠看對于學生的成長或許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將方言引入教學中,尤其是語文教學中,便具備了它的必要性。方言在語文教學課堂中的應用,對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文、盡量避免課堂與生活的脫節(jié)等方面或能取得不錯的成效。
但是,方言的引入,并不是無節(jié)制無范疇的。盲目的引入,也很容易顯露出它的弊端。廣州地區(qū)的學生在使用普通話投入語文課程的學習時,難免會用粵語和粵文化的思維定式去代入課程內容。在小學階段學習造句時,試卷上常常會有一種將一句話分成好幾塊打亂讓學生重新組合的題目,粵語中常見一些倒裝句式,如普通話中的“怪不得”,粵語是寫成“勿怪得”“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按照通常的思維定式,對于學生做好此類題目增添了一些困難,不利于學生在學習成績上取得良好的表現(xiàn)。
綜合以上,筆者認為,方言在語文教學(其他學科此處不作討論)中的應用,最好是放在文言文、對聯(lián)和古詩詞等內容的教學上,其目的應當放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輔助了解具體文化內涵上面。對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如何平衡好普通話教學與方言應用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他們在教學實踐中需要不斷探索、不斷追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澧所著《東塾集》卷一,“廣州音說”。
[2]陳毅:《陳毅詩稿》,南京.南京圖書館,197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