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校園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聯(lián)系、相互發(fā)展。在新時代與新的社會背景下,校園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設和實踐領域具有互拓性的科學發(fā)展關系,相互助力,相互支撐,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充滿生機活力地科學發(fā)展。
關鍵詞:大學生 校園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互拓性 關系
高校校園文化就是指由高校師生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共同創(chuàng)造、積累并共同享有的具有高校校園特色的物質形態(tài)和精神信念的一種群體文化,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寓教于樂、陶冶情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使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F(xiàn)階段,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才兼?zhèn)涞?,符合社會和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校園文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標的一致性,為兩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和廣闊的空間。
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網(wǎng)絡信息互聯(lián)全球化一體化的社會背景下,更加強、創(chuàng)新、拓展了校園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設和實踐領域具有互拓性的科學發(fā)展關系,兩者相互助力、相互支撐、相互拓展、協(xié)同共進,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充滿生機活力地科學發(fā)展。
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寬和提升校園文化建設
1.1 思想政治教育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活動主題,為校園文化活動激發(fā)主題設計靈感。圍繞“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高等學校開展的“中國夢,我的夢”主題征文和演講比賽活動,“與信仰對話·飛Young中國夢”活動;學雷鋒活動以“立足校園,創(chuàng)先爭優(yōu)揚志愿精神服務社會,譜寫學習雷鋒新篇章”為主題,大力發(fā)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在校內外開展節(jié)能節(jié)水、美化校園、禁煙宣傳、傳承雷鋒日歷、保護母親河、“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等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將學雷鋒活動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相結合,與革命傳統(tǒng)教育相結合,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與學校行為規(guī)范教育活動相結合,讓雷鋒精神永駐校園。
1.2 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理論層次和檔次。思想政治教育在更高層次上指導和保證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為校園文化建設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礎,是校園文化向先進方向前進的可靠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校園文化活動提供活動靈魂和精神動力,為多種多樣的活動提煉主題,升化思想。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大學生置身于校園文化活動中時就容易產(chǎn)生盲從心理和主題思想虛無,使得校園文化中的消極因素趁虛而入,可能影響大學生自身整體素質的養(yǎng)成。
1.3 思想政治教育為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增添了理論化支點和歸宿。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校園文化活動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實踐平臺。實施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一般側重“從理論到實踐”,也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用科學理論直接武裝人的思想,進一步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對于校園文化來說,一般注重“從實踐到理論”,在實踐活動中,對理性知識進行提煉、總結,同時對科學思想進行驗證和發(fā)展,進而對大學生實施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通過校園文化的實踐功能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手段進行豐富和發(fā)展。從而使校園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實踐到理論”和“理論到實踐”的交互性發(fā)展。一是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和活動平臺,打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渠道,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實驗田、示范地和實踐陣地。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創(chuàng)新保障和行為規(guī)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源泉和創(chuàng)新“營養(yǎng)地”,并為校園文化建設設定行為邊界與底線約束。
2 校園文化建設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 校園文化建設為思想政治教育拓寬受教育的空間,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課堂走向課外,范圍擴展至整個校園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為主,校園文化建設活動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由課堂引出課外,推向整個校園,打破了課堂教學空間的上的局限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活推向了廣闊的校園環(huán)境。教育平臺由課堂教學走向宣傳欄、黑板報、校報、廣播、晚會。參與部門由思想政治教育院部擴大到學校的宣傳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共青團組織部門及各種學生社團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動范圍從課堂走向了會議室、舞臺、操場、食堂、文化墻、綠化活動廣場,甚至走出校園,到敬老院、福利院做義工,到鄉(xiāng)下、到田間、到企業(yè)做志愿者。
2.2 校園文化建設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受教育的時間,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學習時間,課外時間同樣可以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宿舍有宿舍文化,在課堂有課堂文化,在校園內空間活動有文化墻、校訓、名人名言、雕像文化、建筑文化、校容校貌校史傳承和宣示,在網(wǎng)上有學校官方網(wǎng)站、微博、微信、QQ群等二十四小時在線宣傳,學習空間有在線課堂、世界大學城。
2.3 校園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平臺,豐富和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校園文化為德育活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借助這個平臺高校里開展的活動豐富多彩,比如說,學習節(jié)、技能節(jié)、護士節(jié)、宿舍文化節(jié)、孔子學堂、名家講座、演講比賽、書法比賽、志愿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日常的校園廣播、板報宣傳、習慣養(yǎng)成教育等等,這些具有濃厚校園文化氛圍的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也對學生德育素養(yǎng)起到了春風化雨般的影響。
2.4 通過組織開展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領域。校園文化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領域,同時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從“理論課堂”一直延伸到課外,從“教室”擴展到校園,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范圍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和拓展。校園文化活動比課堂教育更為深入,更為生動,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更容易主動參與進來,使學生在校園文化的熏染和浸潤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質,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2.5 校園文化活動開創(chuàng)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實施方式。通過校園文化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從而創(chuàng)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貼近生活,更貼近實際,更靈活,更接地氣,更容易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校園文化活動自覺主動適應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個人意識的產(chǎn)生和膨脹,讓學生主動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然后通過自己的思考判斷來形成自己的觀點,讓學生由“要我變化”轉化為“自覺更新”和“完善自我”,在校園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豐碩果實。
2.6 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性、前沿性、靈活性和接地性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與針對性。校園文化活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由理論轉變?yōu)榛顒訉嵺`,提高接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動性、自覺性,多形式多內容地與學生互動。圍繞學生幸福人格養(yǎng)成,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加強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讓學生在校園享受大學生活帶來的溫馨和愉悅;開展“學習節(jié)”活動;針對課堂帶手機不帶課本,看手機不看課本,聽耳機不聽講課的現(xiàn)象,開展“課堂遠離手機”活動。
參考文獻:
[1]任曉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關系芻議[J].當代教育論壇,201l(11).
[2]許金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分析與改革創(chuàng)新[J].湖北社會科學,2010(8).
[3]肖慶生.論高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4]傅安洲,萬清祥.校園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N].光明日報,2005-06-1.
[5]張曉拔,朱志海.試論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yè),2007(36).
[6]孫厭珠.高校校園文化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7]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yōu)秀成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8]李麗華.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J].廣西大學學報,2009(9).
[9]湛紅艷.關于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2).
[10]張忠迪.高校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評述[J].當代教育論壇,2009(1).
[11]揚娜.校園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的新手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12]顏善文.高校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0).
作者簡介:匡長用(1979-),男,湖南耒陽人,碩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