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秒高等
摘要:大學是大學生的一個新的重要人生階段,往往是首次獨立面對新的學習和考核方式、擇業(yè)、戀愛等問題,發(fā)展劇烈而快速,各種困擾也就伴隨而來。但是,大學生心理發(fā)展以及處理此類問題尚不成熟,可能會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可能引發(fā)危機。身處高校大學生管理第一線的輔導員能否科學干預以幫助大學生解決情緒問題和提高情緒調節(jié)能力意義重大。科學的干預就要求輔導員首先要接受學生的情緒問題,遵循大學生情緒問題規(guī)律,將情緒問題和實際問題綜合考慮;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情緒問題解決模式,從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真正發(fā)揮教育人、發(fā)展人的教育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 情緒干預 輔導員 情緒問題 解決模式
1 擁有正常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對于大學生適應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普通心理學認為:“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tài)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應,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1],包括基本情緒如歡喜、憤怒、恐懼、悲傷、驚訝和復雜情緒如嫉妒、內疚、害羞、焦慮等[2]。情緒體驗人人都會有,但是情緒能力人和人之間則是有差異的。心理學家將情緒能力分解為三個成分,即情緒表達能力,主要是指更多的積極情緒表達,消極情緒較少;情緒知識能力,指能準確識別他人的情感及其出現的原因;情緒調節(jié)能力,指將自己的情緒體驗、表情調整到能達成個人目標的適當水平。研究發(fā)現,情緒能力的這些成分都與青年的社會能力有關,高情緒表達能力和高情緒理解能力往往更容易被老師和同伴認可,并與之建立良好關系;高情緒調節(jié)能力可幫助個人在遇到消極情緒時更快更好的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而不能正常調節(jié)自我情緒者,則常遭遇同伴的拒絕;同時也可能存在過于沖動、缺乏自我控制、不恰當的攻擊、焦慮、抑郁和社交退縮等適應問題,因而也不可能獲得較高的社會能力[3];嚴重時甚至可導致焦慮癥、抑郁癥等精神疾病。此類情緒調節(jié)問題已經成為當前高等學校大學生安全管理面臨的新問題和新領域[4]。因此,關注大學生的情緒、判斷大學生的情緒能力、重視和幫助有情緒調節(jié)能力問題的學生,預防大學生將情緒問題轉變?yōu)榫窦膊?,對于高校學生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2 當代大學生常見情緒問題的分析
2.1 大學生的情緒問題通常都是由現實問題引發(fā)的,現實問題與消極情緒共存
從心理發(fā)展學的角度分析,大學生的消極情緒問題往往是因為遇到了現實的問題,如大學生面臨的來自生活、學習、人際交往、戀愛、就業(yè)等各種問題,這些現實問題都是可以直接處理和解釋的,而不是虛擬飄渺的[2]。其中有些問題屬于新問題和重大問題,且必須主要依靠自身獨立處理,不管其處理問題的能力大小、情緒調節(jié)能力的高低。因此,大學生在各種問題出現的同時,產生各種消極的情緒問題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些負面情緒一旦超過了正常承受的范圍,輕者影響生理系統(tǒng)的正常功能,重者會打擊人的心理結構,歪曲人的意識[5]。
2.2 在校大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分類
2.2.1 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引發(fā)的焦慮。這是大學生在面對新環(huán)境或者新事物時,個體無法融入新的生活情境而產生的心理障礙,通常該情況頻頻出現在大學新生中,二、三年級的學生也偶爾會受到此類困擾[6]。這種焦慮如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導致學業(yè)困難而退學。
2.2.2 學習與生活壓力引發(fā)的焦慮。不同與高中以前,大學以自主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異常嚴格的考核方式也會導致部分學生的焦慮,如不會釋放壓力,精神就會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下,極可能導致強迫、焦慮甚至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出現。另有調查表明,70%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但不會有效的排解[7]。筆者根據多年的工作實踐和觀察發(fā)現,承受學習壓力的同學往往伴隨家庭不和諧的情況,學生主要是缺乏學習動力,而不是學習能力問題;而承受生活壓力的主要是家庭困難學生,因此,需要進行群體性的差異注意。
2.2.3 戀愛問題造成的情感困惑。毫無疑問,大學時期是不少大學生開始建立或建立與異性親密關系的重要時機。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量個案表明,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是誘發(fā)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4]。
2.2.4 交際困難造成的心理失落?,F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原則與技巧,不能夠在同他人交往中獲得愉悅感。當和同宿舍、同班級、同學生組織的人溝通交往均不成功,就會經常處于人際關系的邊緣,導致學生強烈的失落感。這類學生往往伴隨著家庭問題和生活單一化問題。
2.2.5 就業(yè)壓力引發(fā)的焦慮。近年來,由于就業(yè)市場需求容量擴增的速度跟不上畢業(yè)大學生供給的速度,就業(yè)競爭的加劇,大學生求職或找到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這對大學里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2.3 大學生構建新的情緒調節(jié)模式本身也給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研究發(fā)現,對情緒的有效調節(jié)包括對情緒喚起的抑制、維持甚至加強。父母和其他親密陪伴者經??梢詭椭鷤€體積極應對消極情緒,如將其注意力從不愉快環(huán)境中轉移,從而幫助其積極應對消極情緒;或幫助其加強情緒體驗,以便對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有新的認識,并為此有所作為。這種支持性干預是有利于受指導者有效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但這種應對消極情緒的有效模式在學生進入大學以后遇到了挑戰(zhàn)。從發(fā)展的角度而言,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即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首先,從家庭支持的角度而言,由面對面的交流為主變?yōu)檫h距離交流為主,與家庭的情感交流模式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本身就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與家庭的分離焦慮。從新的親密關系的建立角度而言,與新環(huán)境中的同伴的可信賴的親密關系的建立,以及對與非家庭成員的深度交流的安全性的信任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從面臨的問題而言,問題的性質和復雜程度較以往不同,經濟、就業(yè)、戀愛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都是新問題,學習、人際交往問題也以新的形式出現,這些重大問題也較以往復雜。有時,多問題共存也使得大學生產生更嚴重的消極情緒。要根本的解決這些情緒問題,不但需要大學生能夠比較清楚的認清個人的情緒體驗,接受自身的情緒,并進行有效的調節(jié);在相當程度上還依賴于獨立解決引起其情緒問題的能力以及對解決自身問題的信心??梢姡髮W生需要構建新的情緒調節(jié)模式,以便適當的處理各種消極情緒,這本身亦構成了一定的壓力。
3 高校輔導員在提高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方面的角色定位
3.1 提高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是輔導員指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工作內容
心理學界以及教育界都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培養(yǎng)對大學生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是關系到大學生適應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課題[8]。有效的情緒管理對于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并使之協(xié)調發(fā)展,構成完整人格,增進學生對現實的適應能力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2006年4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會議,為我們提供了輔導員角色定位的科學指導,提出了“輔導員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和指導者”的論斷。輔導員作為一項育人職業(yè),肩負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層的組織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有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引導學生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重任,客觀上要求高校輔導員有責任做好提高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工作[9]。
3.2 大學生需要輔導員在情緒管理上的指導
大學生是一個遠離父母,獨自在異鄉(xiāng)求學、生活的群體。生活中經常面臨引發(fā)負面情緒的各種問題,不能像以往隨時可求助于家長;身邊的同學、朋友多是同齡人,雖然有情緒宣泄的對象,但多數不具備從根本上解決情緒問題的能力。作為大學生家長,遠離身邊,對于問題常缺乏直觀、全面的認識。班主任老師一般由專業(yè)課老師擔任,通常缺乏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系統(tǒng)知識。作為將學生管理作為基本工作內容的輔導員,現實中擔任著學生心理、心靈導師的工作,是學生可信賴的情緒管理的指導者。
3.3 與學生的緊密接觸使得輔導員可以在實際中勝任消極情緒干預
輔導員特殊的制度性角色,在大學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他在學生心中有比一般教師更高的權威性,學生對他也有比一般教師更多的信任感。輔導員的工作要求其對所負責的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生活上、學習上、思想上等各個方面都要全面掌握,在迎新活動、開展班會、社會實踐和宿舍檢查等活動過程中,他們都會與每一個學生有近距離的接觸,這必然會對每一個學生的當前狀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根據人的首要印象原理,輔導員在迎新活動中的活躍身影、在迎新教育會上輔導員對個人角色的清楚說明、富有熱心和感染力的態(tài)度,可以使得輔導員在學生初學時獲得良好的信任感。學生在遇到疑惑而想獲得別人的面對面幫助時,往往第一位想到的就是輔導員,這使得學生與輔導員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多,從而幫助大學生解決各方面的問題。因此,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可以全面地了解大學生,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大學生情緒問題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4 高校輔導員提高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模式
4.1 有技巧的付出愛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是基礎
以愛為出發(fā)點為根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熱愛學生、以學生為本,始終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以愛為出發(fā)點,必須將愛付出,讓學生感受到愛。這需要尊重的態(tài)度和方式,需要有技巧的愛的傳遞方式。也只有讓學生感受到高校輔導員的愛生之心,才可能發(fā)展和培育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做好輔導員工作奠定基礎。要想幫助學生有效的調節(jié)情緒,在調節(jié)情緒過程中提高情緒能力,亦是如此。在現實工作中,輔導員對于需要干預其情緒調節(jié)的學生缺乏的不是愛,往往是缺乏尊重;缺乏的不是才智,而是技巧[10]。
4.2 有重點的監(jiān)控更可能體驗負面情緒體驗的群體,做好預測和預防工作
Reed Larson等人的研究甚至進一步發(fā)現,家庭矛盾、生活壓力可以較好的預測青年早期(大學即包括在此階段)的情感體驗,即家庭矛盾大、生活壓力大的學生更可能體驗較多、較重的消極情緒。另外,Hankin等人的研究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抑郁,理由有兩個。一方面,女孩在與家庭成員、同齡人、男朋友之間,在工作、生活等的壓力體驗更多;另一方面,對這些壓力源的反應上也更為消極,特別是在處理和同伴的爭執(zhí)上。在輔導員的實際工作中,這些研究結果也在不斷地被驗證。因此,輔導員在日常實際工作中,需要對相關信息進行有意識的搜集、整理、分析,做好預測和預防工作,有重點的監(jiān)控更可能體驗負面情緒體驗的群體,發(fā)現問題,及早干預,以便取得最好的效果。
4.3 情緒干預時需要遵循干預情緒調節(jié)的原理
當大學生處于強烈的情緒體驗中時,往往聽不進任何人的話,包括任何意見、說教和建設性的批評。他們最希望能夠被理解心里所想和此時的心情。這要求輔導員在采用情緒干預方式時遵循以下原則:
4.3.1 針對感受做出回應,給予理解和共鳴。當一個人在感到傷心、憤怒、害怕、困惑、痛苦等這樣情緒激動的時刻,沒有什么比一個人的聆聽和理解更讓人覺得寬慰的了。此時用關心的交流取代說教、意見和匆匆的評價,則是更好地方法。而后者也是作為高校老師的輔導員通常很自然的反應,這可能在原先的痛楚之上又增加了新的傷害[11]。對于情緒,人們幾乎已達成普遍共識,認為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態(tài)度體驗。如果給予同情和理解,即是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在盡力明白你的感受,而且相信一旦平靜下來,你會找到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辦法。一旦被理解和信任,已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在情緒平復以后,通常會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并積極的付諸行動。
4.3.2 針對問題做出反應,給予指導而不是判斷
當問題出現時,專業(yè)的心理治療師不會發(fā)表意見影響咨詢者自身的判斷,而是給出指導。在給出指導時,不會針對咨詢者本人發(fā)表任何觀點,而是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本上遵循著這樣一個模式:幫助咨詢者理清情緒——弄清問題——分析可供選擇的解決辦法——確定最可行的解決辦法。在全部過程中,心理治療師都會積極調動咨詢者思考問題和理順思路,盡量避免因個人意見對消極情緒激發(fā)。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也發(fā)現,在情緒活動中起重要作用的邊緣系統(tǒng)的過度活躍會防礙人的理智思維水平[12]。在實際生活中,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情感挫折、就業(yè)壓力、學業(yè)困難等問題時,往往缺乏有效的信息資源和相關經驗,從而對處理此類問題時顯得信心不足,此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問題有效的解決或形成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通??梢詭椭髮W生交好的調節(jié)情緒。同時,這本身也給學生示范了解決問題、緩和情緒的良好模式:盡量平復情緒——分析問題本身——尋找解決辦法——確定解決辦法——付出行動,解決問題。
4.3.3 分清問題的類型,提供不同的干預策略
心理學家很早就已經認識到,不同類型的問題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同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人們能否有效的應對他們。引發(fā)大學生強烈消極情緒的問題多種多樣,總的可分為慢性問題如經濟困難、學業(yè)困難、人際關系緊張,急性問題如考試作弊、失戀、新生適應焦慮、父母離異等。不同的問題科學的應對策略是不同的,總的來說,可分為問題指向的應對方法(即通過直接的行動或問題解決行為去消除問題)和情緒指向的應對方法(即通過行動來改變自己,但不改變問題)。問題指向的應對方法適應于所有可直接對付的問題,如對于學生的經濟困難,可指導學生通過當前的國家貸款、兼職等形式緩解經濟壓力。情緒指向的應對方法則適應于不可控制的問題,如遭遇失戀、父母離異,這樣的事件不僅是消極的,還是無法控制的,對于這類問題,通過情緒指向策略中的認知改變策略往往有利于獲得有效調節(jié)情緒的成功[13]。指導學生換一種方式來考慮當前的處境、解釋那些出乎意料的結果時所采用的方法,或者想象問題處于較小威脅的情景等,都是用減小壓力的認知再評價方式。很明顯,對不能較好的處理因此類問題引發(fā)的強烈消極情緒的學生需要指導和干預。這也要求需要處理此類問題的一線導員對各種情緒問題有著清醒的判斷,并掌握科學的指導策略。
此外,大學生雖具有許多共同的情緒特點,但基于性別、年齡、專業(yè)、家庭條件等的差異,大學生不同群體之間、同一群體不同個體之間的情緒現象也存在很大差別。因此,輔導員應當正視這種差異性,對學生的情緒問題不能以某一個固定的標準化格式去統(tǒng)一,必須因人而異、因時而異[14]。
4.3.4 應加強大學生的情緒管理教育,以強化大學生的情緒管理意識
在平時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輔導員應加強大學生的情緒管理教育。通過情緒管理教育,引導學生在所處的環(huán)境中能自我覺察到自己的狀況和情緒狀況,并用恰當的詞匯表達出來,與老師和同學進行溝通。通過與人交流溝通,調適自己的情緒,樹立自信心,培養(yǎng)與人協(xié)調、合作解決沖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15]。平時可組織學生對可能會引起情緒問題的話題進行討論,尋找解決的方案,讓學生對這些問題就有思想準備,避免問題突發(fā)手足無措,從而導致情緒問題。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情感是人類精神生命的主體力量[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1(3):59-60.
[2]David R.Shaffer and Katherine Kipp.發(fā)展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389-392.
[3]David R.Shaffer and Katherine Kipp.發(fā)展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396-398.
[4]莫光輝,?;?當代大學生的情感危機表征及社會協(xié)同治理體系建構[J].前沿,2012(15):118-121.
[5]袁鵬.研究顯示:近半數女大學生有過“焦慮”情緒[N].中國婦女報,2011-09-13.
[6]關于大學生情緒管理的研究[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1(6).
[7]黃鶴.大學生情感教育之我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01).
[8]康長春,李尚可.高校政治輔導員素質修養(yǎng)初索[J].中國教育導刊,2006(14).
[9]劉海存.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10]海姆.G.吉諾特.孩子,把你的手給我[M].京華出版社,2004:7.
[11]海姆.G.吉諾特.《孩子,把你的手給我》[M].京華出版社,2004:
14.
[12]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學與生活[M].人民郵電出版社,第16版,P45-49.
[13]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學與生活M].人民郵電出版社,第16版,P351-379.
[14]孫定建.淺議高校輔導員的素質建設[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6).
[15]葉小卉.淺談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和教育[J].中國電力教育,2008(12):176-177.
作者簡介:
張秒高(1980-),女,安徽宿州人,輔導員,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