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在《中華讀書報》社,我只認識舒晉瑜一個人,所寫的稿子都是發(fā)給她,并刊發(fā)在她所主持的“家園”版上。多年以來,一直得到她很多的幫助和支持,便也相熟起來。
記得最早認識她,是一次作協(xié)開的什么會上,她坐在我的身后,會后她招呼我,說是有事想采訪我一下。那時,她大學畢業(yè)剛分配到報社工作不久。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歲月如流,浮世云無定,流年水不還。
她是一個勤奮的記者,她為《中華讀書報》所撰寫的作家訪談記,談的話題深入而具有針對性,占有的材料廣泛而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見解,和一般記者的掛角一將式或人云亦云式或網(wǎng)上材料拼貼式的訪談,拉開了距離。十余年的積累,近日她將這些訪談記集成一本書《說吧,從頭說起》,在這本書里,可以看到她自己成長的軌跡,也可以看到中國文壇那些風云作家的寫作與人生變化的軌跡。在那些或深或淺問答式的訪談中,總會有如風吹一般不經(jīng)意地掀開訪談雙方內(nèi)心感性或隱秘的一角。對于喜好文學并渴望了解文學現(xiàn)在進行時的讀者和研究者,會有一種非常有益的提示,和一種有意思的參考。
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編輯,應該也是一個好的記者或作家,這在前輩的編輯無論葉圣陶、巴金,還是蕭乾、柯靈等人的身上,都得到過證明。因此,一直認為將舒晉瑜放在“家園”版當編輯,是《中華讀書報》一個有眼光的選擇。在這些訪談過程中,她和作家有廣泛的接觸,對作家有更多的了解,作家對她也有更多的認知,使得她有很好的親和力。她確實是一個善解人意的編輯,記得前兩年,北京作家韓少華去世,知道這個消息時,我正在美國。因為和少華友情多年,對于他過早離世感到非常地惋惜,覺得天假以年,以他的文學修養(yǎng)和功底,他起碼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會有更大的貢獻,便寫了一篇文章《君子一生總是詩》。我將稿子發(fā)給她,同時寫了一封信,說如果文章可以刊發(fā),請她幫我把報紙寄一張給少華的妻子馮玉英大姐.不巧的是,我出國在外,手頭沒有馮大姐的地址,請她幫我找一下。這一切,都是舒晉瑜幫助我辦理的。
一張報紙,和一個讀者,是通過報紙上所刊發(fā)的文章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個作者,和一張報紙,不僅是通過報紙上所刊發(fā)的文章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還是通過報紙之外的交往和感情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樣兩個方面,是我和舒晉瑜的交往,也是我對舒晉瑜的認知,因為我既是她的讀者,也是她的作者,這樣兩個方面,體味格外深切。
一個人,能夠做好這樣兩個方面,既能寫一手好文章,又能編一版好版面,不容易,也不簡單。說吧,寫吧,期待著舒晉瑜這樣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繼續(xù)左右開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