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冬
【摘要】在新課改大潮的影響下,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已成為大勢所趨,我們的政治課教學也在積極地尋求新的出路。進行政治課的研究性學習是我們的努力方向之一。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課題,用相當于科學研究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和研究能力的學習活動。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引導學生 創(chuàng)新意識 課堂教學
研究性學習是政治課教學新課改的方向,是教育部頒發(fā)的《全日制普通中學課程計劃》中規(guī)定的綜合實踐活動的一項內(nèi)容,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自主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主動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種新式教學的好處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是轉(zhuǎn)變我們教師觀念、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地方式。那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呢?我們要采用專題的形式,把學生的親歷性學習與研究行為作為主要內(nèi)容。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一、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在講到初中政治課《模擬法庭》一節(jié)時,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比如我們把《人民法院審判實錄》進行剪輯,選擇與課堂內(nèi)容聯(lián)系緊密的內(nèi)容進行播放,因是生活中的實事實例,所以學生看起來津津有味,學習興趣很強烈,在我們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學生們初步了解了案件的訴訟基本程序。我們要適時地讓學生根據(jù)多媒體內(nèi)容來記憶基本的知識,理解教材中的相關要點。在學生們熟練掌握了這些知識后,我們可以適當提高難度,精心設問,如該案件是哪種案件,刑事,民事,還是行政訴訟呢?我們又應該以哪部法律作為訴訟的依據(jù)呢?訴訟過程中用到了哪些法律?你若是法官,按事實與法律判決,應該是哪一方勝訴呢?敗方要承擔哪些責任?這些問題的提出極大地考查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學生們會各抒己見。為了方便教學,我們可以把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小組間進行討論,最后形成意見表達出來。意見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這時我們教師適時地把審判結(jié)果告知學生們,讓他們自己去找出自己的不足與缺陷,從而對于知識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二進行實踐研究探索。在課堂上,雖然我們看了錄像,搞懂了許多問題,但這不可能解決學生們所有的問題,有時還會產(chǎn)生新的問題。帶著這些沒有解決的問題和新產(chǎn)生的問題,我們讓學生們走出教室,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我們可以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搜集相關的資料,有可能的話我們可以采訪審判員甚至是庭長或法官。我們也可以與當?shù)氐姆ㄔ郝?lián)系好,在進行審判時組織學生們旁聽,觀摩真正的審判,這比播放錄像要真實的多,學生們的感受也更加深刻。這時的學生們一定在積極地進行思考,并對結(jié)果進行預判,來與法官的審判相對比,這樣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知識從書本走到生活中。然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模擬審判。我們把實際生活中的一個已審案例作為審判的例子,讓學生們演練,這時的演練主要是訓練所學知識的運用。看別人挑擔不覺重,真正到了自己來審判時,學生們才覺得所學的知識這時不知該用哪個,怎么審。在逐漸習慣了這種差別后,學生們的模擬越來越得心應手。原來所犯的許多錯誤也改進不少。由看別人實踐到自己真正實踐,他們對于自己所學的知識會理解的更加到位。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們要做好記錄,以便為以后的改進提供資料。到時機成熟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從頭到尾地演練審判的整個經(jīng)過,從形式到內(nèi)容逐個演示。宣讀法庭紀律,雙方應遵守的紀律及雙方的權(quán)利;法庭的發(fā)言、陳述、辯論,到出示各種證據(jù),最后合議廳評議,審判。一場審判下來,學生們收獲頗豐。
三、及時地總結(jié)。學生們在演練完成后,我們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表揚,肯定,同時也批出其中的不足,讓學生把演練的各種記錄收集整理好,再進行二次研究,看其中的成功與不足。教師讓學生們寫出自己模擬演練的心得與體會,把知識與認識系統(tǒng)化、理性化。
這種研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對政治課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動手、動腦、動全身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們不再厭煩政治課,相反,他們特別愿意上政治課。實踐式的研究學習同時也極大地鍛煉了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認識到了法律的莊嚴與正義,也認識到了天網(wǎng)恢恢,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這種新式的研究性學習中,我們也要注意幾點:
一、研究性學習并不排斥最基本的課堂講授。研究性學習的基礎是對知識的牢固掌握與靈活運用,而靈活運用又以牢固掌握為本。政治課的許多知識都是常理,不需老師做太多的講解,但也有一些知識是我們必須要講解的,研究性學習并不排斥這種講解。我們要把時事新聞、社會熱點、國家的大政方針引入課堂,讓學生對此有所了解,這是政治與其他科目的一個大的差別。我們可以以這些知識為對象進行研究性學習,將之與教材的知識進行有機的結(jié)合,由學生或教師提出問題,再讓他們分析、質(zhì)疑、解答、完善。如在講《依法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一課時,教師可以把2001年國家推出的《全國青少年網(wǎng)絡文明公約》引進課堂,讓學生據(jù)此研究:如何看待網(wǎng)絡?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公約提出的要求?在學生們熱烈討論、發(fā)表自己見解的過程中,學生們對文明公約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二、用好政治教材。新課改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不讓我們教“教村”,但我覺得,不能教教村,但一定在按“教材”教,教材畢竟是權(quán)威的機構(gòu)與專家精心、細心編寫的,又在全國各地廣泛地使用過,有權(quán)威性,典型性和示范性。我們不能羅馬音拋棄教材,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它與我們所選的材料一樣,甚至比這還要強。在新課改的浪潮下,許多教師和評判者都以用教材為恥,選材料一定要與教材不同,問題設置也一定要與教材不同,甚至知識的題目也一定要與教材不同,這就有失于偏頗了。當我們版面地追求形式上的不同或者叫新穎,就會走向絕對主義,為了形式而形式,為了不同而不同,則與課改的初衷相背了。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對我們來說是新鮮的事物,在運用中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與不足。任何事物都是在錯誤與正確的較量中不斷進步的,研究性學習也不外乎于此。只要我們在運用時把握好度,或者保持正確的態(tài)度,一定會為這種新式的教學方法增添濃墨重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