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
摘 要:探究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建模能力和應用意識,變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高中數學教學需要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去追問、去動手、去動腦。
關鍵詞:數學教學;探究教學;創(chuàng)新精神
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重要的是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增加探究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鼓勵學生主動生成、發(fā)展和形成知識;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使學生成為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分析者、探究者。探究教學過程既注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體驗、感悟和實踐的經歷,又關注學生掌握數學思想的方法。
一、探究性教學的價值
高中數學探究教學是指為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由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對數學問題的探索,最終使學生獲得對數學概念、公式、命題等理解的教學活動。這個活動借助于學生的操作、實驗等形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建模能力和應用意識,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
例如,對“不等式”知識點的講解時,教師可以預先利用“糖水加糖”的生活常識,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趣味的探究學習情境。眾所周知,在糖水中加糖,糖水更甜的生活常識;利用濃度計算公式,可以將之轉換為一個數學問題。假設一定量的糖水溶液為a克,其中含糖量為b克,則該糖水濃度為 b/a;如果在該糖水中再增加m克糖,則糖水濃度變?yōu)閎+m/a+m,很顯然加m克糖后的糖水要比加糖之前的糖水更甜;不等式b+m/a+m>b/a(a>b>0,m>0)成立,該不等式直觀形象地解釋了上述生活現象。
二、高中數學探究性教學的選題
高中數學教學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在高考升學考核的壓力下,就需要教師精選探究主題,增強探究教學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對高中數學教材一些綜合性的知識,比如,如何推導球體積公式,一個學期內開展的活動不宜過多。而對概念、定理公式或者難點等局部探究,則應當成為數學探究的常態(tài)。
探究教學的選題需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以及學生數學思維方法是否得以生成。數學探究教學活動應當重在學習的方法與效果,需要避免將探究教學當作一種表面熱鬧的表演或者過多增加學生的學業(yè)負擔。
三、探究教學的應用要求
探究教學是符合素質教育的教學實踐,是符合學生心理認知規(guī)律的實教學。無論是概念推演、原理論證或者教學實驗,根本目的在于幫助高中生主動建構、發(fā)展個性,讓學生在思維的激烈沖撞中獲得新知。學生在教師的耐心指導下,詳細觀察與思考、發(fā)揮想象敢于創(chuàng)新、大膽動手嚴密思考。例如,一個生活問題的設置,可以讓學生對指數函數的理解化難為易?!皩⒁粡垐蠹垖φ?00次之后,折疊后的報紙可能有多厚呢?”該問題的設置既吸引學生興趣,也形象刻畫了“指數函數”的性質與特點。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設想,要贊揚部分學生對折報紙的嘗試。當教師指出一張紙對折500次之后的厚度遠遠超過了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時,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得到激發(fā),突破指數函數的教學時機就悄然出現了。如此引入,學生情感與思維得以積極投入,課堂教學氣氛輕松而緊張。
當學生思考數學問題時,學生也許會“犯錯“,這個犯錯的過程其實孕育的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情境,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在學生關鍵問題上把好關,采取綜合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嘗試。鼓勵學生充分參與,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創(chuàng)造一切可能,讓學生去追問、去動手、去動腦。這個過程事實上是學生數學知識獲得與能力鍛煉的過程,更是學生參與和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能為將來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提供啟示、思考。
每個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有比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尊重不同學生個體的獨特性,追求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豐富性;比如,教師可以多預留實驗時間給動手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也注意發(fā)揮這些學生在其他方面的優(yōu)勢。可以說只有鼓勵學生多元化發(fā)展,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發(fā)揮學生自身獨特的潛能。
參考文獻:
[1]沈文選.中學數學思想方法[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
[2]何善亮.主體性原則:有效教學的根本原則[J].教育科學論壇,2007(1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