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成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課堂練習質量的高低與教師的精心設計密不可分。只有教師合理科學地、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可由練習的意義、內容、形式、創(chuàng)新四方面詳細探析。
[關鍵詞]數學 練習 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20032
在數學教學中,課堂練習質量的高低與教師的精心設計密不可分。只有教師合理科學地、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下面就課堂練習設計談幾點認識。
一、練習的意義
在數學教學中,課堂練習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是及時鞏固知識的必要途徑,是學生掌握技能技巧、發(fā)展能力的重要舉措,是促進課堂教學活動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方法與技能的獲得離不開練習,學生智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也離不開練習。因此,課堂練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二、練習的內容
首先,依據教材確定練習題目的類型,精心選擇和設計練習題目。既要能突出重點、完成教學目標任務,又要能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掌握解題技巧、技能,培養(yǎng)思維習慣和發(fā)展能力。為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深入研究教材,不僅僅是研究例題,還要對課本練習進行仔細分析,挖掘它的內涵,了解它的功能,充分發(fā)揮教材中例題的示范效應。有些教師教學,往往忽視了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這樣做容易使學生產生輕視課本的傾向;也有教師愛照本宣科,使學生被課本思路所束縛,從而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實踐中我認識到,應該充分利用課本但又不能拘泥于課本,如某題加一個條件如何?變換某條件或圖形又如何?只有這樣,才不至于使學生思想僵化,死套模式,陷入機械學習的泥坑。除課本上的練習內容外,還應適當加以補充,解決教材水平與學生接受、應用、發(fā)展等之間的矛盾。補充內容一定要有目的,選題要有典型性、有針對性,避免重復練習或搞題海戰(zhàn)術,扼殺興趣,增加負擔;避免練習內容太難,讓學生望而生畏,最終導致學生失去信心不想練習。總之,教師在確定內容時,要防止超標離本、要求過高、習題過難、知識超前,過分強調題目的新奇巧、忽視常規(guī)。
其次,依據學生的不同水平確定練習題目的梯度。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選擇練習時應按照學生的不同情況,堅持“低起點,小坡度,循序漸進”的原則,設置基礎性題目(學困生)、應用性題目(中等生)、拓展性題目(優(yōu)等生),使每一類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發(fā)展和提高。
第三,依據時間確定練習的數量。應根據課堂教學時間設置練習內容的多少,充分合理地分配好教與練的時間,盡可能多地把時間留給學生(課標準指出,“學生是課堂天然的主人”),讓有限的時間發(fā)揮最大化效益。
第四,依據教學目標確定練習的重點。學生不是做題的工具,也不是練習的機器,教育的目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用之才。在一節(jié)課的練習中,我們應該依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突出一兩個重點。為此,在確定練習時,要考慮到每道練習是從基礎、技巧技能、興趣愛好、實踐操作、思維訓練,還是從能力發(fā)展的哪個方面去練習,只有這樣,才可達到掌握課堂知識要點和重點的目的。
三、練習的形式
練習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同的課型、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內容,練習的形式各不相同。例如,七年級數學人教版中提供的“閱讀與思考”“觀察與猜想”“實驗與探究”“信息技術的應用”等選學內容,就可采用量一量、畫一畫、做一做、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讀一讀、看一看、試一試、議一議的練習形式;對于必學內容,則需要采用演一演、算一算、證一證、做一做、問一問等練習形式。教師只有對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掌握,培養(yǎng)他們的練習興趣,增強他們進一步探究知識的好奇心,達到課堂練習的預期目的。
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不注重探討練習的方式,采用單一、陳舊、死板的方法開展練習,抹殺了學生練習的興趣和欲望,給學生造成學習疲倦癥。相反,許多名師經常變換練習方式,如采用提問的方式、筆算的方式、操作演示的方式、競賽的方式、討論的方式等來進行練習。這樣做的好處是喚起了學生進行練習的激情、大腦保持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在愉快的學習狀態(tài)下解決問題。
四、練習的創(chuàng)新
課堂教學中,大膽創(chuàng)新練習,如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設計改錯題;讓學生當醫(yī)生,設計判斷題;讓學生當法官,設計操作實驗題。力求練習多樣化、趣味化、層次化、興趣化、生活化,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和熱情,才能留給學生創(chuàng)新發(fā)現的余地。讓學生找準適合發(fā)展的有效策略,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中練習功能的發(fā)揮,要靠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只有教師具備創(chuàng)新能力,考慮問題才能不拘一格,我認為絕大多數教師是具有這種創(chuàng)造才能的。我相信,只要教師堅持不懈地進行創(chuàng)新性教學,在鉆研教材上多下工夫,就一定能提高課堂練習教學的效益,在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中結出豐碩的成果。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