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輝
摘 要: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和捍衛(wèi)者,在合作共事中要正確認識處理好五大關系,即正確認識和處理執(zhí)政黨和參政黨的關系、參政議政與民主監(jiān)督的關系、“有為”與“有位”的關系、本職工作與社會工作的關系、個人與中共黨組織的關系,一方面要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受西方政黨制度的干擾,做有政治定力的黨外干部;另一方面要認真履行職能,擺正位置,統(tǒng)籌兼顧,敢于負責,淡泊名利,搞好合作共事。
關鍵詞: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合作共事;五大關系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5.04.013
[中圖分類號]D6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15)04-0070-03
正確認識和處理合作共事中的關系,不僅有思想認識問題,也有做事方法問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和捍衛(wèi)者,要珍惜機遇,善于合作共事。凡是在多黨合作事業(yè)中影響較大,在民主黨派或社會上能獲得良好口碑并能形成公認的黨外干部,都是善于處理合作共事關系的;相反,感到懷才不遇、在民主黨派或社會上難以形成公認的黨外干部,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合作共事關系處理不太好的問題。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合作共事中要把握好價值行為取向和角色定位,發(fā)揮好自身優(yōu)勢和作用,為多黨合作事業(yè)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
一、正確認識和處理執(zhí)政黨和參政黨的關系,做有政治定力的黨外干部
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黨制度,由該國國情、國家性質和社會發(fā)展狀況所決定。中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兩黨制或多黨制,也有別于一黨制。這一制度是在中國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和巨大的優(yōu)越性,顯示出獨特的政治優(yōu)勢和強大的生命力,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黨制度,同時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1]。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共同探索形成的多黨合作制度,不僅為奪取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也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新成就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我國多黨合作制度的構架中,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的領導核心,是執(zhí)政黨。各民主黨派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既是在政治上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也是親密合作的友黨關系。中國政黨制度的顯著特征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zhí)政、多黨派參政;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的政黨制度與西方國家政黨制度相比較有顯著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西方政黨制度反映的是各政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國的多黨合作制度中的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是把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作為自身的追求目標。二是在多黨合作制度中,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是領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不是反對黨,與西方政黨制度那種以奪取政權為目標有本質區(qū)別。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下執(zhí)政黨和參政黨的關系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執(zhí)政黨與反對黨互相傾軋、互相斗爭的關系有本質不同。三是中國政黨的意識形態(tài)不是多元的,各黨派都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反對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四是中國的執(zhí)政黨和參政黨目標是相同的,都是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彼此是友黨,是團結合作、互相支持、互相監(jiān)督、共同發(fā)展的新型政黨關系,而不是西方政黨那樣競爭關系、輪流執(zhí)政關系。
作為新時期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一定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政黨及政黨制度的特點,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執(zhí)政黨和參政黨的關系,不受西方政黨制度的干擾,進一步增強維護和捍衛(wèi)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使命感、責任感。要堅持和完善我國的政黨制度,增強制度自信,絕不照抄照搬別國政黨制度,做有政治定力的黨外干部。
二、正確認識和處理參政議政與民主監(jiān)督的關系,認真履行好基本職能
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是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基本職能,其質量和水平,在某種意義上反映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素質和能力。在實際工作中主要有兩種不良傾向。一是把參政議政和民主監(jiān)督隔裂開來認識,更多強調的是參政議政,而忽視民主監(jiān)督;二是認為基層缺乏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的條件,如缺乏平臺、經費等。出現(xiàn)以上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有些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主動接受監(jiān)督意識不強,不愿、不想、不敢接受民主黨派和黨外干部的監(jiān)督;二是一些民主黨派成員對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的職責認識不到位,對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的原則、內容、形式等缺乏應有的了解等。
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不僅是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基本職能,也是我國政黨政治的政治優(yōu)勢之一。在實際工作中,參政議政的渠道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通過反映社情民意參政議政;通過調查研究,撰寫調研報告參政議政;通過黨委召開的民主協(xié)商會參政議政;通過在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司法機關擔任領導職務參政議政;通過參加座談會、情況通報會參政議政;通過人民政協(xié)參政議政;通過人大會議參政議政;通過參加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的專題調研和論證會參政議政;通過特約人員形式參政議政;通過各自政黨組織參政議政;等等。參政議政的范圍要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任務和重點工作進行,重點放在事關全局、事關國計民生的大政方針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上。
民主監(jiān)督則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的政治監(jiān)督,是我國社會主義監(jiān)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中國共產黨處于領導和執(zhí)政地位,更加需要自覺接受民主黨派的民主監(jiān)督。對于民主監(jiān)督,要從以下四個方面正確認識:一是民主監(jiān)督是政黨之間的合作,其方式是提示、批評,其作用是補臺,不是對根本方針政策的否定,不是權力的制衡,也不是攻擊、對抗和拆臺,而是進一步完善和補充,目的是更好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二是民主監(jiān)督是高層次上的一種政治監(jiān)督,它區(qū)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民主監(jiān)督,著眼點是國家的大政方針,不是一般的事務性監(jiān)督,是政黨之間的監(jiān)督;三是這種民主監(jiān)督是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產黨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四是不能用司法和行政監(jiān)督的標準來評價民主黨派的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本質上都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參政議政、民主監(jiān)督關系,才能更好履職盡責。
三、正確認識和處理“有為”與“有位”的關系,勇于負責,淡泊名利
“有為”是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履行職能和加強自身建設的要求,“有位”則是一種責任和奉獻。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要處理好“有為”與“有位”的關系,應做到以下四點。第一,要堅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組織原則、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也是重要的組織紀律和政治紀律。堅持民主集中制,一方面確保依照國家政策和法律賦予黨外干部的職權得到貫徹落實,確保黨外干部的合理化意見得到聽取和采納;另一方面防止擔任一把手的黨外干部排擠他人,聽不進不同意見。第二,要注意工作方法和領導藝術。在重大事項上及時做好溝通和請示匯報,嚴格按照議事規(guī)則和決策程序辦事;要主動承擔責任,善于授權,充分調動下級的積極性,既不求全責備,又不以偏概全;同事之間,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積極營造寬松、團結、融洽的氛圍。第三,要加強學習。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大多數(shù)都是知識分子,多為專家學者型人才,加強學習主要是學政治、學理論。多數(shù)黨外干部在參與國家政權以前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學者,由于工作性質原因沒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和研究政治理論,但參與國家政權以后,又必須學習政治理論,了解政治理論。讀書是學習,實踐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通過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努力提高政治素養(yǎng)和政策理論水平。第四,要保持兼容并包的胸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要推動工作,也應放下身段,開放包容,集思廣益。
四、正確認識和處理本職工作與社會工作的關系,統(tǒng)籌兼顧,相得益彰
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除了完成本職工作任務外,還要擔任一定的社會工作包括黨派工作,兩者之間難免會有一定的矛盾。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搞好本職工作是根本,同時統(tǒng)籌兼顧社會工作,力爭做到“兩促進”、“兩不誤”。
本職工作與社會工作之間的矛盾不是絕對的,處理好可以互相促進,相得益彰。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職工作的特點和條件,為社會工作提供支持和幫助。如在參與參政議政有關課題的調研時,該課題與本職業(yè)務工作有緊密聯(lián)系,可以為參政議政提供信息及有關政策依據(jù),提供具體實際工作中的經驗、教訓等內容給予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參加參政議政調研等社會工作也能對本職工作有所促進與幫助,如對本職工作能從更高層面進行理性思考,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一步理解黨和政府的有關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通過參政議政方式使本單位本部門改革和發(fā)展中的問題,能在更高領導層得到反映和重視等,有利于促進本單位工作的開展。在實際工作中,一旦本職工作和社會工作出現(xiàn)沖突和任務重疊時,這就要分清輕重緩急、有所側重,搞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協(xié)調統(tǒng)籌推進。
五、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中共黨組織的關系,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無論在本單位或者本黨派擔任什么職務,都是黨的干部,人民的公仆,必須嚴格遵紀守法。要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圍繞黨委的意圖開展工作,最大程度地與黨委保持一致,以極大的熱情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實踐者、維護者和捍衛(wèi)者。不能因為是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而不受黨性紀律的約束,搞特殊化;也不能孤立于黨組織之外,脫離組織。要敢于履行職責,敢于大膽干事,切實搞好本職工作,立足崗位,為完成本單位的任務建功立業(yè)。要同本單位的中共黨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支持本單位中共黨組織和行政組織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協(xié)助中共黨組織和行政領導協(xié)調關系,化解矛盾。
同時,單位黨委(黨組)要創(chuàng)造 (下轉第101頁)
(上接第72頁)條件,切實支持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真正讓黨外領導干部有職、有權、有責,而不是當花瓶、做擺設。在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下,健全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機制,對黨外領導干部分管工作范圍內的重要事項應事先聽取并尊重黨外干部的意見和建議,保證黨外干部對分管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揮權、處理問題的決定權和人事任免的建議權。單位黨委(黨組)會議一般要邀請領導班子中的黨外干部列席,做到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共同開辟合作共事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中國的政黨制度 [N].人民日報,2007-11-16(15).
責任編輯:楊緒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