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芷萱?李雪文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市市民的自由度在逐步提高,對于精神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公眾作為公共藝術的直接受益者,可以成為城市雕塑的發(fā)起者和決策者,直接參與到城市雕塑的決策、設計和建設過程中。但“由于在傳統(tǒng)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和公有制一統(tǒng)天下的支配下,政府包攬一切,單位負責一切 ” 的傳統(tǒng)模式對公眾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失。一方面公眾對于參與公共藝術建設的意識依然薄弱,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那是政府的事。另一方面,部分公眾雖然已經(jīng)意識到普通民眾具有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發(fā)言權,但是由于參與素質不高,意見難免偏激,并帶有很大的局限性,致使參與的意義打大折扣。孫振華曾說過“我國是一個公共藝術起步很晚的國家,中國公共藝術的發(fā)展最困難的并不是創(chuàng)作人能力,也不是創(chuàng)作經(jīng)費,而是全民的公共藝術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素質”可為中肯。
城市公共雕塑是地方文明現(xiàn)代化程度的標志,是提高城市空間品質,文化民生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在營造文化景觀,在形成特色方面,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體現(xiàn)城市的文化底蘊。但事實中,人文景觀文化創(chuàng)意不足,反而影響城市特色發(fā)展。作為公共藝術,應該強調(diào)大眾在文化層面的一些審美和一些文化趨向。公共雕塑作為—項公共事業(yè),不單單是政府主導.更要滿足民眾的審美文化需要,更應該主動地與社會大眾產(chǎn)生深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既然雕塑可以完全融入社會空間中,一個新的問題就會迅速凸顯出來——什么是雕塑藝術的公共性呢?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決定了城市雕塑要體現(xiàn)公眾精神。雖然城市雕塑不能全由公眾來決定,但公眾參與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只有公眾的廣泛參與,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雕塑藝術的公共意識和公共精神。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對公眾進行很好的了解與把握。公共雕塑的公共性:并不是把一件雕塑放在公共空間,如廣場、公園、小區(qū)等地方,它就能成為一件公共雕塑。當下大量的波普化、媚俗化、裝飾化的城雕,不但沒有考慮觀眾的審美趣味,而且成為了充斥在公共空間中的視覺垃圾。城市雕塑不僅要體現(xiàn)公共空間的獨立性,還要在審美與思想層面對既有的僵化的審美趣味與文化權力話語展開批判。 顯然,公共雕塑藝術的公眾幸福感,是建立在便利公眾生活的基礎之上的。
以當今非?;馃岬男腋8凶鳛檠芯恐黝},將雕塑的創(chuàng)作立足于公眾幸福感是一個新想法,從公眾角度還原公共雕塑的意義是該項目的創(chuàng)新之處。
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種知覺。理解知覺可以分為三部分:感覺,組織,辨認與識別。有學者提出知覺屬于精神范疇,而非物理世界當中的,把知覺分為外在知覺和內(nèi)在知覺,即指公共的物理事件和個體的心理活動,內(nèi)在知覺存在于外在知覺中,只有通過內(nèi)在知覺,外在知覺才成為可能。不同的民族,文化,個體有不同的知覺呈現(xiàn)??陀^現(xiàn)實,既往經(jīng)驗,認識的構成對事物感知的整合就形成了知覺。
知覺是在感覺基礎上進一步對事物各個部分整體的整合過程,表現(xiàn)人的主觀因素和知識結構的介入,公共主體能夠知覺雕塑形象反映文化,才能夠使雕塑更具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好的公共雕塑本身就是文化的體現(xiàn),通過公眾的注意,觀看,知識的梳理整合知覺成形象。
雕塑作品需要與欣賞者之間對話,對話的最佳效果就是傳達與接受,在藝術接受和欣賞階段,知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使主客體變得有意義。最佳的知覺者應有深厚的文化知識,正確的價值觀,探求真理的態(tài)度。
要想要公共雕塑形象產(chǎn)生幸福感,首先要建立在注意,感知和經(jīng)驗加工的基礎上,再進行整體的知覺活動,一件具有觀賞性的雕塑作品能夠引起人們注意,是客體特征的初步輸入,使公眾能夠駐足觀看并品讀其外在形象的雕塑作品構成了感知,從其外在的感知刺激公眾,并引起既往經(jīng)歷和文化的梳理形成了對客體的再認識。
公共雕塑以物化的方式來呈現(xiàn),并受到社會大眾的檢驗,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雕塑作品必然與社會時代相聯(lián)系,致使雕塑作品不是冰冷的物質,而是承載社會與文化等一切的美好與愿望,帶給公眾幸福感。
公共雕塑在公共環(huán)境中不僅要考慮到公共環(huán)境的文化特征,其本身的觀賞性,公眾的解讀和需求更是至關重要的,藝術作品最需要的是公眾的解讀,公眾的參與,是創(chuàng)造與需求的關系。
情感表達是雕塑創(chuàng)作乃至所有藝術創(chuàng)作最初始,最本質,也是最終極的目的。是人在認識自然,研究自然,表達自然的基礎上,講個人的情感,思想通過一定的形式和內(nèi)容促使真情的流露。情感的物化形式會喚起人們的思考共鳴,使人心靈激蕩。從中獲得審美的熏陶。,這也是公共雕塑所能給公眾帶來的一種幸福感覺。
公共雕塑的形成對當代社會有著重要的形象建構,對公眾的認識和藝術陶冶有重要影響,產(chǎn)生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使命感。通過公共雕塑的形象體會城市的人文氣息,歷史傳統(tǒng),道德價值,使城市更具有文化與藝術結合的個性魅力,從而帶給公眾以幸福感。
雕塑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不得不承認,一些雕塑很難讓大家讀懂,并且人們意識不到雕塑已經(jīng)給他們帶來幸福感,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大家去傳播雕塑的文化,并且認識到雕塑真的會給他們帶來幸福感。與此同時,雕塑家的作品不光要有藝術性,更要為大眾生活提供便利,能夠貼合大眾的內(nèi)心感受去進行創(chuàng)作。公共雕塑與幸福感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希望我們一起去傳播雕塑的多重含義。
(作者單位: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