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勝
熱點借勢是戰(zhàn)術行為,短期效應,當品牌的傳播缺乏一根穩(wěn)定且常態(tài)的主線,被戰(zhàn)術所主導,其品牌內涵、魅力和延展性都會大打折扣
身為公關從業(yè)人員,相信每個人都會遭遇客戶對于效果的拷問。最極致的需求,當然是希望操盤的公關能夠“一鳴驚人”,自身成為輿論的引爆點,最好是舉國關注乃至是舉世關注,知名度與美譽度同時要扶搖直上。不過這種需求大抵總是奢望,在碎片化傳播語境以及媒體和公眾的免疫力增強后,很難做到。伴隨時間推移,絕大部分客戶也接受了這一結果。但尾隨而來的,是另一種命運。
這種命運就是,每當有社會熱點發(fā)生,無論是社會、科技,還是娛樂、八卦范疇,甚至無論是政壇秘聞還是天災人禍,但凡只要有熱點出來,客戶的電話就如追命刀一樣快速凌厲:快,我們的品牌(或產品)要和這個熱點結合上,創(chuàng)意、海報、信息圖……都要出來,注意速度。于是乎,我們可以看到業(yè)界一大盛景——每當有一個熱點爆出,品牌的營銷公關就如蛆附骨,動作快如小李飛刀,相關傳播物料很快就會在社交媒體發(fā)酵、擴散,引來圍觀。
在哄搶熱點成為公關風潮之后,品牌的借勢越來越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如果說,早期的熱點跟風,還曾偶爾有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金句文案或海報出來,那么伴隨這種熱點借勢的常態(tài)化,以及參與主體的規(guī)?;?,更多的是讓人無感和失望的應景之作。你看,或者未看,并無什么差別。這也會導出一個讓人痛徹心扉的結論:你做,或者不做,其實根本沒什么差別。唯一的差別是,公關公司投入了人力與資源,且在拼命榨創(chuàng)意;而客戶,則投入了真金白銀?;蛟S正因為投入較多,哪怕心知肚明出來的作品實在庸碌無奇,甲乙雙方都要怒刷存在感。
最讓人無力的是,明知道這種熱點借勢的邊際效應遞減甚至略等于無,偶爾還會有失手,引發(fā)輿論危機甚至官司,但下一個熱點出來之后,客戶仍會熱情依舊,對公關公司的要求也是愈加緊迫。而如果同一個熱點的借勢,有競品品牌靈光一閃做出了一個耀眼案例,則要被加倍指責。當然,這種事情也越來越少。最常見的一個情況是,一個熱點出來之后,無數個品牌借勢,每個品牌對自己的作品輸出都心懷忐忑,不過一看對手的東西也不過爾爾,則會長出一口氣。
并非所有的客戶都對追逐熱點有那么近乎變態(tài)的熱情,也并非所有的公關公司都會看在真金白銀的份上,不去說破這種熱點借勢的局限性和無力感。但在注意力經濟愈加失靈的今天,借勢熱點好歹還有一些存在感,不借勢則會更加默默無聞。所以,熱點借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會是蜂擁而上的喧囂狀態(tài)。
實質上,這種對于熱點的熱情追逐,其對品牌的干擾是很明顯的。因為無論哪個范疇的熱點都要去借,必然在品牌鏈接上不夠自然,有一些完全就是生拉硬拽。其次,熱點借勢是戰(zhàn)術行為,短期效應,當品牌的傳播缺乏一根穩(wěn)定且常態(tài)的主線,被戰(zhàn)術所主導,其品牌內涵、魅力和延展性都會大打折扣。
而從參與其中的公關公司來看,對于熱點頻繁的借勢,也逐漸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受,新鮮度和激情會慢慢冷卻,逐漸呈現出一種疲于應付的局面。放大到公眾或受眾的層面看,更是對這種病態(tài)式的借勢無感,甚至滋生反感。
客觀而論,“熱點之下,安有完卵”的現狀,短期內難有改觀。糾結其中的三個指標是碎片化傳播語境、客戶的結果焦慮以及公關公司的立場,需要綜合聯動變化,才有可能引來拐點。屆時,才真正有望告別有些畸形的借勢熱點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