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裘曉暉
【摘要】:古代漢語中字和詞并不是一一對應的,具體表現(xiàn)為兩種情況——“同詞異字”和“同字異詞”?!巴之愒~”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假借、同形字、派生詞未造新字、簡化合用?!巴~異字”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異體字、通假、區(qū)別字。這兩個現(xiàn)象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研究古今漢語的詞義的異同。
【關鍵詞】:同字異詞 同詞異字
【正文】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單音詞書寫時,一個詞就寫成一個漢字。并且古漢語中字形所反映的本義往往與詞義有關系,所以古人往往把一個字當成一個詞,用“字”稱呼詞,用“字義”指詞義。這樣一來就容易造成錯覺,不自覺地將字和詞混同了起來。因為這符合最通常的一般情況,所以這樣的認識和指稱一般不錯出錯。但是,字和詞是有區(qū)別的,無論在造字上還是在用字上,字和詞都不是一一對應的。在古代文獻中,大多數(shù)情況下字記錄的就是一個詞,字和詞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但并非所有的字和詞都是一對一地對應。在不少情況下,古代漢語的字,不等同于詞。具體表現(xiàn)為:同一個詞用不同字形記錄;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這就是“同詞異字”和“同字異詞”。
同字異詞:
1.假借
(1)本無其字的假借字:許慎所說的:“本無其字,依聲托事?!边B詞、介詞、代詞、方位名詞等,一般是無法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造字法造出來的,只能夠是通過假借。虛詞一般都是找不到本字的。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只有表示假借義的功能了,也就是它的假借義一直歸它使用了。而本義往往另外用在原來的字上添加偏旁的方法來表示。例如:
“莫”的本義是黃昏、傍晚,假借為否定性無定代詞。假借之后本義用后起字“暮”來表示。
“然”的本義是燃燒,假借為代詞或者形容詞詞尾。假借之后本義用后起字“燃”來表示。
“其”的本義是畚箕,假借為代詞或者語氣詞。假借之后本義用后起字“箕”來表示。
“乎”的本義是呼叫,假借為疑問語氣詞。假借之后本義用后起字“呼”來表示。
“午”的本義是棒槌,假借為十二地支的第七位。假借之后本義用后起字“杵”來表示。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義仍然用它來表示,換言之,它同時兼有表示本義和假借義的功能。
“耳”的本義是耳朵,假借為語氣詞。
“之”的本義是動詞往、到,假借為代詞或者連詞。
“夫”的本義是男子,假借為指示代詞。
“烏”的本義是鳥名,假借為疑問代詞。
“汝”的本義是水名,假借為第二人稱代詞。
“則”的本義是法則、效法,假借為連詞。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義仍然用它來表示,它的假借義往往另外用在原來的字上添加偏旁的方法來表示。也就是人們不是為表示本義,而是為表示假借義造新字。
例如:
“辟”的本義是刑法,假借為避開。假借之后假借義用后起字“避”來表示。
“烏”的本義是鳥名,假借為感嘆詞。假借之后假借義用后起字“嗚”來表示。
“采”的本義是采摘,假借為文采、色彩。假借之后假借義用后起字“彩”來表示。
(2)本有其字的假借字:本有其字,臨時代替。這種假借是本字見存而不用,借用同音或者音近的字,用此字代作彼字。兩字通用。為了與無本字的假借相別,現(xiàn)在人們稱它為通假或者通借。也就是“古人寫別字”。
例如《史記·項羽本紀》“要項伯”中的“要”是“邀”的通假字,“倍德”中的“倍”是“背”的通假字?!芭稀北居脕肀硎尽疤锝纭薄S涗洝氨撑选绷x的字有“叛”字,可是古人本有其字而不用,通假記錄“田界”義的“畔”來表示。例如《孟子·公孫丑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边@樣一來,“畔”字,一字表二詞。
2.同形字
分別為不同詞造字,有時碰巧會形體相同,這樣也會造成同字異詞的現(xiàn)象。例如“怕”字,在《說文·心部》中:“怕,無為也。從心,白聲?!边@里的“怕”是淡泊之意,是“泊”的本字。而在《法句譬喻經(jīng)》:“不如寂靜無求,無欲憚怕。”中則是“怕”的本字。
3.派生未造新字
一個詞由于詞義的引申,造成派生詞,但派生詞并沒有使用新的字,于是造成同字異詞。例如“快”字,《說文·心部》:“快,喜也?!笨毂玖x是心情舒暢,此處就是這個意思。再如《梁詩》:“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笨靹t表示為“快捷”的意思。有些派生詞雖然還用原來的字形,但讀音會發(fā)生變化。如“說”字,一種為說明的意思,一種為說服的意思,一種為喜悅的意思。
4.簡化合用
書寫不同的詞,有的在實行簡化漢字后合用一個字。
例如后——後;復——復
同詞異字:
1.異體詞
異體字是形體不同而音義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例如:貓-貓(義符不同);猿-猨(聲符不同);畧-略(聲符、義符的位置不同);岳-嶽(會意字,形聲字);礮-砲-炮
從文字和詞的對應關系看,異體字就是同一個詞的幾個不同字形,即異形同詞。古漢語中的連綿詞往往有多種寫法,這也應該算同詞異字。例如“逶迤”、“躊躇”、“彷徨”等。
2.通假
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還,顧反為女殺彘?!保ā对託㈠椤罚┚渲小芭本痛怼叭辍?。有《木蘭詩》中,出門看火伴,“火”通“伙”。
3.區(qū)別字
當造字分化職能的時候,常在該漢字上添上偏旁以示區(qū)別。加偏旁的區(qū)別字和未加偏旁的本原字多屬同詞異字的情況。
例如“昏”字。本義是日色昏暗,引申為昏亂。在“昏于小利,惑于嗜欲”中,“昏”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所以婚是區(qū)別詞,“昏”與“婚”屬于同詞異字現(xiàn)象。
在古代漢語中,“同字異詞”和“同詞異字”都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了解它們的特征與用途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閱讀古文言文,也有助于我們接下來研究古今漢字的詞義的異同。
參考文獻
[1]蔡刃.淺談古今詞義的異同[J].企業(yè)家天地(理論版),2010,12:175.
[2]陳思剛.古今漢語詞匯的差異[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07:20.
[3]田玉芬.古今詞義異同辨析舉隅[J].語文天地,2010,12:20-21.
[4]王艷敏.高師古代漢語語法教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5]楊運庚.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對同義關系的再界定[J].社會科學論壇,2010,07: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