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徐國榮,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語文老師,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蘇州市學科帶頭人,名教師,蘇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吳江區(qū)中青年拔尖人才。從教語文20多年,系薛法根“組塊教學”研究團隊核心成員,現(xiàn)參加管建剛名師工作室。近五年圍繞“指向言語體驗的閱讀教學”研究,在《教學與管理》《江蘇教育》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在《小學語文教師》《小學教學》等刊物上發(fā)表代表性課例《珍珠鳥》《我和祖父的園子》等。近五年參加蘇州市級以上公開課20多次,2014年4月在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中獲一等獎。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疾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朱光潛《談美》
1992年,我畢業(yè)于無錫師范大專班,被分配到盛澤實驗小學,成了一名語文教師。工作第二年,我執(zhí)教《鳥的天堂》,一舉獲得了吳江首屆“百節(jié)好課教師”稱號,成了校園里一個小小的傳奇。隨即,我參加了吳江首屆小學語文中心組,成了吳江小學語文改革“十八勇士”之一。用家鄉(xiāng)話說,我在同齡人中算是“出道早”的。然而,直到1999年我才被評為吳江學科帶頭人,到了2010年才被評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次年,成為蘇州市名教師。朋友、同學和領導,常常為我著急,他們熱情地鼓勵我:要加快成長步伐了。我由衷地感謝他們,嘴上忙不迭地回應“是的,是的”,心里卻很平靜——語文的路,不亞于阿爾卑斯的山谷,風景獨好,要慢慢走,慢慢欣賞。
細數陽光,積聚愛的力量
我時常慶幸,自己的教育人生一開始就扎根在盛澤實驗小學這塊肥沃的土地上。
當年,這所蘇南小城鎮(zhèn)的弄堂小學,早已因省級課題“在絲綢文化背景下,提高蘇南小城鎮(zhèn)兒童素質綜合實驗”研究成果斐然而蜚聲省內外。以薛法根老師為“領頭羊”的青年教師教科研團隊早已形成,“人人開課”“一課多磨”已是常態(tài)。白天,我們集體備課,互相聽課、評課,樂此不疲;晚上,圖書館燈火通明,或如饑似渴地靜讀,或圍坐一圈各抒己見。
我隨法根參加“吳立崗作文教學思想研討會”,為期5天。杭州,生平第一次去,會余,我總想去逛逛西湖灘。他倒好,帶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教與學的心理學》,他說至少要讀兩遍,一次也不肯出去。眼睛看累了,他就拉著我討論讀書心得。最后一天,會務組組織西湖一日游,我欣然前往,他還是斬釘截鐵地說:“不去。我要把書讀完。”晚上回到賓館,他書也看完了,逮住我談個不停。我被感染了,第二天,跟著他去杭州師范大學買了一捆書,拎到車站,手指被玻璃絲帶勒得失去了知覺。
1998年初冬,我參加蘇州市青年教師會課,備好課已深夜10點多了。沒有法根的指點,我心里不踏實,偷偷用投幣電話給法根家撥了個電話。電話一響就通,原來他一直在等我。聽我匯報完,他詳細闡述了他的解讀,引導我在原有設計上進行重構,細致到如何板書都要再三確認。那個電話,竟然把服務臺預備的20多個硬幣全部消費完了。第二天,課很成功,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拿到教學生涯第一張含金量十足的證書,興奮之余,我第一個要感謝的人——你知道的。
只要學校有重要的賽課活動,法根都要叫上我們幾個骨干,組成輔導團,與賽課選手挑燈奮戰(zhàn)。這種輔導不同于一般的磨課:一是備課時間緊,必須速戰(zhàn)速決;二是同一課題可能涉及兩位或兩位以上老師,他們還可能在同一組亮相,必須同題異構,預設多套方案。一次,三位老師參加同一課題賽課,兩人又在同一小組。法根出差了,當時的何校長又臨時有事,要我“一拖三”。面對困難,想到法根指導我的情形,我就有了信心。設計好最后一套方案,已經是凌晨一點了。第二天,參賽老師取得了好成績,為學校爭了光,那種幸福體驗,我至今記憶猶新。
1998年深秋,我備戰(zhàn)蘇州市青年教師會課活動期間,學校特意安排我到法根的恩師——著名特級教師莊杏珍老師家里請教。就在那一條幽深的小巷子里,年過七旬的莊老師,整整一個下午,連續(xù)輔導我解讀了三篇課文。我如饑似渴地聽著、記著,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傍晚。起身道別的時候,莊老師用純正的蘇州話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小徐啊,法根就是榜樣,好好干!”老人的眼神里飽含著對晚輩的厚愛和期望。
每逢教師節(jié),我總會收到很多早已畢業(yè)的學生送來的問候。畢業(yè)三年的小董發(fā)來短信,叫我憑電話號碼到元祖蛋糕店領蛋糕,說他考取了重點中學。小董,出了名的搗蛋鬼,教過他的老師不是皺眉,就是喊頭疼。小家伙五年級了,輪到我接班,我下定決心要轉變他。上課,努力為他創(chuàng)造機會,捕捉小家伙的閃光點,放大表揚;放學,留他“開小灶”,每天變換著點心作為獎勵;雙休日,隨時家訪,耐心勸導他的父親改變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節(jié)假日,不忘打電話叮囑小家伙做好作業(yè)……小董慢慢地顯現(xiàn)出他優(yōu)秀的潛能,畢業(yè)考試的成績著實讓曾經為他頭疼的老師驚訝。那份蛋糕成了我最甜的記憶。
閑暇或煩惱,眼前浮現(xiàn)這樣的點點滴滴,心中總會涌動一股力量,它們是照亮我成長路的一縷陽光。
讀別人的文字,思考自己的事
閱讀,我向來隨遇而安。要說真正專注于語文專業(yè)理論的研讀,得從讀王榮生教授的那本《語文教學內容重構》說起。王教授提出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觀點,引發(fā)了我對以往的實踐與認識的重新思考。我根據該書的注腳信息,陸續(xù)網購了《語文科課程論基礎》《語感論》《言語教學論》《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語文教材別論》等,讀得如饑似渴,酣暢淋漓。慢慢地,我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讀著別人的文字,想著自己語文教學的那點事兒。幾乎每讀完一本專著,我都要結合教學實踐撰寫一篇論文,漸漸地覺得自己有了專業(yè)的思想和力量。
2011年暑假,讀完《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看著這兩本大部頭,自己也不敢相信,那種快樂的體驗難以言表。我不敢全盤接受潘新和教授“寫作本位”的語文教學觀,但讀他的書讓我對時下的習作教學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思考。學生的作文與生活割裂,“指導細了,千篇一套;指導粗了,胡編亂造”是小學習作教學的頑疾。我發(fā)現(xiàn),時興作文課上開展活動,制造作文內容,固然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其致命弊端明顯,學生一旦離開教師,離開作文課堂,還是“無米之婦”。我就此確立了小課題,進行實踐探索。我先是試著模擬電臺“一周要聞”欄目,開展寫“一周要聞”活動,效果頗佳。每位學生一本“一周要聞”記錄本,每周記4條新聞,班級新聞和校園新聞各一條,國內外重大時事、文體新聞各一條,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條發(fā)表評論。每周進行一次新聞發(fā)布會,評選出“十佳新聞”曬在班級的墻報專欄里。這樣,讓學生在自己“看(讀)新聞、寫新聞、評新聞”的過程中慢慢養(yǎng)成了“發(fā)現(xiàn)”的習慣,那雙隱形的心靈之眼也慢慢地被點亮了。后來,我又衍生出了“師生共隨筆”活動,我和學生一起寫作。我們圍繞事先確定的一個目標或者范圍,去尋覓、寫作、交流,然后挖掘一個“發(fā)現(xiàn)點”開展一次點評活動。這樣,同伴的“發(fā)現(xiàn)”可以激活大家相似的“沉睡的記憶”;老師的“發(fā)現(xiàn)”,又給學生一種意想不到卻情理之中的興奮,起到引領、提升的作用。如:寫“秋天的樹葉”,大部分學生都寫了秋葉外在的美麗,部分學生聯(lián)想到了秋葉離開大樹媽媽時的傷心,我則寫了秋葉離開大樹媽媽的從容與無悔,并引用古人的詩句,襯托自己獨特的感悟,給學生以正能量的啟迪。我把這些實踐經驗寫成論文《作文:讓學生處于“嬰兒般的‘發(fā)現(xiàn)狀態(tài)”》,獲得2011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并發(fā)表于《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2年第7期。
法根提出了著名的“三不教”原則,即學生已經讀懂的不教,學生能自己讀懂的不教,教了學生也不懂的暫時不教。具體落實到實踐中,我提出了解讀教材的三種眼光:成人的眼光——以成人多元的視角、豐富的生活積累、廣博的學識,站在文學與哲學的高度去解讀、鑒賞課文;兒童的眼光——用一顆童心,以我們熟悉的孩子視角去解讀課文,摸清學生獨立解讀課文所能達到的原始高度;教師的眼光,即專業(yè)眼光——在前面兩種解讀的基礎上,以一個教師的視野和責任來審視教材,發(fā)掘教材的教學價值。帶著這三種眼光解讀教材,我們才會有拒絕閱讀教學參考資料的底氣;才會有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靈氣;才會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價值與意義,深刻把握文本的人文價值;才會基于學生言語發(fā)展的需要去觸摸、涵泳、體察文本的語言,關注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智慧。只有這樣,教師才會敏銳地發(fā)現(xiàn)“三不教”的內容,給“教學目標”一個準確的定位。我由此寫成的《專業(yè)化預設:生成性課堂的智慧投資》,獲得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并發(fā)表于《江蘇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我又進一步研究,提出教學內容研制的“三部曲”:依據文本的教學價值以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guī)定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發(fā)掘“這篇課文一般可以教什么”;針對具體學情,為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篩選“這篇課文實際需要教什么”;根據所選教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學習需要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有效整合,設計“怎樣更有效地教這些內容”。我把相關觀點和實踐寫進了《教材解讀:應首先注重教學內容的確定》,并發(fā)表于《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09年第5期。
《言語教學論》,我足足啃了三遍,每次閱讀都有新收獲。在這個過程中,我對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觀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閱讀教學內容的研究走向了更加專業(yè)的自覺。課文是教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例子,閱讀教學的本體性內容隱藏在每篇課文獨特的言語形式中。歌德說:“題材是人人都能看見的,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還是一個秘密?!蔽谋镜难哉Z形式對學生來說大都是秘密,而對語文教師來說,破解這一秘密應該是一種專業(yè)責任。經過充分的實踐,我發(fā)現(xiàn)以“言語形式”為核心的教學內容首先要從課文篇章、文法入手,即“立足文體特點”“聚焦結構特征”“關注特色詞句”;然后要“依據具體學情,合理甄定更具現(xiàn)實價值的教學內容”,主要有三個參考因素,即“新課標年段要求”“文本的具體特點和優(yōu)勢”“學生習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先后撰寫了《閱讀教學:應注重言語形式體驗的積淀》,發(fā)表于《江蘇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以“言語形式”為核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發(fā)表于《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3年第12期。
課堂轉型,探尋自己的主張
1999年,法根提出了“組塊教學”的構想: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綜合、走向智慧?!扼氩断s》的教學是“組塊教學”走向成熟的標志性課例。繼而,法根雨后春筍般陸續(xù)推出了《珍珠鳥》《愛如茉莉》《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等一系列經典課例,生動地演繹了他的“組塊教學”思想,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近水樓臺先得月”,法根每出一個課例,我都認真研讀,揣摩他就具體的課文在教什么,這些內容是如何確定的;分析他是怎樣設計的,為什么這樣設計;推敲他是怎么點撥的,為什么這樣點撥;玩味他是怎樣評價的,為什么這樣評價……自己班教到這些課文,我就偷偷地“克隆”,刻意模仿,開始生硬、別扭,慢慢自然了,好像悟到了一點兒法根上課的竅門,同時越來越認同“為發(fā)展兒童言語智能而教”的教學主張。日常教學中,我常問自己:這篇課文法根會教什么;這些內容他會怎么教;他會教到什么程度;學生沒有感覺時,他會怎樣點撥引導……2010年,蘇州市學科帶頭人課堂展評,我執(zhí)教《槐鄉(xiāng)五月》,獲得了各縣市教研員的好評。他們說我的課里法根的影子越來越清晰了。聽到這樣的話,我很高興,甚至有點兒自我陶醉。
2011年暑假,法根問我有沒有自己的教學主張,我說有,追隨“組塊教學”,“為發(fā)展兒童的言語智能而教”。他凝視了我好久,語重心長地說:“你現(xiàn)在是蘇州市學科帶頭人了,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不能老跟著我,你要做你自己!”話語擲地有聲。接著,他給我講了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現(xiàn)狀,介紹了很多當下有影響的教學主張,最后布置了一個任務——寫不少于5000字的個人教學主張。我把自己歷年來的教學案例和論文梳理了一遍,又把新課標深入地研讀了幾遍,懵懵懂懂地確定了自己的專業(yè)研修方向:指向言語體驗的閱讀教學。我認為,閱讀教學要落實“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核心任務,就要有效地用課文的言語圖式積極影響學生的言語圖式,兩者鏈接點應該是要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獲得積極的言語體驗。言語體驗,是言語內容體驗和言語形式體驗兩者融合而成的整體,其重心是玩味言語形式對言語內容表達得“精確妥帖”的經歷和結果。我認為言語體驗積淀的成果就是以“言語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我還提煉出了言語體驗教學最語文的方法就是“言語形式”的比較,將文本的言語形式與學生已有的“自然言語形式”進行比較,讓學生獲得高于“自然”的認識和體悟;同時創(chuàng)造相似語境,促進遷移運用,化“他用”為“我用”。
以上的這些思考還不夠成熟,有點說不清道不明,處于個人的“緘默知識”狀態(tài)。正在這時,我有幸成為了“管建剛工作室”一員。管建剛給予了我很大鼓勵,他啟發(fā)我,要成為名師,首先要豐富個性化的實踐積累,而后才能提煉出自己的教學主張。于是,我的研究重心回到了課堂實踐上,尋求個人課堂教學的轉型,打造屬于自己的課堂。我相繼開發(fā)了《海底世界》《珍珠鳥》《我和祖父的園子》等課例,得到了許多專家、老師的好評。我又嘗試執(zhí)教蘇教版六上《安塞腰鼓》,以下是閱讀本課第5至8自然段的教學片段:
師:這五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了安塞腰鼓舞姿的豪放和火烈。作者的觀察力和聯(lián)想力著實讓我們佩服!可是,老師總覺得這組比喻句形式上很怪異,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
生:是的,每個比喻表達的順序和我們平常寫的不一樣,被顛倒了一下順序。
師:你能幫他還原嗎?
生:急促的鼓點像驟雨一樣;飛揚的流蘇像旋風一樣……(屏幕投示,齊讀“常態(tài)”的比喻句。)
師:作者為什么不用這樣常態(tài)的順序來寫這個句子呢?內容一模一樣的?。∥覀儊肀容^著讀讀……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生:改成常態(tài)語序的句子讀起來好像沒有了力量,用不上力氣。
生:這個常態(tài)語序的比喻句只是形象地寫出了舞姿的樣子,好像沒有了節(jié)奏的力量。
師:的確如此!作者將比喻句的語序顛倒一下,再加一個逗號,使句子有了節(jié)奏,有了節(jié)奏就有了調子。我們再來齊讀,感受一下這個句子鏗鏘有力、激情四射的調子。
(學生齊讀)
師: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段安塞腰鼓的錄像,請?zhí)貏e注意鼓點、流蘇、腳步、眼睛和身姿,同時聯(lián)系這個句子的節(jié)奏,看看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學生看錄像)
生:這個句子讀起來的節(jié)奏和腰鼓的節(jié)奏一樣有力。
生:讀到“驟雨一樣”“旋風一樣”等好像是一錘打下去,有力量感。
生:“驟雨”“旋風”“亂蛙”“火花”“斗虎”極具動感和力量。
師:語序的變化,喻體的選擇,使語句有了節(jié)奏,有了力量。腰鼓的藝術舞姿和語言的藝術形式達到了真正的統(tǒng)一,這樣的表達叫匠心獨運。我們再次朗讀這段話,讀出作者精心創(chuàng)造的節(jié)奏……
師:第5至8自然段中,只有這句話具有與安塞腰鼓節(jié)奏合拍的調子嗎?還有其他語句嗎?大家再讀讀,找出來感受一下。
…………
片段中,可以看出學生閱讀體驗的興奮點,從言語內容的感受轉移到對言語形式的玩味,學生無不折服于作者對言語形式的苦心孤詣。這樣的教學,學生獲得的不只是“比喻”的概念化知識,還包括“比喻”在創(chuàng)造性運用中的語用體驗。
慢慢地,行走在語文的路上,這是我對語文教育生活的一種姿態(tài),一種方式。又想起阿爾卑斯山谷中的那個標語牌,我這樣對自己說:“語文,欣賞啊,慢慢地走啊?!?/p>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