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yōu)g覽照片能夠進入對歷史的回溯,而當面對花團錦簇、和諧安康的美好圖景時,人們被影像喚起的是對圖像所表達的現(xiàn)實的認同還是排斥?
——孟韜
《人民畫報》自1950年創(chuàng)刊之日起,就承擔了為國家的對內和對外宣傳服務的使命。毛澤東主席為這本全國性的大型畫報親筆題寫刊名。這本以圖為主,圖文并茂的國家畫報,與《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一起,成為“文革”期間僅有的四本沒有遭遇停刊命運的報刊。時至今日,回望《人民畫報》封面60多年的影像變遷,完整地串起新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每個片段,提供了從傳媒角度研究中國社會建設、人民生活和新聞宣傳策略等方面發(fā)展變化的完整文獻。
國家畫報所承載的歷史使命,是宣傳對外政策,樹立外交形象,宣誓國家意志和形成輿論導向?!度嗣癞媹蟆罚袊膰耶媹笤诠埠蛧砷L的歷程中,從未間斷記載國之變化。新中國歷史上不可繞開的大事件在《人民畫報》中都能找到直接或隱喻的詮釋。
從1949年開始,人民畫報從多方面向世界呈現(xiàn)了一個新興的國家在工農業(yè)建設、社會、文化、衛(wèi)生等方面的發(fā)展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各民族大團結的和諧之音(1952.1)和國家對于和平的美好意愿(1952.10.);國家外交重要的歷史時刻(1952.3.)和國家工農建設的欣欣向榮(1953.2);國民生活的祥和(1955.4)和文化藝術的豐富(1957.3)……在共和國經歷重大歷史事件的時候,《人民畫報》通過對封面照片的選擇和使用,呼應了國家的立場和態(tài)度。1957年8月23日,福建前線人民解放軍開始炮擊金門,同年《人民畫報》的9月號和10月號分別用群眾集會的場面和“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照片來反映國家面臨國土主權問題時國民的反應。這是《人民畫報》第一次在用民眾的呼聲激烈地回應并且影響世界的輿論。同年的3月10日 國家平息西藏武裝叛亂,畫報5月號就選擇了藏族姑娘美好的笑臉刊登在封面上。
《人民畫報》的封面照片,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官方姿態(tài)的沙龍影像,形成獨特的審美模式,用愉悅視覺的圖像來傳播官方思想。在影像的選擇過程中,這些封面照片大多有典型的事件、典型的人物、典型的情緒和典型的瞬間,使用完美的光線、均衡的畫面構成、為宣傳而擺布的人物姿態(tài)和切合主題的環(huán)境、道具……雖然照片經常由于擺布拍攝而缺少新聞性和現(xiàn)場感,但在傳播的過程中,攝影作品的記錄屬性為宣傳增加了可信度和感染力。
《人民畫報》向國際社會呈現(xiàn)著當家作主、翻身得解放的中國人民群眾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昂揚向上的群體意識,樹立著新生社會主義國家外交形象。然而,隨著國家政治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人民開始被裹挾在政治的漩渦之中,中國政局的變化也在這一本畫報的封面中有所反映。
1966年開始,中國的政治運動波瀾壯闊。國家主席毛澤東以史無前例的頻率出現(xiàn)在《人民畫報》的封面上。1966年5月毛澤東親自起草、修改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始。同年9月,毛澤東主席的照片成為《人民畫報》特大刊封面,而在此之前,主席的面孔只在1950年的創(chuàng)刊號上出現(xiàn)過(1951.2曾用毛澤東側面紀念章)。1967年,全年12期《人民畫報》均是以毛澤東的形象作為封面(其中6月和11月號為繪畫作品)。1968、1969兩年間,毛主席的面孔在每年的畫報封面上出現(xiàn)6次,1970年出現(xiàn)5次,1971年出現(xiàn)3次。領導人在國家畫報上如此高頻率的出現(xiàn),在中國近代新聞史上,實屬少見。中國正在創(chuàng)造領袖神話,國民沉浸在對領袖的狂熱崇拜之中。
1971年之后,《人民畫報》封面上“人民”的意味開始增多,封面已經不局限于用刊登領袖的肖像來表示對政治運動的服從,宣傳策略由激進轉向溫和。宣傳革命的樣板戲劇照,抓革命促生產的場面登上了畫報的封面。
此時,《人民畫報》作為國家畫報的背景和使命,弱化了封面影像對于社會動蕩的記錄和呈現(xiàn),加重了國家視角和官方話語方式對影像敘述的影響和過濾。
隨著鄧小平在黨內工作的恢復和展開,改革開放的提出,人民畫報開始成為貼近人民生活的畫報,封面也呈現(xiàn)出多樣的態(tài)勢。這期間,體育健兒(1980.8中國女排、1984.11奧運會)、風景、花卉、少數(shù)民族的習俗和更多的繪畫藝術作品豐富了人民畫報的封面,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對傳統(tǒng)藝術的重新認識和體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中激蕩。隨著科研專家、經濟領域的杰出人士和被廣大群眾喜愛的明星(1987.4陳曉旭、1987.9劉曉慶、1992.1鞏俐、1993.5許晴、1997.4寧靜、1998.6瞿穎)陸續(xù)登上人民畫報的封面,封面人物從生產、建設能手到科技、經濟精英和影視明星的變化,說明中國國民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已經從群體的共性向突出個性和多樣性轉變。
從1999年至今,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畫報封面選用也呈現(xiàn)出新的變化。除了延續(xù)以往向世界展示中國經濟、科技的發(fā)展和民主進程外,開始對世界性話題有了更多的關注(2002.6.阿拉法特艱難的選擇,2005.10.卡特琳娜颶風,2006.6.世界杯足球錦標賽),對國家面臨的困境不再是漠視與回避(2003.6.非典的爆發(fā))……作為一本國家畫報,《人民畫報》的使命不僅僅是向世界呈現(xiàn)中國,還向世界提供中國對外界的觀點和看法。
《人民畫報》見證共和國60多年國民生活、國家偶像、政治形式和宣傳策略等多方面的變化。封面中的照片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紀實影像而是宣傳影像,在成為國家畫報的封面時,它已經從攝影的記錄特征中抽離出來,演變成一種宣傳模式。這種為意識形態(tài)服務、為政治宣傳服務的攝影,不只存在于中國,這是許多國家和政府都采用過的有效的宣傳方式。美國國家地理的編輯Leah Bendavid-Val(莉雅·賓達威瓦)所出版的《宣傳與夢想》(Propaganda and Dreams: Photographing the 1930s in the USSR and the US),是對1930年代美國與蘇聯(lián)官方攝影的比較。這兩個分別處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的官方影像有著出乎意料的驚人相似。他們同樣通過人們的生活細節(jié)來表現(xiàn)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用共同的事件(跳舞等休閑活動和群眾在街頭的集會游行)來表達社會的政治形勢和民主空氣。由此可見,影像被作為宣傳工具來表達觀念和情感的時候,無可避免地烙上國家意志的印記。
我們?yōu)g覽照片能夠進入對歷史的回溯,而當面對花團錦簇、和諧安康的美好圖景時,人們被影像喚起的是對圖像所表達的現(xiàn)實的認同還是排斥?對影像的描述產生的是認可還是對抗的心理?這些被用于宣傳的平靜的影像背后的歷史是否跌宕起伏,暗流涌動?唯美的影像背后,歷史背景是否慘烈、無奈甚至滿懷悲壯氣息?在以人民群眾為歷史主角的社會里,進入公眾視野是否必然符合國家意志和由國家樹立的標準的先進人物?而對這些用于在政治文化宣傳語境中的影像,用歷史的辯證態(tài)度對照片進行解讀,才可以從這些照片中獲得更多啟示。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影像進行一次60多年政治史與社會史的追溯,卻不能忽略這些影像背后多重而復雜的情境。
蘇珊·桑塔格說,正是畫面使得我們記憶,問題不在于人們透過照片來記憶,而是他們只記得照片。任何影像進入傳播領域,都是一種主觀意識選擇的結果,要警惕的是,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的攝影,對于任何作為工具的影像的研究,都有可能形成閱讀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