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會萍
每次語文考試后通過對學生的卷面進行分析,很多語文教師就會發(fā)現(xiàn)失分最多的總是閱讀理解。細究其原因,就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總是由老師先自己提出問題,再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文本,表面看很熱鬧,實際學習效果卻不好。閱讀一篇文章,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值得懷疑,對學生而言都成了不需要考慮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漸漸習慣了去思考教師設(shè)計好的問題,從而養(yǎng)成了不愛主動提問題的習慣。如果被教師預設(shè)的問題主宰了語文的閱讀教學,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受限,是很難培養(yǎng)出好的讀者的。所以,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讓學生學會提問,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提問,把提問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實行教學民主,讓學生敢問
作為教師都深知自己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正如韓愈所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但我們的老師依舊上演著權(quán)威、嚴師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板著臉,嚴肅的說教,課堂外為維護師道尊嚴而與學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耙鰧W生的朋友、良師”長時間以來也僅僅是一句空口號。學生害怕教師,哪里還敢提問呢?所以,要使學生能夠主動提問,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尊重學生,真正做到教學的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心情才是快樂的,思維才會更加的活躍,才有勇氣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述出來。
“課堂提問沒有錯誤”。因為任何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有價值的,其價值就在于思考的力量。因此,在課堂上,不管學生提的問題有多么幼稚,筆者不但不會批評他,反而會鼓勵他并引導他去提出一些更有價值的問題來。
二、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樂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于感興趣的事物,總會愉快主動地去探究,使被動的學習變得積極主動,從而達到最佳效果。所以作為教師,就要想方設(shè)法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首先,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心理以及思維的方式,深度挖掘教學資源,使內(nèi)容生動化、形式多樣化;要充分了解學生知識的起點,巧妙與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在教學中也應難度適宜,符合學生實際水平,讓學生在能力范圍內(nèi)產(chǎn)生愉快的學習體驗,提高樂問的興趣。其次,要尊重每個學生的提問,并要耐心解答,給學生充分肯定、鼓勵,讓學生從提問中享受成功的快樂。
三、傳授學生方法,讓學生善問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分析教材的特點,精心設(shè)計問題,吸引學生認真思考,積極討論,并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想提問讓大家討論的欲望。教師自身首先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提問,在提問的方法與技巧上給予學生指導,發(fā)揮示范作用。在每節(jié)課當中,教師的提問要向?qū)W生展示思維的過程,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在平時的語言教學當中,可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質(zhì)疑、提問。
1.對文章課題進行提問。俗話說:“題好文一半?!睂φn題的推敲,有助于提高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結(jié)構(gòu)的能力。如筆者在執(zhí)教七年級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的時候,巧妙引導學生仔細推敲文章的課題。學生馬上從課題提出了問題,從而明白了課題用“從……到……”點明了文章所寫的兩個地方: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課文中先描寫了百草園的樂園生活,再過渡到寫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通過引導,學生能很快把握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再如執(zhí)教《濟南的冬天》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提問:濟南是在我國的哪個位置?北方的冬天應該是寒冷的,濟南的冬天是怎么樣的呢?“濟南的冬天”與“冬天的濟南”有什么不同嗎?在一連串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就能很好地抓住文章的中心了。
2.對文章整體進行提問。初次學習一篇文章時,首先要對文章有一個整體認識,了解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體現(xiàn)了哪些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觀點與材料各是什么?有什么聯(lián)系?作者思路是什么?文章有什么線索?采用了怎樣的寫作順序?在文章中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通過找到合適的問題作為切入點進行提問,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全面、整體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在這個基礎(chǔ)上,再從局部入手進行提問,問到實處,問到關(guān)鍵。
3.對文章主旨進行提問。圍繞課文的閱讀目標和要求,針對文章的主旨進行提問,這樣的提問針對性很強,并且問題集中在文章的重難點上,對學生的閱讀起到了導向作用。圍繞文章的主旨質(zhì)疑,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為完成閱讀目標的需要而進行深入學習。例如,筆者在教學《孔乙己》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孔乙己所生活的是一個怎樣的社會時,筆者設(shè)計了4個問題:孔乙己的腿是怎樣斷的?短衣幫對待孔乙己的態(tài)度如何?掌柜的在孔乙己斷腿前后的態(tài)度有沒有變化?文章中多次提到“孔乙己還欠十九個大錢呢”說明了什么?讓學生緊緊圍繞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小組合作與探究,對于理解當時社會世態(tài)炎涼奠定了基礎(chǔ),從而對這一問題能做出更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4.對文章矛盾處進行提問。在我們學習的課文中,有些課文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看似矛盾實為精彩之筆。學生對這些內(nèi)容往往會有疑惑,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在學生的閱讀中找出這些矛盾之處,并加以質(zhì)疑,體會其精彩,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及寫作手法的妙處。例如,筆者在教學《一枚金幣》一課時,有學生提出:“父親三次扔金幣,前兩次兒子都是笑了笑跑開了,為什么第三次卻受不了呢?”學生根據(jù)提問,展開積極的小組討論,筆者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理解兒子真正受不了的原因??梢钥闯?,對矛盾進行質(zhì)疑是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動力之源。
5.對文章重點詞句、語段的隱含義進行提問。在教學中要提高學生找關(guān)鍵字、詞、句的能力。如在學習九年級《孔乙己》這篇課文中關(guān)于描寫“長衫“的句子:“只有穿長衫的,才能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薄翱滓壹菏钦局染贫╅L衫的惟一的人……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來沒有補,也沒有洗?!蔽覀儗Υ丝梢蕴釂?,為什么穿長衫的和短衣幫受到待遇不同?“踱”表現(xiàn)了什么?可否換成“走”等其它詞?孔乙己穿長衫為什么享受不了優(yōu)待?“唯一”一詞強調(diào)了什么?孔乙己為什么不愿意脫下長衫?這算不算為爭取人格和尊嚴的一種抗爭?找到關(guān)鍵詞,就是找到了文章的要害,由此切入,可以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
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shù),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只有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發(fā)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碧釂柺菍W生積極思維的表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提問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作為教師,我們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堅持多引導、多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提問習慣,要成為學生的引導者,要挖掘、利用廣泛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提問環(huán)境,只有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學生自力學習,才能學會生存,形成獨立自尊的健全人格。這正是我們新課標所提倡和追求的。?笸(作者單位:江西省蘆溪縣上埠鎮(zhèn)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