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榮
清代康、雍、乾時期,揚州一帶活躍著一群風格各異的職業(yè)畫家,他們多為江湖野逸畸行之士,畫風往往不守繩墨,自出機杼,成為清代畫壇獨特風尚,稱之為“揚州八怪”。此“八怪”是一畫家群體,并非一畫派。正如清汪鋆《揚州畫苑錄》云:“怪以八名,畫非一體。”清末畫學著作對“八怪”人名各說紛紜,總體歸納為15位:鄭燮、金農(nóng)、高鳳翰、李解、李方膺、黃慎、邊壽民、華喦、高翔、羅聘、楊法、汪士慎、閔貞、陳撰、李苑。僅凌霞《天隱堂集》和黃賓虹《古畫微》將邊壽民列入“揚州八怪”。這兩位作者作為畫家身份皆于清末客居揚州.對揚州畫壇頗為了解.他們將邊壽民列入“八怪”之中,理應(yīng)經(jīng)過思考分析。黃賓虹在《古畫微》“揚州八怪之變體”中:“自僧石濤客居維揚,畫法大變,多尚簡易?!辈⒘谐鼋疝r(nóng)、華喦、李方膺、汪士慎、高翔、邊壽民、鄭燮、李鱓、陳撰、羅聘等10人,又言“時有‘揚州八怪之目。要多縱橫,不拘繩墨,得于天趣為多”??梢?,黃賓虹評定“八怪”的標準是繪畫縱橫,不守成規(guī),得于天趣。
邊壽民所繪題材、畫風確實獨特,在江淮地域廣有聲譽,被列入“揚州八怪”也理所當然。邊壽民與“揚州八怪”其他諸家也較多交結(jié),或詩畫唱酬或地域往還.形成一個較為密切的藝術(shù)群體。由于邊壽民偏居山陽(今淮安楚州區(qū)),性情疏放且安然淡泊,畫名不及鄭燮、金農(nóng)等其他“八怪”諸家,因此逐漸隱沒于眾人視野之外。現(xiàn)今對邊壽民的關(guān)注程度遠不及其他“八怪”諸家,因而,引起我們對邊壽民繪畫藝術(shù)進行進一步探究,試圖提出一些看法。本文探討邊壽民,其一,意在重新重視這位曾經(jīng)頗具盛名的畫家。其二,邊壽民被列入“揚州八怪”應(yīng)是名至實歸,這位在江淮一帶頗具影響的畫家,為中國繪畫美術(shù)史增添了一筆獨特的風格色彩。
一、歷史文獻中的邊壽民
有關(guān)邊壽民的文獻記載資料較少,其余多散見于友人、官賈賦詩、題跋及自題畫詩詞中。目前所知史料記錄,有以下幾種:
《光緒淮安府志》卷二十九、《山陽縣人物》以及《重修山陽縣志》卷十四、人物四:“邊維祺字頤公,號壽民,晚號葦間居士。性疏放、不以俗事攖懷。書法鍾太傅,畫入逸品,尤以蘆雁著稱。所題詩詞皆超逸有理趣。結(jié)屋城東北隅.擅水木之勝。程嗣立、華喦爭為繪圖,一時名流題詠殆遍?!?/p>
曹鑣《信今錄·清才傳》:“邊維祺字頤公、號壽民,又稱葦間居士。貢生、以文著名曲江樓。天才高邁,字傳鐘太傅派古勁絕俗。畫入神品,寫生特其余事。得名尤在繪蘆雁,煙雨瀟湘,秋高氣爽,俱能達其神理。題以詩或詞,各極風趣之美,千百幅無一相襲者。世廟在潛邸,張其畫四幅于屏。龍飛后人勸一游都門,可博進取,乃其意淡如也。所居葦間書屋在城東北隅,結(jié)構(gòu)點染有輞川、滄浪之勝。海內(nèi)名流往來其間者踵相接。曾繪為圖,征題詠殆遍,皆珠琳珊瑚也。今其卷尚流轉(zhuǎn)人間,得者寶之?!?/p>
李玉菜《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卷二:“……又號葦間居士、江蘇山陽人。工畫蘆雁。兼白描、潑墨、干皴,書法坡公。余藏有蘆雁小冊十頁,間寫芙蓉、荷、蓼,各有詩識。又蘆雁小卷長不三尺,寫雁二十一只,行書七古于首。家西園主人藏有干皴博古、水族大冊。劉約仲中翰藏有淡色山水、花木、蘆雁小冊.時款雍正癸卯。何伯瑜處士藏有設(shè)色菊花、酒瓶大幀?!?/p>
秦祖永《桐陰論畫三篇》上卷:“邊頤公壽民,翎毛、花卉均有別趣,潑墨蘆雁,尤極著名。所見不下十余幅,筆意蒼渾。飛鳴游泳之趣,一一融會毫端,極樸古奇逸之致。蘆灘沙口。生動古勁,有大家風度?!?/p>
侯嘉繙《葦間老人傳》:“先生邊氏原名維祺字頤公,又字壽民以字行。家淮陰舊城之梁陂梳善畫蘆雁,人呼邊雁。雍正間先生自江漢還,與余并客君山下,得余詩抗聲歌之,聲如鳳凰?!薄笆缽R在潛邸時有其畫四幅,先生不以此時圖功名。而甘老馬藻鳧翳之鄉(xiāng),此豈無得于中者而然歟?先生少貧困以授徒為業(yè),中年名滿天下征畫者日眾?!?/p>
蔣寶齡《墨林今話》卷一:“山陽邊頤公、壽民,自號葦間居士。善潑墨寫蘆雁,創(chuàng)前古所未有,江淮間好事者多學之。南匯黃秋圃嘗云:‘頤公雖以此著名,而筆墨之妙,不在此。余亦云然。凡見其所作花卉、翎毛,設(shè)色、水墨無不佳,而悉有別趣。又工詩、詞,善書法。所居葦間書屋、名流咸造訪。不與塵事,日親楮墨,蓋準上一高士也?!?/p>
上述史料,大致體現(xiàn)了六點認識。第一,對邊壽民的權(quán)威評價出自官方組織撰修的《光緒淮安府志》,贊揚邊壽民“畫入逸品,尤以蘆雁著稱”。從以上所引撰著的時間關(guān)系看,《光緒淮安府志》最晚,此處評價應(yīng)借鑒參考了其他幾家評述而得出結(jié)論,是邊壽民繪畫的蓋棺定論。第二,邊壽民繪畫題材較廣,博古、水族、山水、花木、蘆雁等雅俗皆繪,均有別趣。第三,擅寫生,尤其潑墨蘆雁達神理。第四,設(shè)色、白描、潑墨、干皴等繪事手法較多且無不佳品。第五,詩詞皆超逸有理趣。第六,邊壽民所繪作品在康熙年間已有聲譽,雍正于1723年即位,此時邊壽民正值不惑之年。邊氏不因潛邸之作圖功名,置葦間書屋,海內(nèi)名流往來其間者踵相接,繪為圖,征題詠殆遍,可見確是性疏放、安頓淡泊而不以俗事攖懷之人。
二、邊壽民生平考略
邊壽民(1684-1752),原名維祺,字壽民,頤公,又字漸僧,墨佩,號綽綽道人,六如居士,晚號葦間居士、葦間老民。山陽(今江蘇淮安)人。“維祺”出于《詩經(jīng)·大雅·生民之什》“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方苞方體,維葉泥泥……黃耇臺背,以引以翼。壽考維祺,以介景福?!痹鉃槿收咧?,施及草木,文最后祝愿老人長壽吉祥。其中“壽”,是長壽之意:“考”,《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老”:考壽,也指長壽:“維”,通假字,意為“惟”,“祺”,是“幸福吉祥”之意。因此,所謂“壽考維祺”的意思應(yīng)該是人長壽幸福,吉祥安康。字“壽民”,與其名意思相符。邊壽民常在畫上鈐印“維祺”、“壽民”、“仁者壽”、“畫家多壽”、“老壽”與“綽綽老人”等。從邊氏名字可見邊壽民祖輩對他的期望,其鈐印也表達了同樣的思想??蓾摰氖牵厜勖癫⒎菍儆陂L壽畫家,丁志安等考證其壽寢于69歲。與畫史上其他高壽書畫家相較,略顯有些遺憾。
邊壽民一生性疏放、安頓淡泊不以俗事擾懷,既是文人也是職業(yè)畫家。其一生思想轉(zhuǎn)變大致經(jīng)過三個時期:青年時期(30歲之前),中年時期(30歲至50歲),晚年時期(50歲至69歲)。青年時期,詩和詞因“清新俊逸”遠近聞名,成為“曲江十子”之一。同里劉信嘉稱贊其“髫齡驚座畏熙公,骨秀神清迥不同”、“吐論縱橫第一流,瀾翻筆底短曹劉”。邊壽民“以文章雄一時”,與里人陸立(字竹民)、周振采(字白民)合稱“淮上三民”??滴跛氖辏?704),他二十歲時,考中秀才。可惜,此后七赴鄉(xiāng)闈,均未中試,決意專心研究繪藝。邊壽民現(xiàn)存最早的繪畫作品《甲午重陽后五日病余題螯菊》為康熙五十三年(1714)所作。由此可知,邊壽民約三十歲才正式開始繪事。中年時期,邊壽民一心鉆研繪藝“逍遙觀化樂其志,虛中無競,榮辱毀譽怡然若忘”。雍正即位前曾掛邊氏4幅《蘆雁圖》于王府壁上,友人勸其謀求功名,但邊氏一笑置之?!敖K日不與塵事,日親楮墨?!逼湫郧槭谷?,其作品不拘繩墨,得于天趣。
不惑之年,游歷四方,結(jié)交名流,切磋畫藝。據(jù)他游吳門遇江陰沈德潛,作“君今四十猶飄零,雙鬢漸驚辭故青”的詩句,從而獲悉邊壽民在40歲之前經(jīng)常外出游歷交友?!俺畢巧蕉細v遍”的他先后去過揚州、蘇州、杭州、湖北、湖南、江陰等地。特別在雍正五年(1727)和雍正九年(1731),他長期旅行在外,見于其詩詞:“只匹馬秋負,孤舟夜雨,人在天涯”、“自笑鯫生,五十年來,究竟何如?只詩囊畫篋,客裝蕭瑟,疲驢瘦馬道路馳驅(qū)。大海長江,驚風駭浪,冒險輕身廿載余。真奇事,卻公然不死,歸到田廬”。表明他從二十幾歲出游,經(jīng)過二十余載到五十歲左右才回到故鄉(xiāng)。在漫游期間,他隨身攜帶《葦間老人潑墨圖》(約1723年作)在待客、訪友中隨時征求題詞,據(jù)統(tǒng)計《潑墨圖》題詠者有80人之多。此時邊壽民已經(jīng)以畫蘆雁聞名遐邇,顧蓮溪題《潑墨圖》:“唐代邊鸞好畫手,活禽生卉無不有。君今潑墨復(fù)恢奇,元氣淋漓生敝帚?!痹谏徬壑羞厜勖窈帽忍拼咞[且還過之。高鳳翰將他比作當代“邊鸞”。沈德潛題《潑墨圖》“貌出髯翁氣豪巖,胸中隱隱盤郁律,芒角吐馀高十丈……邊頤公,誰敵手,呂紀,孫龍兩失真,白陽、天池差對偶,……披圖如見張旭醉后作草書,墨池濡首還狂走?!鄙驑s成題《潑墨圖》:“有墨不輕吐,意表煙云舞。傳神阿堵中,精光射千古。”程襄龍題《潑墨圖》:“風懷雅尚毫不羈,傳者交贊口一辭?!瓐D開潑墨光四垂,闊幅長箋堆屋楣。游蹤到處寫淋漓,蓄意特探黃山奇?!苯帟臆囕`公題《潑墨圖》:“老手專場藝絕倫,掀髯潑墨勢如神。東風無限閑花草,半是邊鸞筆底春。”乾隆十三年(1748),郭悛入都會試,路過淮安題《潑墨圖》詩云:“葦間有人呼不出,闊目長髯提大筆。風聲雨聲一時來,潑墨
淋漓世無匹。我年三十走京師,耳聞其名今見之。一見使我低頭拜、再見三見神魂癡。”此時郭焌34歲,邊壽民則65歲。雖然今天我們未能見《潑墨圖》究竟畫得如何,是否題詩有過溢贊譽之詞。但也足見邊壽民當時的名氣和縱橫恣肆的筆墨。
此時邊壽民的思想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三十歲之前追求仕途到五十歲余“勸之彈冠動即嗔”。別人都去應(yīng)博學弘辭之試,而邊壽民卻悠哉在家筑他的葦間書屋,徹底決心終生不仕,相比當時淮安一帶文人學士以功名作為畢生追求。邊壽民確實是超凡脫俗。他的思想以佛為精神寄托,從他的鈐印“畫禪”、“漸僧”,作品題跋“氣味似僧寮”、“鄰寺聲聲聽佛號”等,能解讀到這種思想,這使他的繪畫逸趣中又添“禪理”。
晚年時期,邊壽民的繪畫藝術(shù)更加成熟。他較少出游,精心建筑他的畫室——新的葦間書屋。此屋大約有屋數(shù)間,還專建有水上小亭,名為“蓮葉仙舟”,設(shè)玻璃窗戶,用于觀察鳧雁在“無人態(tài)”下的動態(tài)舉止、生活習性.為作畫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這里是邊氏最理想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這一時期也是邊氏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他曾在《滿江紅·葦間書屋》一詞中寫:“萬里歸來。就宅畔,誅茆結(jié)屋。柴扉外,沙明水碧,荇青蒲綠。安穩(wěn)不愁風浪險,寂寥卻喜煙云足,更三城,宛轉(zhuǎn)一舟通,人來熟。泉水冽,手堪掬;翁酒美,巾堪漉。只有情有韻,無拘無束。壯志已隨流水去,曠懷不與浮云逐。笑吾廬,氣味似僧寮,享清福?!痹凇锻稀と旈g好》中寫:“或集或翔圖雁影,和煙和雨畫蘆花,對景便無差?!痹凇肚邎@春·葦間書屋》中寫:“愛蒲風波影,都無塵俗,消長晝,惟清茶濁酒,靜坐閑眠?!睍堇锪粝铝四媳迸筝呂娜怂囀康纳碛?。有近五十人為《葦間書屋》題詠。有六人先后繪制《葦間書屋圖》,分別為:第一圖乾隆元年(1736)淮安程嗣立繪,第二圖乾隆四年(1739)九月吳門龍溪源繪,第三圖同年十月華新羅繪,第四圖同年冬至日丹徒許江門繪,第五圖乾隆五年(1740)十月嘉定周笠繪,第六圖乾隆十二年(1747)秋丹陽蔡嘉繪。
書屋里也留下了邊壽民與揚州八怪的深厚友誼。金農(nóng)每次來淮,都到書屋拜訪邊壽民,“心知其樂而不能去也”,并曾在淮住三個月,與邊壽民聲氣相通,志趣相投。金農(nóng)是舉薦不就,一生布衣,最后皈依佛門。高鳳翰則與邊氏“畫里通夢有竹屋”,可見他們的交誼之深。鄭板橋還特意為書屋題詩“邊生結(jié)屋類蝸殼,忽開一窗洞寥廓,數(shù)枝蘆荻撐煙霜,一水明霞靜樓閣。夜寒星斗垂微芒,西風入簾搖燭光。隔岸微聞寒犬吠。幾拈吟髭更漏長”。共同的人生觀、藝術(shù)觀,使邊壽民與揚州八怪的其他畫家們有共同的語言,他們在藝術(shù)上相互仰慕,相互切磋。尤其鄭板橋?qū)厜勖竦奶J雁,心領(lǐng)神會,曾詩云:“畫雁分明見雁鳴,縑緗颯颯荻蘆聲。筆頭何限秋風冷,盡是關(guān)山離別情?!?/p>
此時邊氏遠塵脫俗,自甘寂寞與世無爭,又得一紅粉知己,由此產(chǎn)生很多創(chuàng)作激情,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傳世經(jīng)典作品。于年六十置一篋。緘其口而竅之。有佳者輒入其中,名曰“奔篋”。顧棟高《奔篋記》曰:“邊子宜取諸天地,還諸天地”、“云霞之變幻、煙水之迷漫。邊子吸其靈氣,揎袖攘臂,變現(xiàn)筆端,咫尺千里”。平日里飲酒、作詩作畫,無拘無束,日子雖清苦,但也十分快意。文人名流慕名而來,新老朋友紛紛造訪,可謂‘玉觴交錯醺酣矣,滿目夕陽煙嶼”、“揮毫狀物,也只算,自抒心緒。況葦屋、雁漢迎門,正粉本、當前無數(shù)”。
邊氏有一精辟論述:“士人外行骸而以性天為適,斥擅酪而以泉茗為味,寡田宅而以圖書為富,遠姬侍而以松石為玩,薄功利而以翰墨為能,即無鐘鼎建樹,亦自可千秋不朽,下神仙一等人也?!边@是邊壽民一生恪守的人生準則。輕名利而重詩文書畫,即使沒有鐘鼎建樹,也可名垂千古。這是邊氏一生的真實寫照。
三、邊壽民的繪畫藝術(shù)
邊壽民曾七赴鄉(xiāng)闈,均未中試,便“終日不與塵事,日親楮墨”,“逍遙觀化樂其志,虛中無競,榮辱毀譽怡然若忘”。其性情疏放不以俗事攖懷,作品不拘繩墨,得于天趣。畫上所題詩句也超逸有理趣。在固守中國畫傳統(tǒng)野逸和雅趣風格的同時又有新的創(chuàng)造。從其題材、章法、筆墨可見邊氏繪畫藝術(shù)成就。
1.題材雅俗皆理趣
邊壽民一生創(chuàng)作甚豐,題材十分廣泛。就其創(chuàng)作題材的廣泛性而言,不囿陳規(guī),別具一格。他筆下所繪對象為身邊平常物??偟膩砜词腔ü卟撕腿粘K弥铮淹黄茪v來文人畫中梅、蘭、竹、菊、荷等傳統(tǒng)風雅題材。邊氏筆下蔬菜、生卉、魚蟹有:菖蒲、艾草、忘憂草、繡球花、扁豆、茄子、竹筍、蘿卜、冬瓜、南瓜、木瓜、荸薺、冬菇、黃芽菜、香櫞、佛手、菱角、毛栗、葫蘆、蛤蜊、鱖魚、螃蟹等:另有日常用品:草鞋、草帽、蓑衣、魚簍、釣竿、掃帚、拖把、香爐、茶壺、佛珠、硯臺、水盂、如意、枕腕等。這些題材大多是文人畫家不屑一顧之物,既不能明志也不能詠懷。但這些日常平凡之物,在邊壽民的筆下絕非冷漠的形似。而是傾注了性靈。他將這些物體作為畫面主體加以精心描繪,并借助題跋詩文、鈐印深化作品的內(nèi)涵,使其作品詩情畫意耐人尋味,并折射出獨特的文人書畫品位。與正統(tǒng)的文人畫題材相比,顯然邊氏別出心裁,獨樹一幟。
邊壽民以繪蘆雁著稱,人稱“邊蘆雁”。他常以此自詡,曾有“自度前身是鴻雁,悲秋又愛繪秋聲”、“粵客攜將南海去,從今邊雁過衡陽”的詩句。蘆葦和鴻雁,在山陽城東北隅隨處可見,在邊壽民的筆下,因“寫生”“活潑”“無人態(tài)”,以致上至貴胄下至貧民都十分喜愛。
他筆下的蘆雁,往往捎帶人事,暗喻心境,其題畫詞《長亭怨慢·雁》:“彈指初寒時序。結(jié)伴隨陽,幾多辛苦?!瓎栍柝ツ曷渫?,地北天南羈旅。揮毫狀物,也只算,自抒心緒?!庇裳慵叭?,發(fā)人深思,放筆縱橫的蘆枝與小寫意的大雁結(jié)合起來,畫面靈動富于生氣。不同姿態(tài)、不同數(shù)量、不同季節(jié)、不同情態(tài)的蘆雁,都有特定的解釋,暗含邊壽民的人格、興味、力量、思索、追求、祝愿、嘆喟、牢騷等象征。他用“蘆雁”表達情懷,清流游泳、晴灘靜集、凌飛高舉、日渚歸飛、蓼汀鼓翼、沙嶼鳴秋、深蘆息羽、葦間修翎、孤雁哀鳴、雙雁齊飛、群雁棲飲等等。各種雁態(tài),與數(shù)枝蘆荻相襯相映。蘆葦或滿灘叢立,或傾側(cè)風動,或橫亞沙灘,或蕭索倒欹,或雪壓陰沉,使畫面增添野逸之氣。
2.章法經(jīng)營妙出入
早在東晉顧愷之《論畫·孫武》便有“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陣布勢,是達畫之變也?!蹦铣x赫也明確提出“經(jīng)營位置”是“六法”論之一。可見“置陣布勢”“經(jīng)營位置”是中國繪畫構(gòu)圖學重要的美學法則。隨后唐張彥遠提出“經(jīng)營位置,則畫之總要”,明代李日華認為“以布置意象為第一”。清代鄒一桂也說“以六法言,當以經(jīng)營為第一”。清代王昱認為,作畫先定位置。何謂位置?即“陰陽向背,縱橫起伏,開闔銷結(jié),回抱勾托,過接映帶,須跌宕欹側(cè),舒卷自如”。構(gòu)圖重在取勢達意,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認為“筆墨相生之道全在勢,勢也者,往來順逆而已,往來順逆即開合也,一面生發(fā),一面收拾,欲虛先實,欲實先虛”。取勢就是開合所寓,在構(gòu)圖中注意開合布意,才能層層掩映。生發(fā)無窮。
邊壽民十分講求章法。有詩句“以營四海之目分位置,以布六奇之法妙出入”。此見解,體現(xiàn)他對觀象法和布局法的充分認識。其章法布局以蘆雁作品為例,傳承宋以來傳統(tǒng)構(gòu)圖布局,特點是善于運用蘆葦和蘆葉等線造型來映襯鴻雁的各種天真形態(tài),使畫面點線結(jié)合,同時注意動靜相依、顧盼呼應(yīng)、藏露得宜等構(gòu)圖要點,構(gòu)成生動有趣的畫面形式。
(1)中國畫傳統(tǒng)的“S”形的律動構(gòu)圖方式在邊壽民的作品中時有出現(xiàn)。中國畫構(gòu)圖的傳統(tǒng)觀念中很注意氣脈相通,邊壽民運用“S”形使作品氣脈連綴貫通靈動。如上海博物館藏《蘆雁圖》(圖一)是邊壽民41歲時作品,圖中頂處一只孤雁自高處沖向蘆灘,與蘆中兩只昂首大雁相呼應(yīng),中間淡墨荷葉、蓮蓬起承接作用。整圖作品“S”形律動感極強,大雁臥、立、昂、飛姿態(tài)各異,使畫面充滿野逸生動之趣。
(2)對角構(gòu)圖。利用對角,顧盼呼應(yīng)。這在邊氏眾多橫幅作品中得以體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中,主體位置既定,賓體才可根據(jù)主體遠近、掩映、疏密的對比關(guān)系,予以適當?shù)呐淞校y(tǒng)一,要有情感的顧盼,才能達到互有聯(lián)系,血脈流暢,一氣貫注,有疏密掩映,有顧盼提攜,才能有錯落,有變化。石濤說:“處處通情,處處醒透,脫塵而生,自脫牢籠之手,歸于自然矣?!敝袊鴩也┪镳^藏《蘆雁圖》冊(圖二)是邊氏67歲時的作品,冊頁之七、八、九圖是此類構(gòu)圖的典型,畫鴻雁與蘆相對呼應(yīng),形成相對之勢,使作品氣不外泄。頗內(nèi)斂含蓄。吉林省博物館收藏邊壽民所畫的《蘆雁花卉冊》第五冊頁,設(shè)色蘆葦雙雁,在平緩的沙渚上,二只雁,一雁低頭理羽,一雁回首顧盼,形態(tài)真實生動。題詩云:“岸曲潮平沙渚橫,風吹落葉動深處,連天幾陣驚飛去,笑汝蘆中不解鳴?!贝水嬛欢?。用筆靈活。瞻望卻顧之態(tài),躍然紙上。
(3)線交叉構(gòu)圖(圖三)。古已有之,但蘆葦作為主線立于橫幅中央,似將畫面剖為兩面,較為獨特。其余蘆葦作為輔線與主線相交,鴻雁藏露其間。邊氏晚年的作品筆墨不多,畫面簡潔,而意韻濃厚,三兩株蘆荻隨風飄揚,兩三只大雁或低頭飲水,或扭頭回望,或回頭理羽,或埋頭小憩兩兩一群,體現(xiàn)秋水共長天一色。蘆葦叢中隱現(xiàn)數(shù)只,使人感覺畫有盡而意無盡,產(chǎn)生隋景交融,超以象外而又靜謐的美感。
(4)邊角構(gòu)圖(圖四)。利用邊角取景。南宋山水畫‘馬一角、夏半邊”開后世邊角取景之先河。邊壽民多次采用這種構(gòu)圖方式傳達意境,三兩株蘆葦從邊角斜出。葦葉濃淡有致,蘆花垂向畫中央,主體兩只大雁立于圖右,一只低頭俯視,或棲息,一只回頭顧盼,或回首上望蘆花。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邊氏60多歲的作品《瀟湘旅影》《晴沙翔集圖》《沙嶼鳴秋》《荻港嘹風》,遼寧省博物館藏《蘆罹圖》等都具有代表性。
(5)邊壽民另一種很獨特的構(gòu)圖方式是將大雁作為畫眼置于畫面中心,無任何蘆葦作背景,突出主體。中國畫對物象位置的安排十分講究,越是簡單的構(gòu)圖,越是講究位置的經(jīng)營,只有經(jīng)營得體,才能變簡單為神奇。畫面的中間位置是形成視覺中心的關(guān)鍵部位,但如果畫中物象的布置四平八穩(wěn)地居于畫面正中,也會使人興味索然,而邊壽民則很巧妙地解決這一問題,他利用大雁不同的動態(tài)、向背,使畫面具有勃勃生機。準確的造型和自然生動的大雁形態(tài),再添上淡墨皴擦表現(xiàn)平沙,一幅寒沙野逸,大雁群居生活躍然紙上。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平沙叢集》冊(圖五)具有代表性,是他65歲時的作品。邊氏蘆雁動中有靜.靜中含動(圖六)。八大山人畫蘆雁孤靜有余,顯出格外凄涼。黃慎畫蘆雁疾風展翅,異?;钴S。邊氏蘆雁安逸自然,組組鴻雁有低頭覓食飲水、有彎頭理羽、有回頭盼顧、有埋頭熟睡、有展翅盤旋,或群居、或獨處或雙雁緊緊相依,盡展大雁各種生活習態(tài),使畫面猶如一支舒緩的小夜曲,韻趣十足。
3.筆墨精妙得逸趣
邊壽民作品主要有三種不同的風格:一種是潑墨寫意法。此法繪蘆雁、牡丹、螃蟹、鱖魚等。繪蘆雁能得鴻雁食宿飛鳴游戲等種種形態(tài),繪牡丹、菊花也別有情趣。畫中題詩,多寓寄著對人生及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感慨與悲涼:還有一種是干皴法。畫蔬果,先用淡墨白描勾出輪廓,然后用于筆淡墨輕輕皴擦,以表現(xiàn)對象的陰陽向背和體積感。近似于今天的素描畫法。通常不作背景,空白處題詩或短文,剪裁與布局保持著傳統(tǒng)的文人畫情趣:再有一種是設(shè)色花卉小品。
由于沒有文獻記載邊壽民的師承關(guān)系,我們只能通過其題跋判斷。他十分偏愛陳淳與徐渭兩位明末寫意畫家之筆墨。從其蔬果花卉作品的題跋“用筆在白陽青藤之間”、“余酷愛徐天池潑墨”、“仿白陽山人筆”等可見一斑。邦治題邊壽民《潑墨圖》:“興到揮灑,頃刻而成。即置之青藤、白陽間不多讓也?!绷韺Π舜笊饺艘餐瞥鐐渲?,他寫蟹一幅,題為“仿八大山人潑墨”。邊氏的潑墨寫意雖取法上述三家的筆墨技法,而又不拘于前人陳規(guī),力求自然寫真,畫成一格?,F(xiàn)以蘆雁為例,予以闡述。
《墨林今話》評價邊壽民:“善潑墨寫蘆雁,創(chuàng)前古所未有。”以雁為題材,在魏晉時期已入畫。據(jù)史載,顧愷之曾畫《鳧雁水鳥圖》,戴逵、倩子質(zhì)等也畫過雁,可惜這些作品現(xiàn)已無存,從顧愷之《洛神賦圖》,可推想顧愷之筆下的鴻雁,應(yīng)該是線條緊密且連綿,賦彩新麗且頗具神采。這是早期畫家筆下蘆雁的神韻。傳為唐代韋鑾作《蘆雁圖》用筆謹細。以工筆設(shè)色的畫法寫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唐代蘆雁的畫法。隨后,鴻雁作為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的題材之一,經(jīng)歷著“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種繪畫風格。墨筆花鳥畫首開其端者為五代江南地區(qū)的徐熙。其畫不以“傅色細碎為功”而重視“落墨”,于唐代以來賦色濃艷,用筆謹細的畫風之外另辟蹊徑,從其作品《雙雁圖》等可見一斑。大概屬于意境清淡雋秀的野逸畫風。這種野情野趣的繪畫風格影響了歷代的畫家,出現(xiàn)不少追隨者。如宋代畫僧惠崇擅長繪煙雨蘆雁等景趣,意在荒率虛曠之象,其作《蘆雁圖》引發(fā)黃庭堅“欲喚扁舟歸去”的江湖之思。崔白善畫敗荷鳧雁、風鴛雪雁野逸之趣,筆下雁用筆瀟灑自如而不刻板細謹,畫風清淡疏通,鳧雁欲勢飛動,雖是工筆設(shè)色,但明顯已趨粗放、清淡的格調(diào),進一步打破了黃家富貴在宮廷中的壟斷地位。不少宋宗室權(quán)貴習弄丹青筆墨,一面追求畫面富麗堂皇,一面熱衷于水墨花竹、沙外鳧鴨鷺雁湖荒,以標榜其風雅。如趙宗漢、趙孝穎、趙令穰、趙仲倜、趙士雷等都描繪過湖澤林木、煙云鳧雁之趣.體現(xiàn)荒遠閑暇之意境。嚴格要求寫實的宋徽宗趙佶,所作《柳鴉蘆雁圖》為紙本墨筆,局部略施赫色,此圖與其他工筆設(shè)色作品相比有較多江湖野趣,該圖一端繪有大雁三只立于河畔,俯仰情勢生動自然,蘆荻純用雙勾,蓼花梗莖以淡墨畫出,細筆勾畫葉筋,禽鳥之羽毛每片均細致勾染,頗重法度。此外宋還有不少名家以雁為創(chuàng)作題材,如崔愨、劉永年、吳元瑜、馬賁、馬和之、毛益、李迪、馬遠、馬麟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宋禪林中,常以花鳥畫作為頓悟的機緣。雁也是禪畫取材之一。南宋僧人法常曾畫有《平沙落雁圖》《蘆雁圖》皆為紙本水墨。其畫法“隨筆濡點畫而成,意思簡約得當,不費妝飾”?;蛟S正是蘆雁那平遠清淡的野逸特點,符合禪家參禪悟道的機緣,所以才成為牧溪筆下的題材。另還有寶覺和尚,也曾畫過蘆雁,且“翎毛蘆雁不俗”。元代王淵、盛懋等也曾畫雁?!霸募摇敝坏膮擎?zhèn)。作《蘆花寒雁》絹本,水墨,作者兼工帶寫,洋溢著生動瀟灑的野逸之趣。宋元時還有一些佚名畫家也常以蘆雁為題材,創(chuàng)作出不少蘆雁佳品。
明初,宮庭院體花鳥畫一度復(fù)興,并由工筆向粗筆轉(zhuǎn)化。林良的《蘆雁圖軸》有“開縑半掃風云黑”之稱。所作圖中兩只鴻雁勢欲俯沖蘆岸,巨大飛翔的翅膀激起陣陣漣漩,水草隨風飄散頗為壯觀。此外,汪肇、朱芾等也曾畫過雁。
清代遺民畫家八大山人以墨淚描繪蘆雁汀鳧孤寂的身影,抒發(fā)亡國之恨,將中國文人花鳥畫發(fā)展到至高境界。他作有《雙雁圖》軸,兩只鴻雁立于圖中,遠處兩叢土坡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筆簡意賅。畫家以雁喻己,體現(xiàn)空寂、冷逸的意境。黃慎較愛畫蘆雁,揚州博物館藏其《蘆雁圖》,從他跌宕、奔放的筆法可以看出其洶涌澎湃的創(chuàng)作激情,真是“筆一枝,墨一斗,興酣筆跌墨亦走”“忽而枯,忽而生,滿林風雨皆秋聲”。黃慎狂草入畫已達到似蘆非蘆不似之似似之的境界。鴻雁濃淡相宜,取其大勢,草草而成。
盡管歷代繪蘆雁者不乏其人,但就作品的數(shù)量,師造化以及作品的意境而言。邊壽民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可謂是前無古人。不僅蘆雁作品數(shù)量頗豐,而且邊壽民自認為所繪“對景便無差”。他于小亭中,窺窗靜觀,將鴻雁各種無人之態(tài)的野生習性,了如指掌?!盁o人態(tài)”一詞出于北宋蘇軾《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詩:“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tài)。無乃槁木形,人禽兩自在?!币吧D雁易受驚。蘇軾在詩中提出“無人態(tài)”應(yīng)是指天工自然之態(tài)。邊壽民筆下“無人態(tài)”之蘆雁,逍遙、安逸、生動自在,其賦詩“蘆荻倒欹,沙上四雁。一俯啄、二梳羽、一回盼”“蘆花雪壓,不色陰濃。沙上四雁,一梳翎、一癡立、一回啄、一縮頸而眠,有寒瑟之意”等,一幅幅野逸的蘆雁妙趣橫生。再鈐印“無人態(tài)”或“畫禪”,或署“葦間居士”、“葦間邊壽民”、“葦間壽民”等,更增作品野逸自然、超塵脫俗之趣。邊壽民善于運用水墨語言表現(xiàn)蘆雁的各種神態(tài)。如雁的形象塑造巧妙地運用墨色變化,雁的頭、尾用濃墨,雁身略淡,用濃墨去破淡使雁身顯出立體感,雁的頭頸與身體相接處及翎羽間,自然地留出白線,使形象輪廓清晰明快,雁的動勢主要靠頭頸部轉(zhuǎn)動的角度變化體現(xiàn)。由于深諳蘆雁的生活習性,在他筆下,一只只、一組組鴻雁栩栩如生,盡現(xiàn)生趣,體現(xiàn)水邊沙外野遺之趣。畫風清淡疏通,意境蕭疏,色調(diào)清雅,確如《光緒淮安府志》所載“畫入逸品”。被尊稱為“邊蘆雁”,是名副其實的。
蘆葦?shù)木€條勾勒,書法用筆。《墨林今話》謂其“寫蘆疏而勁”、“皆墨竹法也”。與鴻雁的潑墨揮灑。水暈?zāi)拢纬甚r明的對比。蘆葉有濃有淡,有疏有密,隨濃隨淡,可燥可濕,既自然又富于生氣,有時筆斷意連,蘆葦姿態(tài)與鴻雁的動勢相互呼應(yīng),俯仰有致,穿插有情。作為鴻雁的陪襯起到了很好的意境烘托作用?!锻╆幷摦嫛氛J為“筆之帶渴,渴以潤出之,墨之近濕,而以枯化之,即有筆有墨”。葦枝、葦葉密而不亂,疏而不斷,濃、淡、疏密處理得相當精彩,與黃慎“粗筆姿縱”的蘆葦相比,邊氏蘆葦更含蓄富有詩情畫意,如作于乾隆十一年(1746)的《秋葦蘆雁圖》(圖七),畫四雁棲息于葦叢中,一昂首向天,一俯覓食,二曲頸梳羽,意態(tài)蕭然,雁用濃墨,唯足爪用淡紅色,似在水中站立狀,再用干筆橫拖數(shù)道,更增淺灘之意,其后蘆枝全用書法筆意撇出,枝葉交錯,疏密極美,左上題詩:“瑟瑟黃蘆響,嘹嘹白雁鳴,老夫住葦屋,對景寫秋聲。”如此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佳境,十足地表現(xiàn)出老畫家晚年老練的筆墨技巧以及悠然自得的精神世界。
“游戲”潑墨繪花卉、水生。牡丹、菊花等婀娜多姿,清新俊逸,別有情趣,且每畫必題,詩情畫意交相輝映。邊氏非常講究墨色的層次變化,時而惜墨如金,時而潑墨如雨。如冊頁《潑墨牡丹圖》(圖八)花心用濃墨點畫,由花瓣逐漸向外淡墨渲染,由濃到淡,筆筆銜接,層次豐富,體現(xiàn)出牡丹花飽含潤澤的嬌柔。枝葉挺勁,葉與葉之間也注意濃淡干濕的差異性。每葉以三筆不同墨色點就,并用較濃線稍加勾勒葉莖,使一幅潑墨淋漓的牡丹凸現(xiàn)紙上。畫上題詩:“街頭撲面賣花兒,正是陰晴谷雨時。十指濃香收不住,潑翻墨汁當胭脂?!闭壑δ档づ湟栽娢?,體現(xiàn)邊壽民抒個性,專寫意,重神似的文人意趣。他曾自負說:“誰到墨仙仙筆底,精神留得一千年。”他寫菊自題:“鯫生寫菊平生喜。每狂來揎袖揮毫,渝糜滿紙?!北娙祟}他的長卷巨作《潑墨圖》,興化畫家顧蓮溪云:“……唐代邊鸞好畫手,活禽生卉無不有,君潑墨復(fù)恢奇,元氣淋漓生敝帚?!背虊毓ㄨ帲╊}詩云:“時或骯臟掀翻墨汁供揮灑?!呑酉矟娔庥@聵?!彼L螃蟹,筆墨潤澤,生動活潑。有時邊壽民鈐印以表畫意,常鈐印“活潑”“寫生”“生辣”等,將鮮活的生命躍然紙本。
畫瓜果蔬菜及日常用品,邊壽民采用另一種畫法:淡墨干筆皴擦法(圖九)。他吸取傳統(tǒng)山水畫中干筆淡墨皴擦法,此法類似于今天的素描畫法。他著重從物體的體積、結(jié)構(gòu)、質(zhì)感出發(fā),將他筆下的蘿卜、黃瓜等蔬菜及小魚簍、鞋等日用品細細皴擦,將它們描繪得頗具體積感,唯外輪廓仍用線條勾勒,非工非寫,配以詩詞題跋,別具風味。這種畫法使作品產(chǎn)生清淡厚重之感,真可謂“惜墨如金”。有的物體還經(jīng)過邊壽民刻意的夸張、變形,表現(xiàn)一種質(zhì)樸之美。如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藏《雜畫冊頁》分別描繪了香爐、茶壺、菖蒲、佛珠、扇、葫蘆、文房四寶、梅、瓶、盤、瓜、掃帚、鞋、魚簍、魚竿、帽等物,都淡墨線條勾勒,然后干筆淡墨稍事皴擦,瞬間一件件物體圓潤厚實,充滿靜謐之氣。在這些繪畫小品中,邊壽民常鈐印“畫禪”、“漸僧”,作品題跋“氣味似僧寮”、“鄰寺聲聲聽佛號”,作品安逸靜謐中又多了一份超塵脫俗的“禪機”。
有時邊壽民將這兩種技法相配運用,構(gòu)成別具特色的畫面效果。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花卉蘆雁》冊之《橘柚》(圖十),邊壽民用極其輕淡的墨線勾勒柚的輪廓,然后再用干筆淡墨輕輕地皴擦,使柚體現(xiàn)出凹凸不平塊面和圓形體積感。枝葉則用濃淡墨色分別表現(xiàn)葉子的陰陽向背,最后用濃線勾勒葉莖,使干筆皴擦與小寫意相映禮體現(xiàn)出較豐富的畫面層次,令人耳目一新。邊壽民還在空白處題跋詩文:“體托南離,氣合庚辛。蘊濃香于霜后,煥采色于秋清。內(nèi)絲絲而鏤玉,外滴滴以垂金。方攢攢而在樹,瓔珞懸膺。及累累而登盤,浮屠九層。悲橘柚之瑣細,笑查犁之無文。琴瑟方駕兮尊罍并轂。朝朝暮暮兮往而復(fù),春有蘭兮秋有菊。抱此德馨兮日不足。”右下鈐“茶熟香溫且自看”。此作為邊壽民67歲時的佳作,用筆老辣干練。
此外,設(shè)色小品也是邊壽民的拿手好戲(圖十)。他用色典雅清淡,自然生動,或勾勒,或沒骨寫意。故宮博物院《花卉冊》之圖二、圖四、圖六、圖七、圖八具有代表性。
據(jù)《淮安府志》載:邊壽民曾著有《墨癖說》一書,應(yīng)是他對筆墨技巧探索的心得體會,可惜此書已無存。
四、思考與結(jié)論
20世紀80年代始,隨著“揚州八怪”學術(shù)研究的開展,邊壽民被納入諸學者的研究視野。1982年,《美術(shù)縱橫》第1輯發(fā)表了王白堅、丁志安《邊壽民三題》,第一次對邊氏生卒年作了考證,為美術(shù)史論家們所注意,被不少美術(shù)史論著作和辭書引用,為進一步研究邊壽民提供了寶貴資料。1988年,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了丁志安《中國畫家叢書·邊壽民》,成為研究邊氏的良好開端。1985年,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揚州八怪詩文集》收編邊壽民72首詩和25首詞。198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收錄了邊壽民的87款印鑒。1992年,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又陸續(xù)出版了《揚州八怪年譜》《揚州八怪考辨集》,分別收取了丁志安等撰,由胡藝、王鳳珠加以增補、校訂的《邊壽民年譜》和白堅等著《邊壽民三題》《邊壽民與葦間書屋》。由此可見,20世紀八九十年代,學者們研究邊壽民更注重史實研究,注重對詩詞稿集的校注、印章與題跋的考釋,注重邊氏生卒、生平行實、游蹤交往、葦間書屋等歷史事實的考證等,并未涉及邊氏作品風格、繪畫思想等研究。但學者們前期成果為進一步研究邊壽民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2000年,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揚州畫派書畫全集·邊壽民》,馬鴻增先生作序,闡述邊壽民生平事略與葦間書屋及其藝術(shù)特色與歷史地位。畫艇刊載國內(nèi)各大博物館所藏邊壽民作品。為進一步研究邊壽民提供了文字與大量的圖片資料。
但在“揚州八怪”的研究中,對邊氏的研究一直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其原因有二:一是有關(guān)邊氏的生世,清史無傳,地方志及有關(guān)繪畫史傳記載甚為簡略,以致給研究帶來了相當?shù)碾y度。二是長期以來在人們的觀念中,邊氏的藝術(shù)成就為“揚州八怪”其他諸家如鄭燮、李方膺、金農(nóng)、黃慎、華新羅等藝術(shù)成就所淹沒。盡管他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館和私人收藏,許多有關(guān)清代“揚州八怪”著作或花鳥畫冊都對其作簡要介紹或載其作品—二,但對于其繪畫藝術(shù)和繪畫美學思想研究,卻很少有人問津。所見多篇有關(guān)邊壽民論文多為具體的作品賞析。
本文認為,邊壽民是一個多能的傳統(tǒng)文人職業(yè)畫家。生活所迫,賣畫為生。恪守傳統(tǒng)又有新的創(chuàng)造。雅俗題材皆繪。潑墨、干皴、設(shè)色皆能。潑墨大寫意氣勢磅礴。雍正元年(1723),李笨拜訪邊壽民,見其潑墨淋漓,放浪形骸。雍正三年(1725),邊壽民游西湖,友人施竹田詩云:“先生散髻立,清思發(fā)圖繪。逍遙謝羈絡(luò),連娟動神態(tài)。見畫不見人,心跡兩自在?!边@種旁若無人、解衣盤礴的作畫狀態(tài),已達到目與心契、物與神合的境地。小品寫意、干皴作品多滲禪意,于平淡中升華佛理禪趣。淡墨干筆皴擦法,別具一格,體現(xiàn)他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探索。邊壽民追求自然寫實的寫生態(tài)度,致力于翎毛花卉魚蟹的生機勃勃,通過無人態(tài)、游戲式的創(chuàng)作方式,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逸趣之致的藝術(shù)作品。宣統(tǒng)元年(1909)上海神州國光社柯羅版精印《邊壽民花卉蘆雁冊》,當時編者鄧實有一精辟的跋:“寫生之妙,不難得其似,而最難得其神?!惫收J為邊壽民及其作品“蓋必胸有別趣,然后下筆始能生動。然此別趣又非可以意造作也,必其胸次極高于畫外,尤有無限神悟,故能一潑墨落筆。便有無窮生趣”。此跋高度贊揚了邊氏寫生的精妙以及寫生時邊氏具備的創(chuàng)作意趣。作為江淮一帶頗有影響的畫家,善潑墨寫蘆雁,創(chuàng)前古所未有。秦祖永《桐陰論畫》贊其有大家風度?!豆饩w淮安府志》贊其作品為逸品。邊壽民安逸淡然,不以俗事擾懷的個性,其作品與鄭板橋、金農(nóng)、華喦等“揚州八怪”其他諸家一樣,強調(diào)個體的生命價值,他的人品和藝品,不僅在“揚州八怪”,而且在中國繪畫史中也獨具風采。
責任編輯:任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