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德兵
【摘 要】 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在講解課文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去關注文章所涉及的主題,幫助他們理解文化、領略思想。一般來講,語文主題教學主要包括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三個環(huán)節(jié)。通過主題涉及的內容準備更多課堂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把握中心;通過自己的理解來對課文進行分類和歸納,提高對文學作品的認識;通過主題教學,促進學生理解能力,促進學生人文思想的提升。
【關鍵詞】 初中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
語文教學是一門關于人文的教學,所以教師除了教授學生語言方面的知識外,還應該關注到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和文化內涵。所以語文主題教學給學生人文氣息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效途徑,教師在教授課文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去關注文章所涉及的主題,幫助他們理解文化、領略思想,同時對課文中心思想總結的學習也起到奠基作用。
一、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主題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具有一定的主題代表性,教師給學生講解時要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的主題,通過主題的代表性預先知道課文講述的是哪些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通過對語文主題的梳理和解釋也給自己的教學指引了一條方向,通過主題涉及的內容來準備更多課堂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學習。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這個單元的課文為《社戲》《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我的思念是圓的》。教師帶領學生瀏覽完本單元的課文后,就可以給學生提問:“同學們覺得這些課文講述的是哪些內容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可能會回答出各種各樣的結果,比如他們會說到:節(jié)日、思鄉(xiāng)等內容,此時教師在肯定的基礎要鼓勵學生更加概括性地去總結這些節(jié)日、思鄉(xiāng)內容代表的主題。根據這個單元的課文標題,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就是“民俗風情”的主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民俗風情”這個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從而在學習課文時能夠意識到課文主旨和中心思想應該涉及的觀點。這種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確立課文主題的過程,這種方式不僅為學生理解課文奠定基礎,更有利于學生進行人文了解、課題歸納等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更加輕松地深入課文內涵,提高教學效率。
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歸納主題
語文學習要注重歸納和分析,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時也要注意學生對課文的主題總結和分析。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來對課文進行分類和歸納,充分將語文主題對應到各種文章中去,提高了學生們對文學作品的認識。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與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分別有以下課文:《往事依依》《幼時記趣》《十三歲的際遇》《偉人細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月跡》《三顆枸杞豆》《我們家的男子漢》《柳葉兒》。學生在學習過這些課文后,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對課文的掌握情況來做一次主題歸納訓練。根據這些課文題目,學生可以總結出:童年、往事、歲月等主題詞眼,根據這些主題詞再來進行具體歸納,把同類的課文標題納入對應的主題詞中。比如“童年”這個詞就可以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幼時記趣》《月跡》《三顆枸杞豆》《我們家的男子漢》《柳葉兒》。根據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對課文進行總體上的把握,歸納主題的方法把語文教學目體現(xiàn)出來,即讓學生樹立基本的文學認知意識,能夠認識到具體文章所代表的含義。
語文學習作為一種文學學習不僅僅關系著人文作品的發(fā)展,在教材課文中也有著一定篇幅的說明、科技文章,這也是學生進行主題學習所必須認識到的文章體裁。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講到“動物”這個主題,這些文章更加體現(xiàn)著邏輯性、論述性,教師在講解時也要注意學生對文章主題的歸納。每篇文章也不僅僅是體現(xiàn)著“動物”這個主題,比如《國寶——大熊貓》這篇課文,還涉及到“生態(tài)保護”這個主題。所以主題歸納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提供了渠道。
三、課文主題對人文思想的培養(yǎng)
主題教學除了促進學生對文章理解能力的提高外,更促進了學生人文思想的提升。教師除了利用教材課文來進行主題歸納外,也可以采用一些課外散文、短篇小說、記述文等文章來給學生欣賞,讓學生接觸更多課外文章,感觸更多人文氣息。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時,這個單元的課文主要講述的是“親情”這個主題,所以教師可以收集一些與“親情”有關主題的文章。比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就可以作為課外延伸的作品,學生通過對《背影》的學習以及對《我與地壇》的閱讀,能夠理解到“親情”這個主題所富含的價值意義,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塑造來說則是一個有效的培養(yǎng)方式。在“親情”這個主題的籠罩下,學生也一定進行自我感觸,去想象自己經歷的親情故事,從而更加珍惜家人、朋友,所以這對于學生的人文思想的培養(yǎng)是一種強有力的教學方法。
又如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中第一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表示作者借物抒情、有感而發(fā)的主題。所以教師不妨要求學生也利用這種方式來自己創(chuàng)作小文章、小詩歌,以“借物抒情“的主題形式來完成。這種教學方式也是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在固定的主題下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發(fā)揮才能,把語文主題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相結合,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語文視野,學生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也是一種人文思想的提升,促進了學生文化內涵的沉淀。
總而言之,語文主題教學包括了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教材文章引導學生進行主題猜想與歸納,同時利用課外材料促使學生自己根據主題來去創(chuàng)作,這個過程不僅對教師教學水平有著一定程度上的提升,更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崔雅楠.初中語文教師記敘文解讀能力的培養(yǎng)[D].河北師范大學 2014
[2]韋沙沙.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D].魯東大學 2014
[3]李青.主題教學理論及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曲阜師范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