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積極的意識、積極的行動、積極的語言、積極的舉措,才會謀得兩岸發(fā)展充滿希望和光明的未來
“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日子,兩岸領導人見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歷史將會記住今天?!绷暯街飨趦砂额I導人致辭中首先講到。
是啊,66年,一個甲子又6年,終于迎來了兩岸關系既和且順的新發(fā)展、新里程、新篇章。
66年兩岸領導人的首次見面,不僅是對兩岸過往關系的總結與肯定,更表達了兩岸未來向好發(fā)展的決心與信心。促成兩岸領導人會見固然有多種因素,但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積極心態(tài),積極作為”。
積極心態(tài),讓兩岸領導人有了會見的初衷;積極作為,讓兩岸領導人有了會見的事實。積極才是硬道理。不僅創(chuàng)生出了“習馬會”的“世界頭條”,對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人與人如何向好相處,組織與組織如何共融發(fā)展都有諸多啟發(fā)。
見面實不易,握手不離分。
“習馬會”,兩岸領導人相向而行,同時步入會場。習近平先行伸手,馬英九出手相握,這一瞬間完成了66年的跨越。二人四目相視,笑容滿面。長達81秒的握手可謂是兩岸領導人情之所至,紀錄再生。這歷史性的會見,讓兩岸領導人手相握、心相近,預示著兩岸百姓情相融、脈相連、心相吸。
言辭懇切深,兄弟連著筋。
“兩岸關系66年的發(fā)展歷程表明,不管兩岸同胞經(jīng)歷過多少風雨,有過多少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為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習近平在致辭中如是說。
“打斷骨頭連著筋”、“血濃于水”,這樣的字眼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深意,但此情此景,相信兩岸會有更多的人心生共鳴,留下熱淚。
共為福祉謀,造福后輩孫。
“當前,兩岸關系發(fā)展面臨方向和道路的抉擇,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是為了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讓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成果不得而復失,讓兩岸同胞繼續(xù)開創(chuàng)和平安寧的生活,讓我們子孫后代共享美好未來。”
為人民謀發(fā)展,為國家謀和平,為地區(qū)謀穩(wěn)定。“習馬會”將會成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個重要標志事件。
親兄弟,一家人,也難免會出現(xiàn)觀點、思想上的差異,但只要以人民利益當先,以國家利益當先,大同之下便可存在小異。兩岸之間的問題屬于民族內(nèi)部問題,是家庭問題。只要我們本著有利于人民、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和平的原則,兩岸之間的問題就不是問題。馬英九在致辭中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雙方致力“以對話取代對立,以和解替代沖突”。
攜手創(chuàng)未來,中華民族興。
“習馬會”不僅是對過去和現(xiàn)在的總結,更是一場著眼未來、高瞻遠矚的務實會。
兄弟齊心,合力斷金。兩岸人民的幸福與安寧不是喊喊口號就可以實現(xiàn)的,最為關鍵的是雙方要付諸行動,這也是雙方積極會面,積極互動的最終目的所在。
兩岸領導人,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中華民族和平燦爛的未來,突破了重重障礙,用行動站到了一起,用雙手握到了一起,用心貼到了一起。
團結的兩岸將開啟繼往開來的新篇章;團結的中華民族將向世界宣示一個共同繁榮新秩序的誕生。
“習馬會”讓我們懂得了——唯有積極的意識、積極的行動、積極的語言、積極的舉措,才會謀得兩岸發(fā)展充滿希望和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