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素忠
在新課程改革中,數(shù)學成為開發(fā)兒童潛能的重要工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為數(shù)學主要的學習方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已成為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目標,這一切使數(shù)學課堂教學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 那么,作為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如何才能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呢?
一、給學生以自由的空間
新課程倡導“課堂應給予學生選擇與自由的空間”。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我上過這樣一堂課,課題是《有幾棵樹》,在不同的班級進行試教,其中一個班級的學生確實很守紀律,雙腿并攏,身體坐端正,除了教師規(guī)定的動作,如舉手發(fā)言、拿書、寫字外,其余動作都是多余的,甚至連教師讓他們討論問題或提出問題,舉手發(fā)言的學生甚少。而另一個班級的學生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但跳著、喊著、搶著回答,還提出不同的看法,請看學生是如何算“8+6”的——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數(shù)6個,得14。生5:擺學具。先擺8個,再擺6個,一共14個。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會算9+6=15,所以8+6=14。 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習效果,一個班級的學生“太守紀律”,根本就不敢問,也根本談不上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權利,學習效果也不會高,而另一個班級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卻很愉快,學習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課堂切實需要紀律,課堂討論也要有秩序、有規(guī)則,一個吵吵嚷嚷、秩序混亂的課堂,很難保證教學目標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個性發(fā)展??墒?,守紀律是否就要兩手背后,雙腿并攏,身體坐端正,除了教師規(guī)定的動作外,不做其他動作呢?這顯然不是課堂教學所需的必要條件,而是為了防止個別學生影響教學而采取的一種預防手段。只要學生在思考和體驗,必然伴有豐富的情感、情緒的變化和豐富的語言動作,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站起來跳躍,如果教師把這看作是防礙教學,以紀律為名去強行抑制,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就會受到壓抑。我們的課堂應該是一個能讓孩子體驗感悟的場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課堂。學生可以兩手自由擺放,兩腳隨便活動,而且可以離開座位與同學討論,還可以找教師請教,沒有喧鬧聲,但有激烈的討論聲,有時還伴隨著表達喜悅、遺憾或沮喪的動作和聲音。在小學數(shù)學的教材中具有極為豐富的學習內(nèi)容,不僅有精煉的文字語言的描述和有趣的數(shù)學符號,還有一部分方程以及求最大公因數(shù)和圓周率等十分有趣的數(shù)學題,同時教材中的“說一說”以及“比一比”和“你知道嗎”等環(huán)節(jié)中的內(nèi)容都給了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老師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這些有趣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對于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二、認真對待學生的“兩極分化”
過去,教師對每個學生的要求是一樣的,接受同樣的學習任務,回答著同樣的問題,做同樣的作業(yè),迫使這些學生在被動狀態(tài)下完成任務。而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多了民主性、少了強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動性、減少了機械模仿,沒有了強制手段,減輕了學習壓力,一部分自覺性差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學習,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師指導教學的思路發(fā)生了變化,關注的是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是師生互動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由于課堂的開放,教師隨時都可能面臨學生提出新問題的挑戰(zhàn),關注課堂的發(fā)展和變化,于是就無暇按傳統(tǒng)的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輔導和幫助,這些都促使個別學生向差的一極分化。所以,對于兩極分化,應當具體分析。原來是齊步走,現(xiàn)在拉開了距離,好的更好了、更活躍了,一般能達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兩極分化”。有這樣一道題:3盒彩色筆,每盒12支, 求一共有多少支?你會用什么方法算?學生反饋時有:算法一,(擺學具);算法二,(口算法)12×3=36。算法三,(連加法)12+12+12=36。算法四,(折數(shù)法)8×3=24,4×3=12,24+12=36。算法五,(數(shù)的分解組成法)10×3=30,2×3=6,30+6=36。這樣教學,一部分學生只會用一、兩種算法,而一部分學生每一種算法都能理解。我們應該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們不可能通過課改,讓所有學生處在同一發(fā)展水平上。關鍵是要選擇和運用好課堂教學策略,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也可以適當使用分層教學,盡量縮小兩極間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學生都要發(fā)展,但不求一樣的發(fā)展;每一位學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學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規(guī)格。
三、注重課堂機智的運用
課堂教育機智是一種轉(zhuǎn)化師生矛盾的藝術,是一種正確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技巧,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機敏而靈活地教育學生,隨機應變地解決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以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能力。 有一次,在上《時、分、秒》一課時,突然聽到“啪”的一聲,一個小鬧鐘掉到水泥地面上,玻璃碎了。 “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在這個學生的身上。接著許多學生叫了起來:“賠!要賠給陽陽同學!”于是,我接過學生的話茬,說:“賠?當然要賠!不過應該由老師來賠,因為這個鬧鐘是我要求帶來的?!闭f完,我微笑著對她說:“現(xiàn)在,老師把班級的這個掛鐘借給你。”然后轉(zhuǎn)身對大家說:“事先申明,如果這個打碎,還是老師賠!”聞聽此言,大家安靜下來了,自信回到了女孩的臉上。這個片斷我至今記憶猶新,因為在那一瞬間,那個學生的神情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我知道,學生無心打破鬧鐘,自責已經(jīng)讓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評,那么這個學生探究的天性和熱情,也許就這樣會被壓抑、被泯滅,她將無法繼續(xù)安心上完這節(jié)課,甚至會影響她今后的研究和學習。所以當時我最先想到的是怎樣盡快讓這個學生從懼怕中走出來。 也許許多教師會這樣認為,課堂出現(xiàn)意外就意味著教學效果不好,教學設計不到位。為了減少意外的發(fā)生,我們必須千方百計的把課“做”得圓滿,不容許學生有出錯的余地。其實,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qū)!要知道,“非預設性教學”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課堂是鮮活的,隨機生成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chuàng)的人生體驗,是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
總之,教師要進行成功的教學,不僅要學習課程標準理念、理解其內(nèi)涵和意義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還是要在情感上認同,大膽祛除傳統(tǒng)模式化教學的束縛,根據(jù)課程標準教學的理念將其自覺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主動地摸索、反思、積累教學經(jīng)驗,盡快探索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