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夕章
在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中,提高課堂效率至關重要,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在新課程標準下,我感到要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要抓住重點進行講授
與其它學科一樣,初中語文教學的講授要做到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文的重點,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聽潮》一文,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內容很豐富,閱讀它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藝術的欣賞而且也可以從中受到深邃的人生的啟迪。要教好這一課,關鍵在于指導學生朗讀。但是,首先要對課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題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才能懂得這“偉大的樂章”的深刻含義。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內容呢?那就要抓重點?!堵牫薄返闹攸c就是:海的“沉吟”與海的“憤怒”。緊扣這一重點進行教學設計,就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獲。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例如,我在教這《孔已己》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在預習中閱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課堂上以“魯迅為什么給主人公起個‘孔乙己這個名字”為題,啟發(fā)學生設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樣的人,然后與學生一起討論“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句話的作用,再讓學生思考“孔乙己處在怎樣的一個社會里”、“為什么孔乙己出場才可以笑幾聲”兩個問題,最后以“孔乙已是怎樣的一個人?可憐嗎?可恨嗎?可愛嗎?”啟發(fā)學生歸納課文。這樣教,不僅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獨立思考,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使他們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要切實抓好學生的語文能力訓練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yǎng)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于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著眼于能力訓練。如《桃花源記》的教學,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妻子”在文中是一個詞,還是兩個詞?本文中像這種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詞義不同的情況,你能找出幾例?提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理解“妻子”這一古今詞的意義,但它在提問方式上卻轉向操作能力的要求,這就使學生的求同思維和歸納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四、要在備課上下功夫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于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么,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抓教學重點問題,前文已經論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課文,如《故鄉(xiāng)》,它不僅有重點,還有難點和要點,而這些又是一個有機的辯證的統(tǒng)一體,備課時忽視不得?!豆枢l(xiāng)》的重點是寫閏土和楊二嫂不幸遭遇;難點有好幾處,如自然景物描寫及內容深邃,含義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義的最后一段課文;要點是寫“我”“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經過情況,突出地寫了“我”“在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這些豐富而重要的內容,只有認真?zhèn)湔n,深鉆教材,才能準確把握,深刻理解。
五、要科學設計課堂活動
一堂課或一篇課文,經過老師的提問引導,每個學生都可以從中提出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問題。這么多問題,老師當然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全部回答。但是,這并不是說老師對學生的問題可以置之不理,而是說老師要對這些問題進行分類和篩選,分別加以處理。把質量高的、最有代表性的問題,圍繞文章的中心,形成一個提綱,安排在課堂上逐層深入地討論解決;至于學生提出字、詞、句、語法和修辭等方面的問題,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查字典詞典,或者由學生之間相互討論來解決。例如,我在教《同志的信任》一課時,學生提出了六十多個問題。我經過分類和篩選,把學生可以自己查閱工具書解決的問題,全部都交由學生自己查找討論來回答;把牽涉到文章主題的學生提問,做了一個統(tǒng)計和歸納:1這篇課文主要寫到了誰?2誰寫信?誰收信、看信、藏信、送信?3這是一種什么記敘順序?5“同志的信任”,到底是誰信任誰?6誰才是文章的主人公?7主人公有什么樣的優(yōu)秀品質?8這些優(yōu)秀品質體現在哪幾個方面?9作者又是用哪些寫作手法來表現的?
經過合并處理,重新安排后,學生提出的問題,就形成了一個層層設疑、步步啟發(fā)的提綱。在這些問題中,我又把比較淺顯的,仍然放手讓學生去尋根究底,充分發(fā)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互助性和互動性,讓他們在相互爭論中,去補充和校正,得出相對一致的看法,最終獲得問題的答案。至于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學生們經過討論和補充后,依然不能獲得全面準確的答案時,我就把握時機,適時適度地加以點撥和引導。例如 上面的九個題目中,有的牽涉到文章寫作的背景,有的牽涉到文章的寫作方法等等,而這此又不是每一個初中生所能全部了解的,這時,我便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去查閱或回顧一下方志敏其人其事,魯迅其人其事,講一點二三十年代中國革命的狀況,順便再談一談寫作方面的知識,把學生心里的疑問作為講課切入口。這樣,不但可以解開學生心中的疑惑,而且教學過程也變得像庖丁解牛一樣順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