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樑英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農村地區(qū)的大量剩余勞動力正向城市轉移。隨著流動人口的大量涌入,流動人口結構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由原來的單身外出變?yōu)椤芭e家遷徙”。于是,現(xiàn)在社會中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群體——流動人口子女。流動人口子女主要是指隨父母到流入地的6到14周歲(或7到15周歲)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人口。他們的教育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社會焦點之一。本文主要通過了解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現(xiàn)狀,分析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幾條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 教育 對策
【基金項目】本文系課題《流動人口子女城市生活和學習適應性研究》(CS2014006)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79-02
流動人口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群體出現(xiàn)在社會中,當然他們當中的一些子女也會隨之一起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學習,幾乎每一個學校都會有流動人口子女。那他們在接受義務教育的這條路上,到底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呢?他們的教育現(xiàn)狀又是怎樣呢?面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應該怎樣讓這些孩子和本地的孩子一樣融入到正常的學校生活中呢?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思考。
一、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現(xiàn)狀
為了生活,他們來到沿海經濟比較發(fā)達的城市打工賺錢,而作為70年代和80年代的父母,盡管其生活極不穩(wěn)定,又缺乏保障,但養(yǎng)育下一代的責任和家庭團聚的傳統(tǒng)觀念使之不顧一切困難地把他們帶到這里。流動人口子女就不得不面對社會對待他們的嚴酷現(xiàn)實——入學問題。一部分符合流動人口子女招生條件,材料齊全后進入公立學校;一部分則因為信息的不通暢,入學精神的領會不全面則進入收費的政府批準的私立學校;更有甚者在非法或不合格的打工子弟學校就讀。
流動人口子女由于成長的經歷和接受教育的環(huán)境與城市里的孩子完全不同,因此他們之間在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居住環(huán)境、言語交流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的知識文化水平較低,工作也很忙碌,而無心去顧及孩子的學習問題,也無暇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就不可能了解孩子的內心真正的想法。還有許多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要么對子女學習生活不聞不問,導致子女放任自流;要么教育方式粗暴、簡單,造成子女感情淡漠,自暴自棄,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還有一些家庭存在著重男輕女的思想,親小疏大,使子女孤獨自卑,形成心理障礙。
因此,面對現(xiàn)階段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現(xiàn)狀,如何幫助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如何使他們在新的環(huán)境里克服區(qū)域差距,如何使他們融入新的集體,使這個集體健康而和諧,成為我們十分關切的、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一一分析。
二、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存在的問題
1.學生層面存在的問題
(1)流動人口子女的心理問題。流動人口離開了農村社會,又難以融入城市社會,部分人到處流動,居住不穩(wěn)定,他們與農村相分離,又與城市相脫離。流動人口子女存在著以下特點:他們有的跟隨父輩來自農村,有的甚至就是在這個城市出生和成長的,但因為生活環(huán)境和文明素質與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一些體制性的歧視和限制等不公正的待遇,因此,大多有自卑感,比較敏感,自尊心和虛榮心很強,沉默寡言。流動人口子女還存在著社會身份的困惑:他們在城市出生和生活,努力想成為福州人,但是他們感覺到自己永遠不會被視作其中的一員,他們也不想回老家,不想和他在老家的鄉(xiāng)親相提并論。因此,心理上的疏導與安慰是他們真正需要的。
(2)學習的困境。中國許多地方都在推行新課程的改革,這就出現(xiàn)了各地教材不一、教學進度不同等現(xiàn)象。這給流動人口子女帶來了教材適應上的困難。流動人口子女在隨父母輾轉流動的過程中,他們不僅要面臨教材的問題,還要面臨不同地區(qū)的教學方式的問題。這不僅是加大了學習難度,也是對他們自信心的一種挫敗,在學生心理上形成了厭學、抵觸情緒。
2.家庭層面的問題
流動人員教育文化程度低,素質普遍低下,處于社會就業(yè)人群中的下層,流動人口自身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的匱乏,客觀上也難以承擔起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的責任。在與家長的座談中,大多數(shù)的家長都能做到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不再使用懲罰、打罵、嚴厲批評的粗暴方式,但是由于多數(shù)家長都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發(fā)揮不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有的家長單純重視學習成績或輕視子女教育。調查中多數(shù)家長關注孩子的成績,而對于其他的一些活動則認為根本不需要。還有一些家長輕視子女教育,認為孩子只要能認字、算帳就行;更有甚者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只要把子女送進學校就行了,只把學校當作是“托管場所”。
3.學校層面的問題
(1)學籍管理上的困難。流動人口的流動性決定了其子女上學的方式也是流動的。很多流動學生和家長根本不重視學籍管理,給學校工作增加了負擔,有的通過教師督促的方法解決,但又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
(2)教育教學上的困難。由于外來人口流動性大,學生轉學、新生入學是常有的事,這些外地來的孩子掌握知識的情況又都參差不齊,老師費了好大的勁才把住學生的“脈”,但沒過多久,學生的整體情況又發(fā)生變化,老師又要重新調整教學進度。流動人口子女有相大的一部分學習成績很差,又缺乏家長的輔導,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往往不理想。教師的教學成就感普遍較低,易產生抱怨情緒。
三、改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對策
1.關于學生層面問題的改善建議
(1)在班級內部實行一對一幫扶制度。幫流動人口子女找一個學習成績優(yōu)秀、有愛心、責任心強的同學,專門幫助他們的學習,組成幫扶小組,這樣既可以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難的問題,還可以加強班級同學之間的交流,使這些流動人口子女更容易融入班集體。
(2)重視心理健康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得到了廣泛的重視。流動人口子女離開了熟悉的家鄉(xiāng),在感情上都會出現(xiàn)一定的缺失,現(xiàn)在他們來到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我們應該從心理上更加地關心和照顧他們,讓他們在同一片天空下健康快樂的成長。因此,學??砷_設專門的心理課程或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以便區(qū)別情況區(qū)別對待,給他們更多的關愛與尊重,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具體方法和技能的指導。與此同時,我們要更加尊重他們的人格,對他們要抱著一顆寬容的心,要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勵、少指責。
2.關于家庭層面問題的改善建議
(1)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家長學校,成立了家長課堂,引導家長走進學校。宣傳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和對義務教育權利的認識。以個案為案例,作為培訓和指導的材料,同時向家長傳授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讓家長有能力、有信心參與到子女的教育中去。
(2)增進家長和學校之間的相互了解,搭建家庭和學校的溝通平臺。學校要調用各種策略讓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中,要讓家長認識到教育不僅僅是校方單一的活動,成功教育必須建立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配合的基礎之上,學校要和家長之間建立家校合作關系。我校教師與家長通過“家訪校訪”聯(lián)系的方式;通過指導、交流,增強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同時有效地推動了學校與家庭深入溝通,教育形成互動。我們還利用“校訊通”定期向家長發(fā)送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在校的表現(xiàn),作業(yè)的布置情況等,使“學?!彝ァ敝g的聯(lián)系與協(xié)作更加緊密,促進了對學生的教育成效。
3.關于學校層面問題的改善建議
(1)教師要增強關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意識。與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就需要教師付出的更多。捕捉流動人口子女的“閃光點”。一些流動人口子女猶如未經冶煉的礦石,優(yōu)劣并存,只要耐心探索、琢磨,定會發(fā)現(xiàn)寶貴的東西。流動人口子女有缺點時,不能老是聽到批評、呵斥,要千方百計地找出他們的“閃光點”,流動人口子女就要及時肯定,一旦有了進步,哪怕微小的進步,也一定要及時鼓勵。當然,表揚學生時要注意語言藝術,要少夸聰明,多夸勤奮;少夸優(yōu)秀,多夸進步。
(2)教師可以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展開針對性教學,積極探索最適合的方式,培育流動人口子女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正確的方法,不至于讓他們偏離正確的方向。
流動子女的教育不僅僅要依靠自身的條件,更要在政府的宏觀指導下,和家庭、學校共同努力,發(fā)揮各自的教育優(yōu)勢,形成教育合力,一起構筑起學校、社會和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網(wǎng)絡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
參考文獻:
[1]《關于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對策探討》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 學術期刊
[2]《國家一般課題“關于中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研究”研究成果述評》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4年
[3]《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農村教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