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豹 楊永良
摘 ?要:批判理論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提出的一種對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進行全面批判的社會理論。它旨在揭露現(xiàn)代化給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種種負面作用,顯然,教育作為社會母系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這種負面作用的影響。
關鍵詞:霍克海默 批判理論 現(xiàn)代教育
一、技術理性批判對教育的影響
科學與技術必須成為教育事業(yè)基本的、貫徹始終的組成部分;人們既要懂得利用科學技術改變環(huán)境,更要能夠評價、選擇和比較如何有效地利用技術成果。科學與技術必須同一切兒童、青年和成人的教育活動結合起來,以幫助個人既控制自然與生產的力量,也控制社會的力量,并從而控制他自己,控制他所做出的決定和行為。科學和技術必須幫助人類養(yǎng)成科學精神,建立一種科學的世界觀,以促進科學發(fā)展而不致為科學所奴役。
教育技術化問題日益受到現(xiàn)代教育技術理論工作者的重視,正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在技術時代,當教育的發(fā)展正表現(xiàn)出受技術發(fā)展目標所控制,被技術所牽引的時候,教育的自主與自由就更應得到重視和強調。要保持教育系統(tǒng)自身獨立、具足的地位,按自身的功能目標發(fā)展,不因外界強勢力量的沖擊而偏離自己的價值認同與發(fā)展軌道。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完成它在現(xiàn)階段應負的責任,也只有這樣,現(xiàn)代技術在它擴張過程中產生的一些負面效應,才有可能得以預防和避免。
二、技術理性批判對教育的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在生產和生活領域的廣泛應用,人類的生產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財富急劇增長,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進入現(xiàn)代社會,技術理性滲透到文化的每一個角落,成為現(xiàn)代文化的象征。
霍克海默認為,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如果不是更早,那也是打個體一出生起,社會就開始作用于他。此外,家庭的內在和外在結構也起著作用。當家庭把所有的責任全部推給了社會時,孩子的童年時代相對縮短,他的社會活動的結果不再只取決于自己的意志,還有其他人—領導者或者團體的意志。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由于內在性的消失,個人決策、文化發(fā)展、自由想象等所具有的快樂也隨之消失殆盡,他們變成了只有合群的需要、控制機器的快感的“技術專家”。工具理性的直接邏輯結果就是把教育理解為工具,工具主義理論的意向就是追求教育中的理性,而這種理性的立場給人,尤其是兒童帶來了壓抑,損害了人的存在及價值。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個體盡力維護自我存在,其實是在更徹底地拋棄自我。
三、大眾文化批判對教育的影響
大眾文化對人性總體上持肯定態(tài)度,并為人性的充分發(fā)展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技術和物質手段。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大眾文化雖然消解、緩和了政治、倫理、階級專制對人性的扭曲和壓抑,但卻帶來了一系列人性新的分裂和扭曲的現(xiàn)實與可能性:物質性與精神性的分裂與對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分裂與對立,人的現(xiàn)實性與理想性的分裂與對立等。
人是一種習得的動物的思想,教育不外就是文化,教育是文化的一個部分。教育如文化一樣包含個體思想和一般理性生活的理想?;艨撕D翡J地看到了社會環(huán)境在人的教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他對大眾文化的批判也表現(xiàn)在對教育事實上的不滿:在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控制之下,受教育者的個性始終沒有得到釋放和發(fā)展。
四、批判理論其他方面對教育的影響
1.意識形態(tài)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對媒介傳播研究的思想主要也是體現(xiàn)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相對于對國家對媒介的控制的關注.法蘭克福的批判理論家們主要更多地將其理論目光聚焦在媒介對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上。他們眼中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有兩種意義:一是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具,維護意識形態(tài);二是作為意識形態(tài),維護國家統(tǒng)治。
2.性格結構與心理機制批判
霍克海默認為,今天的青年人,比起自己的父輩己經喪失了很大的自由。他們的父輩只要守法,至少也可以成為自己的主宰,領導者的意志或是團體的意志都不能代替他決策任何行為。然而,今天的孩子被更直接地推向社會,縮短了其內在性形成的時間,其結果是另一類型的人的出現(xiàn):控制機器的技術專家。教育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也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教育者自身和許多其他方面不自覺地決定了。社會通過教育的心理機制影響青少年正在成長的心靈,從而再生產出維持社會現(xiàn)狀而不是變革社會的意識。作為個體的人的自主性,他對日益發(fā)展的大眾操縱機構進行抵抗的能力、想象力以及獨立的判斷,都漸漸消失殆盡。在教育變成意識形態(tài)的傳聲筒,扭曲人的性格,壓抑人的心理之時,人們更應該自覺地去反思教育,剔除教育中的虛假意識的影響,把自身從虛假的蒙蔽中解放出來。以新的視角來審視教育,不僅是教育理論的建構,還包括教育實踐的反思。所以,在今天,在中國,重新解讀上個世紀中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批判理論的文獻,仍然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曹衛(wèi)東.霍克海然集[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
[2]江天翼.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的社會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Peter L. Mclaren and James M. Giarelli. (1995) Critic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4]何言宏。批判的大眾傳播理論一法蘭克福學派大眾傳播思想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1997
[5]潘藝林.教育的必然要求:使用“批判”[J].現(xiàn)代教育論叢,1999,(3)
[6]潘藝林.批判:教育改革的必要條件[[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