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
摘 ?要:社會新聞即側重報道社會生活、社會問題及社會道德的新聞。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新媒體的發(fā)展,新聞媒體之間競爭的愈演愈烈,社會新聞成為了許多媒體親民的“招牌菜”,于是出現(xiàn)了社會新聞競爭層次不高,內(nèi)容雷同,寫法粗糙等問題,也就是社會新聞源的挖掘和開發(fā)的問題。本文就如何對社會新聞資源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與開發(fā),以及社會新聞需要注意的雷區(qū)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社會新聞;思維轉型;新聞策劃;新聞雷區(qū)
中圖分類號:G2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7-0113-02
過去,人們對社會新聞有一定誤解,認為社會新聞都是“人咬狗”之類的怪事和一些黃色的東西,它們以庸俗、下流的內(nèi)容來引起人們的“興趣”,所以必須加以反對。近幾年來,人們對于社會新聞,已經(jīng)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即“社會新聞就是側重報道社會生活、社會問題及社會道德的新聞”[1]。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和新媒體的普及,新聞受眾的注意力與參與感結合在一起,導致媒體的新聞競爭愈演愈烈,于是許多媒體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盯到了與民眾息息相關的社會新聞上。似乎一夜之間,報紙、電視、廣播乃至網(wǎng)絡媒體都開始搶著報道社會新聞。社會新聞成了許多媒體標榜自己“親民”特征并以此來拉攏受眾的一道“招牌菜”。因此媒體注重社會新聞的報道,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新聞自身規(guī)律的要求。
但與此同時,新聞媒體在社會新聞的競爭上出現(xiàn)競爭層次不高,內(nèi)容雷同,題材單一,人物平淡,選題貧乏,寫法粗糙甚至一味獵奇等問題。社會新聞存在的這些問題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一個社會新聞資源的問題。如何對社會新聞資源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開發(fā),把社會新聞的實踐再提高一個臺階,這的確是新聞從業(yè)者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本文試圖要說的也是這樣一種粗淺的嘗試。
一、重整舊有資源,公檢法新聞中見新意
長期以來,在一些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心目中,社會新聞幾乎成了政法新聞的代名詞,所以在習慣思維的約束下,還有一些新聞媒體拘囿于政法新聞的老路子,無法在社會新聞上做出更大的創(chuàng)新。
不過,公允地說,公檢法新聞有其社會新聞的深刻淵源。公安的刑事偵破、治安打擊、社會防范,檢察院的反腐、訴訟監(jiān)督、刑事訴訟,法院的民事案件、經(jīng)濟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消防的滅火救援、搶險救災、為民服務等,這些內(nèi)容都與老百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能引起受眾極大的興趣,而且這些報道也確確實實是社會新聞。但這些報道一多,雷同感、單調感也就出來了。正如一篇論述都市類報刊社會新聞的論文所說:“我們的版面上除了大量報道好人好事之外,就是反映‘官兵抓強盜的故事,而且許多這類故事往往是簡單的重復,要么時間變換,要么地點更移,要么人物更替,缺少新鮮感。[2]”
更讓新聞工作者有些尷尬的是,政法單位對新聞內(nèi)容目前仍然進行“管制”。許多公檢法單位的宣傳機構以各種領導的指示為“令牌”,對一些新聞記者感興趣的新聞進行封殺,并對下屬機關規(guī)定了嚴格的審稿和發(fā)稿制度。這種做法有其積極的方面,但對新聞可讀性也造成了損害。
當然不管怎么樣,公檢法新聞還是社會新聞一個主要的新聞資源,但如何擺脫就案子寫案子,是擺在新聞工作者面前一個急迫的題目。從一些媒體成功的實踐來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1.挖掘案件背后的背景。公檢法新聞中大多是案子,單個的案子也許僅能說明一個事實,但是一連串的案子背后,就有許多背景、意義可以挖掘了。在這一點上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等新聞評論類節(jié)目就比較拿手;2.挖掘案件背后的人物。每個案件都會有許多人參與其間,對他們的心態(tài)、現(xiàn)狀、經(jīng)歷進行報道,能使新聞更具可讀性。上海電視臺的《案件聚焦》節(jié)目曾報道過一起為母親進行“安樂死”的新聞,這條新聞就抓住了被告的犯罪歷程來進行深度報道,非常吸引觀眾;3.挖掘案件背后的故事。公檢法新聞往往只寫案子,其實案子牽涉出來的社會故事經(jīng)常比案子本身還要精彩。這一點上,新媒體澎湃新聞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
二、向受眾要資源,發(fā)展大眾成為新聞提供者
隨著網(wǎng)絡媒體的發(fā)展,新聞理論研究者驚嘆:當年被視為絕對困難的媒體、受眾互動如今已成為一種新常態(tài)了。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發(fā)展變化使媒體從受眾中大量獲取精彩的社會新聞成為現(xiàn)實的可能。面對這一競爭趨勢,傳統(tǒng)的媒體除了開辟讀者熱線,設置報料獎勵,紛紛開微博、微信和客戶端。事實證明這樣的方法的確非常有效,大大地拓展了社會新聞的報道范圍和報道內(nèi)容,相當比例的社會新聞都來自讀者提供的新聞線索和網(wǎng)友的報料。其實從社會新聞的本質特征來看,它就是來源于廣大受眾中的,所以發(fā)動受眾來提供社會新聞,從理論上來說絕對是一個挖掘社會新聞資源的好辦法。
三、尋找邊緣體裁,四處出擊重新認識社會新聞
我們講社會新聞的時候,總是把它同科技、經(jīng)濟、文化等新聞區(qū)別開來,其實正像有物理化學、建筑美學那樣的交叉科學一樣,社會新聞也可以有科技社會新聞、文化社會新聞、經(jīng)濟社會新聞這樣的邊緣體裁,這也是有待開發(fā)的一片社會新聞資源。
新民晚報著名記者孫洪康曾寫過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事業(yè)·愛情·家庭——著名科學家謝希德和曹天欽的故事》,這就是一篇成功的邊緣體裁社會新聞。作者報道的緣起是一次有關教育科學的采訪,在記者采訪謝希德時得知了兩位科學家感人的故事之后,最后寫成了一篇精彩的社會新聞報道。該通訊獲得當年的全國晚報社會新聞大賽特等獎和上海市好新聞作品一等獎。
從這個實例可以看出,邊緣社會新聞中有“大魚、活魚”,而要寫邊緣社會新聞也必須要有搞社會新聞的功底。因此,培養(yǎng)多功能、多兵種的全能記者應該是媒體拓展社會新聞報道的一個辦法。
四、加強新聞策劃,提高社會新聞檔次和水平
說起新聞策劃,新聞理論界內(nèi)對它褒貶不一,我們應該承認,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中國人所謂“過猶不及”,所以進行社會新聞策劃也要注意不應“過”。即進行社會新聞策劃不能違反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等基本規(guī)律。一談起社會新聞,給人的習慣定勢思維就是那些一事一報,而事實上,社會新聞也可以是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而這樣的社會新聞就缺不了新聞策劃。
進行社會新聞策劃必須要對社會新聞、社會規(guī)律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組織記者對某一主題、某一現(xiàn)象進行充分的采訪是完全可行的。新民晚報在以“記者觀察”的方式,刊載過一篇《買房,縱留心眼也無奈》,報道的出臺就源自幾名記者自己的買房經(jīng)歷,在做了一番認真細致的調查后,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上海人買房中遇到的種種陷阱。然后記者與部主任進行了精心的新聞策劃,最后才對買房人遇到的種種不公正待遇進行報道、分析、概括,從而揭示了這一受眾關心的社會問題。這篇報道從策劃到出臺十分典型,最后也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對新聞媒體來說,他們需要有這樣的社會新聞報道,對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進行挖掘和報道,因為它能提高一個媒體的檔次和水平,跳出一些低層次的新聞競爭。
五、需要注意的雷區(qū)
當然,挖掘社會新聞源還要注意避免踩到一些雷區(qū),要以馬列主義的新聞觀來判斷新聞,注重社會新聞的“社會效果”,在操作時有取舍,有突出,有淡化,有避讓,這樣才能更好地把社會新聞報道好。縱觀目前國內(nèi)媒體的社會新聞,有四類傾向應注意避免:
首先,不要搞黃色新聞。黃色新聞是一個新聞學的術語,它并不完全指黃色下流的報道,還包含那些格調低下,迎合人們低層次需求,過度炒作的新聞。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媒體打著吸引讀者的旗號,大肆報道一些露骨的色情、兇殺、低級趣味的社會新聞,對青少年讀者造成了惡劣影響。鄧小平同志就曾諄諄教導我們新聞工作者: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禍國誤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極渙散、離心離德的情緒,腐蝕人們的靈魂和意志[3]。
其次,應避免引發(fā)道德倫理沖突的報道。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中國的新聞媒體有責任促成新風尚、新道德的發(fā)展,也有義務維護中國好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對于一些違反中國人傳統(tǒng)感情、侵犯當事人私人隱私的新聞也應注意避免涉及。中國古代哲人孔子就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聞記者在抓這方面的新聞時也應該有這樣的考慮。比如,現(xiàn)在一些記者喜好報道、窺探別人的隱私,對于別人的隱私權一點也不尊重,這其實也是十分不合適的。
第三,挖掘社會新聞源還應注意不應干擾正常的司法工作。遠的可以追溯到當時的潘蘋毀容案,許多法律專家認為罪犯罪不該死,但新聞媒體的一致要求“殺頭”的炒作使得法院不得不判了死刑。而一些律師及部分法律專家也認為,新聞媒體的炒作不能夠以達到影響司法公正為目的。
最后,社會新聞要避免成為事端制造者。新媒體、自媒體時代也帶來了社會新聞挖掘的另一個窘境,社會新聞往往伴隨著一個又一個輿情事件的發(fā)酵,新老媒體互相借勢,互為參考,蜂擁追隨、反富仇權、低俗審美、非黑即白、逆反心理等傳播定律反復被印證,這些定律都需要傳統(tǒng)媒體仔細甄別,適度把握,以免淪為渾水摸魚的事端制造者。
總之,社會新聞大有學問可以研究,社會新聞資源的挖掘也值得人們進一步去認識、研討。
參考文獻:
[1] 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2] 沈吉慶.晚報社會新聞的傳統(tǒng)特色與創(chuàng)新[J].新聞記者,2000(10).
[3] 鄧小平.思想陣線不能搞精神污染[M].新聞工作文獻選編,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