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
什么是健康?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給健康下過一個廣為引用的定義,健康應包括四個方面: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一般認為,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可納入心理健康的范疇。有專家指出: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在心理方面應具有7個特征。換句話說,以下7點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志:1. 智力發(fā)展正常;2. 自我意識恰當,悅納自我;3. 情緒良好,反應適度;4. 初步自控,不膽怯;5. 行為協調;6. 對人際關系有較好的適應性;7. 個性諸方面的發(fā)展較為和諧。
中小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他們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不僅對個人和家庭的幸福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在此覺得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在是太重要了。
首先從家庭說起,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品德修養(yǎng)、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huán)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拿一件真實的事例來說吧,有一位學生去偷了超市的玩具,第一次得逞后,又去了第二次,后來被當場抓住,超市負責人對其進行思想教育,他仍然無動于衷,后來將學生送回到家才知道,該學生從小父母就離異,丟下他跑了,他是被以賣菜為生的爺爺帶大的,家庭生活很具體。長期缺乏管教和關愛的他很冷漠、自卑。在他看來,別人能有玩具,我也要有,而且要比別人的更好。這種病態(tài)心理導致了他行為上的失誤。所以說,家庭因素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這種“問題家庭”的學生,作為老師,我們更要特別留意關心,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做好心理上的疏通,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響引起的心理問題。
其次校園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影響也是非常關鍵的,有關部門進行心理調查表明:小學生的厭學障礙和人際關系問題相當突出。學習任務過重壓力過大以及教師的教育方法等讓多達近30%的小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任性、偏激、冷漠、自私、嫉妒、自卑等。它反映了學校教育及社會家庭等方面的許多矛盾,只有了解學生存在問題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去避免它。而我在教育教學中,也時常注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發(fā)現問題就及時溝通,以實現學生心理的轉變和改善。班上有一名教師子女,成績不錯,課堂上很喜歡舉手回答問題,因班額很大,為了照顧其他的學生,遇到簡單的問題我并沒有常常叫他,使得他回家后常抱怨老師沒有叫他起來回答問題,以后他再也不會舉手了。果然,從那以后他真的就不舉手了,課堂上做什么也不積極了,我知道他是認為老師忽視了他,認為沒有得到老師的重視。于是我將他帶到了辦公室進行心理疏導,告訴他老師為什么沒有常常叫他起來回答問題的原因,幫助他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的認識,培養(yǎng)他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除此以外,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以及網絡、電視、低俗漫畫等對學生心理沖擊甚大,學生由于缺少辨別能力,常常一味地模仿,這也造成了一些學生的非正常心理。
是啊,家庭和學校乃至社會,它們都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很大的影響,現在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學校不但專門開設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而且還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各個板塊,融入學科教學、學校教育活動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工作等多項工作中。建立了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努力溝通家庭與學校之間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開辦了“知心姐姐”心理輔導室,開展了心理咨詢和輔導,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讓學生的心理能朝著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方向發(fā)展;讓學生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上和諧發(fā)展,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