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
年輕人具備謀生能力卻不工作,同父母住在一起,靠父母供養(yǎng),這在中國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這些人被稱為“啃老族”。有意思的是,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象如今在國外也出現(xiàn)了。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越來越多的國外年輕人成了“啃老族”:在美國被稱為“歸巢小孩”,在英國叫做“口袋小孩”,在日本稱為“飛特族”,在韓國則是“袋鼠族”。
不愿意長大
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其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看重親情,重視家庭生活,許多父母甘愿為家庭作出奉獻甚至是犧牲。
在亞洲國家傳統(tǒng)觀念中,父母子女之間,你我界限分得不是很清。很多父母總以能給子女提供好的生活條件而自豪,如果子女經濟困難,父母不可能看著他們缺衣少食而無動于衷。
有不少30多歲未婚的年輕人,有的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有的對現(xiàn)有工作不滿意辭職后選擇繼續(xù)讀書或者參加各類考試以期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他們仍舊依賴父母,同父母一起住,靠父母的錢來養(yǎng)活自己,身體上雖然已經成人,但是心理上仍舊是個孩子,屬于長不大型“啃老”。
日本最新的政府調查顯示,15-34歲青年中,既沒有固定職業(yè)也沒有進入學校學習的所謂“啃老族”的人數(shù)已高達60多萬。
日本的“啃老”現(xiàn)象從2000年開始越來越嚴重。上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經濟仍處于高增長期,以擁有“終身雇傭”、“年功制”制度為榮,但到了90年代后半期,隨著失業(yè)率激增、非正規(guī)雇傭者增加,出現(xiàn)了自由職業(yè)者、“啃老族”和貧困層。
另外,日本的出生率正逐年遞減,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加上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優(yōu)哉游哉地“啃老”,不愿意工作,日本的勞動力資源將面臨枯竭的危險,經濟發(fā)展?jié)摿σ矔陆怠?/p>
日本近日對550名已進入社會的20歲年齡段成年人就“啃老”進行了調查:
從中,我們發(fā)現(xiàn)日本社會中,“啃老”似乎已經成了年輕人普遍的選擇,并且還有繼續(xù)上升的態(tài)勢。
韓國也有許多不愿長大的“啃老族”?,F(xiàn)在,韓國老人見面都不愿談及子女情況,特別是婚姻和職業(yè)情況,因為在韓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子女找不到工作,或者是找不到結婚對象。在韓國的結婚儀式上,介紹新郎或新娘的職業(yè)時,如果不明確說明,那么他們多半是沒有工作的“啃老族”。
根據(jù)韓國首爾的一個最新調查,30-49歲年齡段中,還在“啃老”的人數(shù)在首爾就超過了48萬人,比十年前增加了91%,翻番就在眼前。
經濟不能自立
西方經濟已陷入數(shù)十年來最嚴重的衰退,這使得“追求自由、強調獨立”的西方人越來越多選擇到父母家共同生活。
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的“90后”大學畢業(yè)生們面臨著同中國畢業(yè)生同樣嚴峻的就業(yè)形勢。《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也撰文稱,原本美國的傳統(tǒng)家庭觀念是,年輕人大學畢業(yè)后就應脫離父母,然而這恐怕已經成為往事,近幾年,美國青年失業(yè)情況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和父母一起居住。
該報告指出,雖然年輕人“回巢”的趨勢在2008年經濟衰退之前已經出現(xiàn),但經濟不景氣是導致此趨勢持續(xù)并擴大的原因。經濟衰退對年輕人的打擊往往最大,因為他們是“進入公司最晚,但卻最先被裁”的群體。
另外,隨著西方國家房價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的西方父母還要像中國的父母一樣,給子女買房。
英國兒童互助基金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英國,子女年齡介于18歲至30歲之間的家長,過半數(shù)不得不選擇延時退休。
去年全英65歲以上老人以房產為抵押向銀行貸款同比大增,這些貸款多用于兒孫身上。另一方面,在過去15年中,英國房價上漲了至少3倍,這也造成了很多年輕人確實買不起房,不得不向父母伸手要錢。
英國的平均房價是16.3萬英鎊/套,相當于人均年收入的6倍多,倫敦房價更要高出許多。要想借錢買房,沒有一定的首付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英國一家研究和政策咨詢機構公布的數(shù)字顯示,收入位居平均水平的人需要工作14年才能攢足首付。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沒有父母資助的首次購房者的平均年齡為37歲,而對于有老可啃的人來說,則能早10年搬進自己的房子里。
澳大利亞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澳人沒有能力購買第一套房產,而不得向父母一輩尋求經濟援助。由比較網站Finders.com.au發(fā)起的調查一共采訪了1700名澳人,調查顯示這種“海綿社會”的現(xiàn)狀,讓越來越多已經成年的澳大利亞年輕人繼續(xù)依靠父母生活。
調查稱,86%的澳大利亞家長不得不向成年子女提供經濟援助。貸款和現(xiàn)金是家長們最常見的資助方式,家長們還需要負擔成年子女的房租,或者免費提供住所,幫他們支付賬單,購買大開銷商品,比如假期旅行、家電甚至房產。
調查得出結論,成年澳大利亞年輕人難以負擔生活在大都市,特別是在靠近主要商業(yè)中心的地方居住,但這些地方往往是就業(yè)中心。有六分之一的澳人從父母處獲得房貸首付,80后和90后一代最有可能獲得父母的幫助來買第一套房,有26%承認該做法。
有借還要有還
西方國家在看待“啃老”這個問題上同亞洲國家存在不同。
西方人一般講究經濟獨立,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在子女成年以后便告終結,不到萬不得已之時絕少輕易為之。
西方人把主要靠父母養(yǎng)的人稱為“懶漢”、“游手好閑之人”、“寄生蟲”等。
而那些已經三四十歲了,還拖家?guī)Э凇百嚒痹诟改干磉叺娜?,更是被形容成“猶如吸血鬼一般榨干父母身上的每一滴血”。
對于這些“啃老族”,成年后還回到父母家生活,的確讓他們感到難堪。所以,一旦經濟好轉,他們就會馬上搬離父母家,開始獨立生活。
在美國,有的“啃老族”會在網絡上下載一些“家庭協(xié)議”的標準版本,內容除了明確家務責任外,還涉及到自己同父母在財務、車輛等公共資源的使用,甚至細致到誰來支付寵物的開銷。
美國父母認為,不管是“富二代”還是“貧二代”,子女過了18歲都得出去干活,就算孩子由于找不到工作暫時住家里,也要收取房租和伙食費,只不過可能會“打個折扣”。
比如,美國一位正陷入“啃老”狀態(tài)的女生畢業(yè)后工作薪水不高,暫時住在父母家里。她的父母打算在加州買一套房子,就計劃好通過向女兒收取房租來抵消一部分按揭貸款。
下面是對25歲到34歲的美國年輕人的調查:
由此可以看出,絕大多數(shù)美國年輕人在經濟上同父母分得很清。
泛美交易控股公司(TD Ameritrade)的最新調查顯示,只有16%的受訪父母稱可能給孩子留下財產,且父母們的態(tài)度也并非是因為他們沒有錢。
據(jù)報道,那些有著10萬美元以上“閑錢”的父母中,近六成都表示不會把給孩子留遺產當作優(yōu)先考慮的因素。而42%的父母稱存錢只是為了自己的退休做打算,而給后代留下一筆財產則是他們最不關心的因素之一。接受調查的父母中只有2%的人稱給孩子的遺產是自己的主要理財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