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丹 陶冉 趙媛媛
2014年11月中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東道主伙伴對話會及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發(fā)表了講話。在這些講話里,他引用古詩詞、中國俗語,運用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展現出中國語言的獨特魅力。
習近平講話使用的大量具有中國特色的漢語,以中國文化的形式折射著重要的政治內涵。中國文化如何通過語言表達、通過合理的翻譯傳達給西方國家,讓西方國家理解中國文化,需要通過對傳播效果的研究積累經驗。本文通過比較APEC會議期間國內外媒體對習近平講話引語的翻譯,從跨文化傳播角度討論如何做好對外政治傳播。
一、翻譯的“本土化”和“使外國化”
在對外政治傳播中,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也是跨文化傳播的必備要件,在構建、傳達自身思想的同時,也在維護、復制和鞏固跨文化傳播的主體地位。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凡是涉及將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輸出的活動,必然伴有母語習慣、規(guī)則及思維的遷移。因而了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思維與文化,對于語言的準確翻譯具有重要意義。美國翻譯家尼達(Eugene Nida,1914-2011)認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來說,雙文化能力甚至比雙語能力更為重要”。①
早在18世紀,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阿赫爾(Schleierm acher,1768-1834)提出了44條解釋學法則,第一條就談到:“……充分確定其含義的每一內容……根據文本作者及當時公眾所處的語言情勢來加以確定?!雹谠谶@條法則中,他強調“文本作者”與“公眾語境”。據此,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1953-)在其著作《譯者的隱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本土化”(domestication,又譯“歸化”)和“使外國化”(foreignization,又譯“異化”)這對互相關聯的概念。
在韋努蒂的論述中,“本土化”指的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 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目的語表達方式來表達原文的內容;“使外國化”則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這在具體的文化翻譯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
二、“本土化”的翻譯方式
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形成了語言上的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直覺與理性
中方的思維方式是借助于直覺去體會,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對象的內在規(guī)律,“意”在語言中占主導地位。在語言表達中體現為句子成分的殘缺,漢語句子常隱藏時間或邏輯關系(前因后果)。但西方思維高度重視理性和邏輯推理。因此將漢語翻譯成英語時,需要搞清漢語句子中隱藏的關系,在英文中通過補充連接詞或調整語序,來完整表達語義。例如:
朋友越走越近,鄰居越走越親。
Friends and neighbors become closer when they visit each other more often. ( 同聲傳譯,外交部網站)
[朋友和鄰居變得更親近當他們更多地互相拜訪的時候]
志存高遠,腳踏實地。
Aspire for high and grand while planting our feet firmly on the ground. (同聲傳譯,外交部網站)
[追求高遠和宏偉,同時將我們的腳牢牢地根植在大地上]
解析:在這兩個例子中,漢語的前后兩小句看似分離,但有其看不見的邏輯關系。第一個例句中“多拜訪才會更親近”是因果關系,第二個例句中“腳踏實地的同時還應志存高遠”是并列關系。這類句子,翻譯應顯現出這樣的關系。
2.整體與個體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天人合一”,分析事物時注重整體把握,因而漢語句子的表達,習慣對主語進行弱化,比較喜歡用表示集體的名稱主語;而西方人注重個體的情感表達,翻譯時應考慮到這種差異性,需要補充漢語中所弱化的主語,尊重西方的個體思維習慣。例如:
志同道合。
People who cherish the same ideals follow the same path. (同聲傳譯,外交部網站)
[懷有同樣理想的人遵循相同的道路]
大家不遠萬里來到北京。
You have traveled long distances to Beijing. (外交部網站)
[你們經過長途來到北京]
解析:第一個例句中,漢語“志同道合”強調的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意境,直接省略了主語,而翻譯時補上了“people”一詞。第二個例句中,中國人強調一種集體思維,用“大家”做主語,而在翻譯時為了適應西方強調個體的思維方式,將“大家”替換為“你們”(you)。
3.形象與抽象
中國人說話時注重形象思維,喜歡從個體推演到全部。而西方的思維較為抽象,注重對事物本身進行邏輯分析,尋找本源性的規(guī)律。這在語言表達中體現為,漢語在講述大道理時常引用名人名言、諺語等,常采用打比方、舉例子的方式。而這些做法都會涉及一些具體的人或事。將這樣的句子翻譯成英文時,具體的意向抽象為邏輯話語比較適當。
朋友多了,路才好走。
More friends, more opportunities. (同聲傳譯,外交部網站)
[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機會]
伙伴意味著一個好漢三個幫,一起做好事、做大事。
Partnership means pitching in for common goals and big initiatives. (同聲傳譯,外交部網站)
[伙伴意味著為共同的目標和大的舉措一起做出貢獻]
應該變贏者通吃為各方共贏,共同做大亞太發(fā)展的蛋糕。
We should replace the "winner-take-all" mentality with an all-win approach and work together for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our region. (同聲傳譯,外交部網站)
[我們應該將“贏得所有”的心態(tài)替換成共贏的辦法,一起為我們地區(qū)更大的發(fā)展與繁榮而工作]
解析:在漢語中,一個事物(或名詞)可以含蓄地表達一種意向,如“路”暗指機會與機遇,翻譯時可以直接翻譯為“opportunity”以方便西方人理解。“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古諺語說明互相幫助的重要性,但在翻譯時若將“一”“三”“好漢”這樣具體的數詞、名詞直接譯出,外國人很難理解,翻譯成這句諺語的直接含義,反而容易讓外國人明白。第三個例句中,“做大蛋糕”,直譯難道是“make a bigger cake”? 翻譯時放棄了這個形象的表達,換成較為抽象一些的“繁榮與發(fā)展”反而好理解。
4.簡潔修辭
中國文人受古代人文傳統的影響,追求行文的華麗辭藻,而西方則重視語言文字的傳播有效性,追求簡潔明了。重復是漢語篇章中很常見的一種表達或修辭方式,往往一個詞在句中會被反復使用幾次或者幾個含義相同的詞語被用來反復強調同一個意思,這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但英語在表達上一般都很簡潔清楚,應盡量避免用詞重復。例如: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
A great era calls for great vision, which in turn requires great wisdom. (同聲傳譯,外交部網站)
[一個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格局,同時它(偉大的格局)也需要大的智慧]
有路才能人暢其行,物暢其流。
With roads in place, people and goods can flow. (同聲傳譯,外交部網站)
[在適當的地方有路,人和物才能流通]
亞洲各國就像一盞盞明燈,只有串聯并聯起來,才能讓亞洲的夜空燈火輝煌。
Asian countries are just like a cluster of bright lanterns. Only when we link them together, can we light up the night sky in our continent. (同聲傳譯,外交部網站)
[亞洲各國就像一串明亮的燈籠。只有當我們將他們連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才能將亞洲的夜空點亮]
解析:第二個例句中,“人暢其行,物暢其流”在漢語中是一個簡單的對仗,更換不同主語,重復動詞和狀語以強調通暢的狀態(tài)。在翻譯時,為了符合英文的簡潔表達,將主語合并以避免動詞重復使用。第三句中的疊詞“一盞盞”被翻譯成“a cluster of”,同義詞“串聯并聯”的復用被直接翻譯為“l(fā)ink”,簡潔明了,比較符合西方人的表達習慣。
三、“使外國化”的翻譯方式
對于語言表達中所涉及的中國元素,如詩詞賦、歇后語、中國古代哲學觀念等,要通過“使外國化”的翻譯方法,以接近漢語語言的內涵,引導西方人通過翻譯的語言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
1.解釋中國的傳統思想與文化
這兩個建筑一方一圓,這蘊含著天圓地方中國的哲學理念,形成了陰陽平衡的統一。
The one has a square exterior, the other is round in shape. Ancient Chinese saw earth as square and heaven as round. These two structures, standing next to each other, are a perfect illustration of balance and harmony. (外交部網站)
[一個有方形的外表,另一個在形狀上是圓的。古代中國將大地看作方的,將天堂看成圓的。這兩個建筑互相依存著,是對平衡與和諧的一個完美闡釋]
解析:這里沒有直譯“天圓地方的哲學理念”,而是用簡單的一句話說明什么是中國天圓地方的哲學理念,從而讓西方人理解鳥巢和水立方這兩個建筑的含義。
反例:
好在是人努力天幫忙啊。
Fortunately with the efforts of our people an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weather, air quality in Beijing in the recent couple of days is much better than before. (外交部網站)
[幸運的是,在人們的努力和天氣的配合下,北京的空氣情況在這幾天比之前好多了]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p>
Another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observed that "The visionary find joy in water and the wise find joy in mountains." (外交部網站)
[另一個中國古代哲學家說:“有遠見的人在水中找到樂趣,明智的人在山中找到樂趣]
解析:第一個例子中,習近平感嘆“人努力天幫忙”的時候包含咱們常說的“人在做天在看”的意思,即“由于人的努力感動上蒼,老天也會幫忙”。這中間包含著因果聯系。而將其翻譯為“the cooperation of the weather”的時候,就少了這一層韻味。第二個例子可謂是完全失敗的直譯,沒有適當的解釋,讓外國人不知所云。將“智者”翻譯成“the visionary”,將“仁者”翻譯成“the wise”也是不準確的。應該適當解釋為“聰明的人像水一樣隨機應變,而仁愛的人像山一樣平靜穩(wěn)定”。
2.選擇更確切的英語詞匯表達漢語語義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The supreme good is like water, which benefits all of creation without trying to compete with it." (外交部網站)
[至善就像水,使所有的生物受益而不與之競爭]
“The top virtue is like that of water, and it benefits creatures yet itself does not scramble.”(人民日報)
[最高的美德就像水,它為生物帶來益處,但是自己卻不爭奪]
解析:supreme good是西方一個常用詞匯,可譯為至善,而virtue本身就是美德之義,加上top一詞修飾顯得很累贅,翻譯不地道;第一句用了which/without等連接詞,而第二句斷成了簡單句(and it/yet),比較生硬;第一句中將“爭”翻譯為compete,符合西方人對于競爭的直觀理解,而第二句中用了scramble,這個詞中包含攀爬向上的含義,并不是單純的爭奪與爭搶,會讓西方人產生誤解。
開弓沒有回頭箭。
An arrow shot cannot be reversed.(人民日報)
[一個射出去的箭不能被反轉]
An arrow shot cannot be turned back.(外交部網站)
[一個射出去的箭不能使其轉回來]
The arrow cannot be put back in the quiver(BBC)
[處于顫抖中的箭不能再被放回原處]
解析:根據漢語大辭典的解釋,“開弓沒有回頭箭”意思是“拉開弓就要把箭射出去。比喻既然已經開始,就要繼續(xù)進行下去。也形容做事勇往直前,決不后退的精神”。人民日報和外交部的翻譯為“一個被射出的箭不能再使其反轉。”BBC譯為“一個蓄勢待發(fā)的(處于顫抖中的)的箭不能再被放回原處”。BBC的翻譯最大程度地契合了這句話的意境,更貼切地表達了進行時態(tài)的改革不能中途放棄的原意。
3.注重原文傳達的意境
在對中國古代詩詞的翻譯上,不可一味直譯,要注重體現原文所蘊含的意境。
反例: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The water is clear and the mountain is bright; The frost comes in at night; Trees are covered with deep scarlet leaves Mixed with yellow that is light.(同聲傳譯,外交部網站)
[水是清的,山是亮的;霧在晚上來;樹木覆蓋著深紅色與黃色相混合的葉子,黃色是淺的]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The wind breaks waves into thousands of flowers on the sea; flocks of swan geese fly across the blue sky with their wings spread.(同聲傳譯,外交部網站)
[風將浪打破成好幾千朵在海面上的花;成群的大雁從藍天上飛過,伴隨著他們翅膀的伸展]
解析:第一個例句在翻譯中注意了押韻,但刻意押韻而忽略了英語的正常表達?!發(fā)ight yellow”是對應漢語“淺黃”一詞的固定搭配,拆分成“yellow that is light”的從句形式容易令人產生誤解。第二個例句本意在于描繪北京懷柔雁棲湖的美麗畫面,“雁點青天字一行”意在表達一種天高、云淡、飛雁的遼闊場景。將這句話幾乎直譯不妥,“fly”和“wings spread”是一種重復,即“伸展著翅膀飛”;“flocks of ”也無法展現出“字一行”的寬闊意境。
四、結語
跨文化交流首先遇到的問題是不同語言的對譯和相互準確的理解。語言反映文化,如何將漢語及其所攜帶的文化基因向西方世界傳遞?一味迎合西方語境的翻譯會導致漢語話語本來意義的缺失;一概將漢語詞匯里的意象或意境直譯,又可能造成西方人理解的誤區(qū),甚至引發(fā)文化沖突。譯者需要準確把握中西方文化、把握漢語和英語(以及其他印歐語系語言)的語力,權衡翻譯的中“本土化”與“使外國化”的利弊,在文化融合的視角下進行翻譯實踐,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缸⑨尅?/p>
①Ni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P 29-33 [M]. 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②Schleiermacher,F. Hermeneutics and criticism and other writings. 42-43.[M].(ed.).AndrewBowi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