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飛飛
摘要:解除權的價值基礎是解除權行使效果,法定消滅解除權是法律剛性地促使解除權效果的發(fā)生,這種效果的發(fā)生并不是基于合同當事人的意愿。本文的寫作目的就是針對這一法律剛性規(guī)定作出考慮和深思,希望引起讀者的關注。本文從法定消滅解除權與解除權的行使效果開篇,再到消滅解除權分類與觀點的提出,進一步實證分析,最后簡要評論。
關鍵詞:法定消滅解除權;分類;實證分析
一、法定消滅解除權與解除權行使效果
法定消滅解除權是與意定消滅解除權相對的概念,所謂的意定消滅解除權毫無異議,就是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解除權的行使期限,待解除權行使期限已過,解除權消滅。法定消滅解除權,則是在雙方當事人沒有約定的情況下,解除權的行使必須在法律所規(guī)定的合理期限之內行使,否則解除權消滅。意定消滅解除權是雙方當事人自由協(xié)商的結果,本文不做深入探討,文章僅就法定消滅解除權(以下簡稱消滅解除權)發(fā)表一下觀點。筆者認為消滅解除權的價值基礎是解除權行使效果,所謂解除權行使效果,理論上關于解除權行使效果主要有兩個學說,折衷說和直接效果說,所謂的直接效果說,指合同因解除而溯及地歸于消滅,尚未履行的債務免于履行,已經履行的部分發(fā)生返還請求權。①折衷說認為對于尚未履行的債務自解除時歸于消滅 (與直接效果說相同),對于已經履行的債務并不消滅,而是發(fā)生新的返還債務 (與間接效果說相同)。②或曰 “解除面向將來消滅債權關系 (非溯及)。因此,未履行的債務當然消滅,至于已經履行的債務則產生新的返還請求權”。③筆者認為按照合同法我國第97條的關于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jù)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的規(guī)定理解,更多的是傾向于直接效果說,因為“未履行的終止,已經履行的,恢復原狀”。
二、消滅解除權分類與觀點提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五條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法律沒有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規(guī)定,對方當事人沒有催告的,解除權應當在解除權發(fā)生之日起一年內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權消滅。
按筆者認為 ,(一)催告的情形下,(1)解除權的發(fā)起人是潛在的違約方,催告的履行可能會成為潛在違約方免除自己責任的理由。潛在違約方可能存在單方解除合同的風險,對守約方而言,所承擔的責任風險更多大,與保護守約方的立法目的背道而馳;(2)法律未能明確、具體規(guī)定“合理期限”,導致在實際運用中出現(xiàn)大量爭議。(二)未催告的情形,解除權發(fā)生之日法律也無法具體釋明,即使技術性立法使解除權發(fā)生之日明確,但值得我們考慮的是消滅解除權是否能達到保護合同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嗎?
對此筆者不敢茍同 ,舉個不恰當而道理相通的例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guī)定了結婚自由,離婚自由原則,假如法律規(guī)定“離婚是由發(fā)生一年之內未提起的,離婚權利消滅”,這里似乎法律就規(guī)定的過于寬泛了,離婚的權利是每個結婚之后的個人所享有的權利,法律這樣硬性規(guī)定,似乎在道德和習慣上都有所欠佳。由此及彼,我們思考消滅解除權的規(guī)定,也是同樣的道理。合同解除有時候比合同的延續(xù)更能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合同解除之后當事人可能會積極尋找下一個合作者,存而不活的合同關系可能會導致等多矛盾。
三、消滅解除權欠妥之實證分析
如例,2001年1月12日,A公司購買B公司的原材料用于加工,合同約定2002年1月2日,B公司全部交付原材料, 截止2002年3月2日,B公司總共交付了2/3的原材料(說明,A公司所加工的產品要求原材料必須達到足額且必須在一定時期之內完成加工,否則原材料作廢。)導致A公司不能加工。
筆者對比消滅解除權有無帶來的不同,來論證消滅解除權存在的弊端。
第一、 存在消滅解除權時,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僅此例來看,法定解除權行使期限已經到期或者經B公司催告,A公司因為公司內部人員失誤未能在所謂的合理期限內行使解除權,那么A公司只能向法院請求B公司承擔違約責任,要求其繼續(xù)履行或者其他措施,但不得請求解除合同、恢復原狀。這里產生一個問題,原材料怎么解決?原材料由A公司占有可能發(fā)揮不了其應有的作用,恢復原狀也許更能有效利用。
拓展來講,消滅解除權可能影響合同雙方當事人的處理合同的方式。守約方了解解除權消滅的規(guī)定,守約方可能會在違約方無法履行時,選擇積極解除合同,而不是選擇協(xié)商解決,因為解除合同是有期限的,期限一旦經過,解除權歸于消滅。
第二,未規(guī)定消滅解除權時的處理方式
僅此例來看,A公司是相關利益人,他完全由自主能力在B公司的履行使合同目的無法達到的時,自動選擇和B公司進行協(xié)商,協(xié)商解除合同恢復原狀或者通過其他方式去解決問題。
拓展來講,合同最終能否解除可以先有雙方當事人協(xié)商,協(xié)商不成由法院裁判,這樣使資源利用最大化,這是法律的實用性體現(xiàn)。
四、簡要評論
筆者認為,合同解除權的消滅應僅限于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協(xié)商,法律不要過多干預。合同在,則解除權在,解除權的消滅是當事人的權利,而不能因法定而消滅。只要合同主要目的不能達到,不論時間長短,享有法定解除權的當事人就有權利去提請解除,而不應該受對方的催告的影響和法定期限的限制。這樣是符合我國合同法合同自由基本原則的,合同自由不但包括合同成立的自由,同時也包括合同的主要目的不能實現(xiàn)的解除自由。這種自由應該與合同履行密切相關,而不是單純的規(guī)定一個所謂的“合理期限消滅解除權”。
解除權畢竟為私權,屬于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疇,耶林說過,“建構越簡單,就越完整”④此種“消滅解除權”的制度建構,可能只堅持了學術理論層面的邏輯嚴謹性,而忽略了法學的實際可用性。(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
注解:
①Enneccerus-Lehmann,Recht der Schuldverhaeltnisse,15.Aufl.,1958,S.38/II;Oertmann,2a vorS.346.轉引自黃立:《民法債編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29頁;[日]我妻榮:《債權各論》上卷,巖波書店1954年版,第190頁;[日]星野英一:《民法概論IV(契約)》,良書普及會1986年版,第94頁;[日]柚木芯:《債權各論(契約各論)》,青林書院1956年版,第320頁以下。
②參見前引1我妻榮書,第190頁);前引1星野英一書,第94頁。轉引自韓世遠:《合同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17頁。
③[日]谷口知平、五十嵐清編集:《新版注釋民法13》,有斐閣1996年版,第847頁
④Jhering,Geist,Ⅱ,2,S.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