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汝花
不少教師認為復習課從字面上講就是“重新學習的課”,其實復習課實際上應是給予學生和教師重新檢測自己認知、解惑、成長的平臺?,F針對當今科學復習課的模式,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復習課中學生的親力親為
1.瀏覽先行,溫故跟上。教師首先應放手讓學生對所要復習的課目進行徹底的瀏覽,在自己的大腦中對所要復習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溫故”,著重原有知識的重點、難點板塊進行摘記或標注,再利用理解、記憶、動手、實踐等靈活多樣的模式去參與。
2.后續(xù)查缺,補漏跟上。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應對原有知識內容進行“查缺”,可讓學生結合自己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的印象對相應內容進行“排查”,并通過查閱原來的記錄本、資料卡等手段,做好補漏定位,力爭在適時的課段里進行一對一的“補漏”。
3.梳理成網,增添枝葉。讓學生縱觀每課內容時,要初步形成相關技能的梳理與綜合,力爭構建出相應的知識、技能等目標的鏈接框架,從而讓學生自己很清楚地了解各項知識、技能的掌握水平或情況,知道自己的強勢和弱勢所在。然后針對構建框架將自己的所會、所惑都利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再通過所會、所知、所惑的認知比例,定位出自己的認知水平,達到知己,并為自己的下一步努力確定方向。
4.呈現弱項,尋求合作。當學生們找到自己的認知弱項時,教師的介入是關鍵,教師最好引領學生將求疑對象擴大到他們的學習小組中,此時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認知障礙,他們會盡可能將要弄明白的知識呈現出來,大家通過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會確定出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博采眾長,最終會找到解決的辦法。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們達到了知己知彼的目的,從而實現信息共享。
二、復習課中教師的介入技巧
1.突重解難,教師做學生尋求支援的“后備軍”。復習課中,教師對教材重點目標和突破目標(指復習中的認知缺陷、障礙)的跟進,是我們復習課成功的關鍵。只有教師能為學生提供強大的知識、技能儲備,才會使學生將原來的認知有強化、鞏固、突破、拓展的機會。也只有教師能很好的找準時機介入,才會讓我們的學生真正體現復習課的宗旨:在原有的基礎上,將所學信息綜合、凝練、延伸、提升,讓教師的預設與學生們的現場生成有機組合,從而達到知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的目標,而非人們眼中復習課即原課簡單的重復的看法。
2.一路扶攜,教師做學生前進路上的“伙伴”。復習中,教師能關注教材所處的位置(如:四年級可回顧三年級相關內容,了解學生認知基礎;展望五年級相關章節(jié),預知學生發(fā)展趨勢),這樣,才能很好地體現課標中學生認知范圍是螺旋上升的結構模式,為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的指導深度、廣度提供了依據。
課前,教師能預設好自己在課堂環(huán)節(jié)中介入時機(這其中既有定位,也有隨機),教師的這種用心,會使自己的指導、參與有針對性,避免了自己的學習參與缺席和無效的不當介入。
復習中,能將原新授課積累留下的資料適時切入課堂是很重要的。它既檢測了教師和學生是否有平時搜集、整理、儲存信息的能力和習慣,更重要的是它會讓教師用心捕捉的教學資源能最大限度地重復利用,竭盡其能,避免用后隨意丟棄。
訓練鞏固環(huán)節(jié),教師的目標強化要定位準確,這樣才會讓學生的認知水平發(fā)展擁有了可貴的“加速度”,而不是學生懼怕的乏味、單調的灰色記憶再現。授給學生一些處理問題的方法很重要,它給予學生有價值的幫扶與支持,為學生真正地自主學習、會學、樂學提供了保障。欣賞、肯定學生的認知成果,允許學生成果的不成熟,給予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這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才會是積極、主動、高效的。
三、復習課中應該避免的事情
復習目標不能模糊,否則會出現不當與無效要求和安排。面對課目內容,不是簡單地重復再學一遍,事事面面俱到,節(jié)節(jié)平均用力。復習過后的內容,不應再是零散的知識點,要有匯總、整合、提煉、升華的高度。復習過程,不應拋棄原新授課時呈現的相關資料、記錄卡、手抄報等多方位資源。
復習課不應該徹底讓學生進行自行單調記憶,教師要真正走進教材、生活,為學生準備充分的復習引導策略,并提供給學生有價值、高效的技能檢測題。
只要教師用心去設計,用心去準備,趣味貫穿始終,學生就不會再把復習課當成件痛苦的事,學生就會享受復習課。教育不是訓練,訓練不是教育,應該反思學生的苦學狀態(tài),讓學生如何樂學,讓學生享受成功、享受生活是教師的職責,更是教師要長期做好的一項持久戰(zhàn)!
總之,通過復習課要力求達到這樣一個狀態(tài):單元主題內容鞏固強化更到位,單元知識與前后單元或上下冊教材相關內容的鏈接更恰當,學生復習過程知識、技能的生成,知障的突破,知識的運用遷移,能力的提高更全面。?笸(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利津街道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