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筱強
【摘 ?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作為一門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學科,初中地理的教學方法和效果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由于地理知識點的零散性和復雜性,導致不少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產生了較大的困難。研究發(fā)現(xiàn)采取情境教學可以輔助學生的地理學習。
【關鍵詞】初中地理 ?語言情境 ?多媒體 ?生活 ?問題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016
初中階段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發(fā)展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在學習比較抽象的地理概念時往往力不從心、事倍功半,尤其是天體運動部分,學生看不見摸不著,難于理解,逐漸喪失對地理的熱情,最終導致對該學科的忽視甚至是厭倦。在教學研究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情境教學可以在學生的日常經(jīng)驗和抽象概念之間建立聯(lián)系,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建立對地理學科的興趣。那么,情境教學需要從哪些方面開展呢?以下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教師要利用語言為學生建立生動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形成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地理的知識性強,并且大部分知識都需要背誦,因此很多學生感到地理的學習枯燥無聊,提不起勁來。另外很多教師上課只是單調地講授知識,沒有情感的投入,自身都沒有熱情,怎么能帶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呢?因此我建議教師一方面在語言上做到跌宕起伏、抑揚頓挫,讓學生一聽就精神為之一振,打破原先貧乏、無味的講課方式,自己的情感投入帶動學生的情緒,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
另一方面教師在使用語言時要精煉簡潔、生動形象,在保證便于學生理解的前提下追求語言的美感。例如在講祖國山脈、河流、平原、盆地的時候教師要用優(yōu)美的語言形容華山、嵩山、泰山等的奇觀景物,為學生的學習營造審美的意境,在美的體驗中喚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情感的熏陶下加深對地理知識的形象記憶。教師還要充分開發(fā)自身的肢體語言,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還可以幫助學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時刻跟隨教師的思維進行思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統(tǒng)一。
其次,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直觀的教學情境。多媒體技術雖然已經(jīng)進入教學領域,但是并沒有和地理教學深入結合起來,教師對現(xiàn)代技術的運用還只是停留在表面,例如展示課件、講稿、投影等簡單的方式,并沒有為學生生成活潑的教學情境。多媒體具有更寬廣的空間還有待開發(fā),因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利用多媒體的音頻功能,例如在學習長江流經(jīng)的省份和注入長江的一些支流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和長江相關的音樂,聽覺的刺激可以引起學生對長江的關心,從而在學習和長江相關的知識時會更投入更認真,學生會發(fā)現(xiàn)記憶起來沒有壓迫感也更容易。
二是利用多媒體的動態(tài)視頻展示功能,例如在學習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時,學生抽象思維貧乏,不能脫離日常生活經(jīng)驗,總覺得是太陽在圍繞地球轉,導致無法想象地球和太陽的關系。這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展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動態(tài)視頻并進行比較,直觀形象的展示方式減小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并加深了記憶。
三是利用多媒體色彩的真實呈現(xiàn),例如在學習每個省份的標志性事物時,教師以真實又富于美感的照片為學生呈現(xiàn)出來,碧波粼粼的洞庭湖在湖南;巍峨宏偉的泰山在山東;連綿不絕的長城跨越多個省份;青翠環(huán)繞的麗江在云南;美麗的布達拉宮在西藏等。學生在一片驚羨聲中加深了對省份的印象,同時增加學習興趣。
四是需要教師注意的事項,多媒體營造教學情境只是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不能以多媒體為主,一方面長時間對著大屏幕會導致學生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不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建構。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以課本為主,這是不少教師容易產生的誤區(qū)。
再者,利用學生日常生活經(jīng)驗與所學知識的關系,生成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建立知識和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和生活觀。地理的學習不僅是知識性的建構,還是對學生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一個連自己祖國的省份名稱和地理位置等基本常識都不知道,對基本自然現(xiàn)象的本質都不了解的人會有多高的生活素養(yǎng)呢?因此教師要注意自己不僅是在為祖國培養(yǎng)人才,也是在為學生介紹基本的生活常識和生存技能。
教師在塑造生活情境的過程中學生也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生活需要,發(fā)現(xiàn)知識和自己生活的緊密關系,從而有內心產生學習的沖動和激情。例如在講到地球公轉時,教師可以結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換和晝夜長度的變化等生活經(jīng)驗,來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其主動性。例如在講我國地勢、丘陵山脈、平原盆地的分布時,可以結合我國河流的走向,日常生活中河流都是從西向東流的,因為我國西部地勢高多山脈丘陵,東部地勢低多平原,河流從高處流向低處就很容易解釋,便于學生理解。
最后,為學生營造富于探究性的問題式教學情境。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問題式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能,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實現(xiàn)與他人的溝通交流,建立合作意識,發(fā)揮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xiàn)學習素養(yǎng)的深化提高。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上課只顧以自己和課本為中心,“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沒有想象的空間,也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是被動接受支配和安排,更不會發(fā)現(xiàn)問題,主體發(fā)展的欲望被教師的權威性教學方式壓倒,導致學習能力的下降。
因此建議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點和疑問,在此基礎上展開課堂教學,鼓勵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做到多看多聽多疑多問。教師可以在學生關注的問題中選取一到兩個作為主題展開討論,學生分組合作自由發(fā)表觀點,教師隨時關注小組動態(tài),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觀點,給予學生充分的鼓勵。在輕松、愉快的自由氛圍里面,學生的求知欲被充分打開,就會深入探索知識,實現(xiàn)對所學概念的整合和升華。例如在講到地殼運動的時候,教師要引起學生思考,地殼運動都會產生哪些不好的結果和附帶效應?此時學生具備一定的地理常識,可能會回答火山、地震,但是附帶效應像海嘯、水土流失等可能會想不到,但是進一步探究就會找到答案。學生自己經(jīng)過討論得出的結論和經(jīng)過教師之口得到的答案哪個更能銘記于心呢?答案是明確的。
通過詳細分析教師在初中地理課上開展的多種教學情境,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何種情境的營造都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積極開發(fā)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知識性建構服務,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生活素養(yǎng),加強其理論運用與生活實踐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