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 要]依據(jù)歷史文獻資料①,進行分析、歸納及總結。文章先對霾的古代含義進行文字起源考察,并區(qū)分古代霾與現(xiàn)代霾之間內(nèi)涵的差別;其次,指出在三千多年的對霾認識的擴展與深化過程中,古代人形成“風霾”、“雨土即霾”、“霧雨為霾”、“陰霾”等多種認知架構;最后,霾的古代內(nèi)涵既有其復雜的一面,也有其明確一面,應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中的天氣背景、天氣過程等的不同,來探究其深刻的內(nèi)涵。
[關鍵詞]霾;雨土;風;雨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8 — 0119 — 04
近年來,對霾的探討可謂火熱,主要原因大致為,一方面是因為霧霾天氣嚴重影響社會經(jīng)濟生活;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對“霾”的關注。在此種情況下,前央視記者柴靜的《穹頂之下》記錄片更是喚醒了人們對“霾”嚴重關切。但是,當下對霾的理解出現(xiàn)較為獨斷的觀點,認為霾就是一種天氣污染現(xiàn)象即工業(yè)大氣污染現(xiàn)象,其實,霾的真正內(nèi)涵并不是如此,霾的現(xiàn)代內(nèi)涵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本文從歷史考證角度,分析霾在歷史演變中的真實內(nèi)涵,并探討其起因、演變過程、影響及治理等問題。
一、“霾”字起源考察
“霾”字古已有之。自從葉玉森、孫海波、李孝定、郭沫若等學者釋讀出甲骨文中的“”字為“霾”后,關于古代霾的記錄便被上溯到殷商時期,如《合集》13465、13466、13467、13468、13469、13470、19738正等便有“霾”字。②據(jù)學者考訂,這些“霾”字“在卜辭為天象字”,〔1〕即在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中,古人用來占卜天象的卜辭。
實際上,現(xiàn)存最早對“霾”的記載是在先秦詩歌《詩經(jīng)·邶風·終風》篇中,該篇“終風且霾,惠然肯來”。接著,戰(zhàn)國時期屈原在其《九歌·國殤》中對霾記載為“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孟春》載有“無聚大眾,無置城郭,揜骼霾髊。”漢·伏無忌《伏侯古今注》記載漢昭帝元鳳三年“黃土晝夜昏霾”,此處“昏霾”也可解釋為古代的“塵霾”。而《資治通鑒》卷109記載,東晉隆安元年正月“甲辰,風霾, 晝晦”,這疑似對“風霾”兩字連用的最早記載。隨后,陰霾、霾晦、煙霾、霾霧、塵霾、霾天、云霾、霾風、霾暗、黃霾、旱霾、沙霾、曀霾、黑霾和雨霾風障等相繼被古代學者提出,用來表述不同的霾現(xiàn)象,如塵霾,《宋史·五行志五》載有宋淳熙五年四月丁丑“塵霾晝晦,日無光,雨土”;如黑霾,《元史·成宗紀四》記載元大德十年二月戊辰“鎮(zhèn)西武靖王搠思班所部民饑,發(fā)甘肅糧賑之。不同路暴風大雪,壞民廬舍,明日風沙陰霾,馬牛多斃,人亦有死者”等等不一列舉。
除記載外,古代對“霾”的解釋也是歷史悠久的。古代學者對霾的理解主要源于先秦文本“終風且霾”,并將“霾”主要解釋為一種雨土即沙塵天氣,如先秦古籍《爾雅釋天》對“霾”也解釋為“風而雨土曰霾”,《詩經(jīng)·毛傳》和《說文解字》中將“霾”分別解釋為“雨土也”和“風雨土也”。唐房玄齡等著的《晉書·天文志中》里對“霾”字也有非常貼切的解釋:“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水沾衣而有土,名曰霾。”氣象學家張德二將這里的“雨”字解釋為動詞,表示“落”、“降”、“下”的意思,“雨土”就是“降塵”,用現(xiàn)代漢語來解釋,大致是“刮風落土就是霾”〔2〕,表示的是降塵天氣現(xiàn)象。這與霾的現(xiàn)代含義是有差別的,依據(jù)中國氣象局于2010年對“霾(haze)”的定義:“霾是一種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0km 的空氣普遍混濁的天氣現(xiàn)象?!薄?〕可見, 霾的現(xiàn)代含義是一種空氣混濁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相對靜止的特性,這與霾的古代認知有差異,古代人也認為霾是某種空氣混濁現(xiàn)象,但更傾向于認為其是一種降塵而非僅僅是靜止現(xiàn)象。
在對“霾”字意解釋上,張保安在其《中國灰霾歷史淵源和現(xiàn)狀分析(2007)》中稱“至于‘霾的意思,從構詞法看來,古人當把下雨時,大風揚塵、往往伴隨著似乎是某種動物聲音的現(xiàn)象稱為霾?!薄?〕筆者認為張保安的解釋存在謬誤,首先,降雨是濕過程,而霾未必是濕過程,可能是干過程,兩者發(fā)生環(huán)境背景也許相反。這里的錯誤根源是對古漢語“雨”字的理解和雨字頭下面“貍”字的猜測臆想?!蚌病保温曌?,從雨,貍聲,本義應該是“風夾著塵土?!币虼?,通常情況下霾是一種在干燥天氣背景下大風揚塵、天氣渾濁的景象,而非下雨天氣背景下的大風揚塵現(xiàn)象。
不僅如此,通過不同文本比較分析,筆者認為古代“霾”內(nèi)涵至少有如下幾種:第一種為通假“埋”字,其意為陷入、掩埋等,如屈原《九歌·國殤》中“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霾”字通“埋”,是指陷在地里。第二種含義是指“雨土”現(xiàn)象,包括有風降塵與無風降塵兩種現(xiàn)象。以無風降塵為例,如《晉書》里說:“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水沾衣而有土,名曰霾?!钡谌N為表示表示塵霾,即塵土彌漫的特征,不包括降塵現(xiàn)象,如《南史·陳后主紀》記載隋開皇九年正月乙丑朔“朝會,大霧四塞,入人鼻皆辛酸?!钡谒姆N為陰云或降雨天氣現(xiàn)象,如《明憲宗實錄》卷78記載,明成化六年北京“立夏,雷未發(fā)聲,陰霾四塞?!被跉v史文獻資料,筆者從天氣現(xiàn)象過程諸如是否降塵、是否降雨等角度出發(fā)也解釋古代霾的成因、演變、影響等,以此來說明古代霾的深刻內(nèi)涵。
二、“風與霾”關系探討
依據(jù)史籍,關于“風”與“霾”關系的記載,主要有“大風—昏霾”和“風霾”兩種描述方式。先看看“大風—昏霾”的描述方式?!缎绿茣肪?5《五行志二·常風》載長慶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風, 昏霾終日”。從該文上下邏輯關系來看,是“大風”導致“昏霾終日”。所謂“昏霾”,乃“光線昏暗”之意,其產(chǎn)生根源應該是大風揚塵影響著太陽輻射進而產(chǎn)生昏暗景象,如《金史》卷64《后妃傳下》唐長慶三年記載“初王氏姊妹受封之日,大風昏霾,黃氣充塞天地。”因此,上引唐長慶三年正月的“大風,昏霾終日”中的“昏霾”二字所反映的并不是一種天氣現(xiàn)象,而是一種昏暗混濁的空氣狀態(tài)。類似的例證還有《金史·五行志》所載宋嘉定十七年“正月戊午,是日,大風飄端門瓦,昏霾不見日,黃氣塞天?!边@里的“昏霾”亦指大風導致的某種空氣狀態(tài)。由此,我們再看《詩經(jīng)·終風》中所謂的“終風且暴”、“終風且霾”、“終風且曀” 的描寫,實際上反映的就是風的三種狀態(tài),即“暴”、“霾”、“曀”。而“霾”便是上述“昏霾”之意,即大風刮得昏天黑地,因此,“終風且霾”與“大風, 昏霾終日”所要表達的含義是相同的??梢?,這種“大風—昏霾”的描述方式所反映出的“風”與“霾”的關系,并不是兩種天氣現(xiàn)象的并列,而是一種天氣現(xiàn)象(風)所導致的一種空氣狀態(tài)(昏霾)。因此,“終風且霾”的“霾”指的是一種空氣狀態(tài),不可將其視為一種天氣現(xiàn)象而加以解釋。
再來探討“風霾”描述方式。通過翻檢史料,“風霾” 連用是古人常見的一種對某種天氣現(xiàn)象的描述方式,該描述方式最早出現(xiàn)在記錄東晉歷史的史書中。如《資治通鑒》卷109 載東晉安帝隆安元年正月“甲辰,風霾, 晝晦”。北魏時期也有類似記錄,如《魏書·靈征志上》記載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壬午“(北魏)京師大風晦暝。”隋末,據(jù)《資治通鑒》卷185 載武德元年三月乙卯,即隋煬帝遇弒的前一天,“是日,風霾晝昏”。至唐中后期,依然有“風霾”的零星記錄,如《舊唐書》卷9《玄宗紀下》載開元二十九年“三月丙午,風霾,日色無影”。又如《舊唐書》卷16《穆宗紀》載長慶二年正月己酉“是日,大風霾”。如果說宋代以前的歷史籍中的“風霾” 記錄僅是零星記錄的話,那么,此后歷代正史對“風霾”的記錄次數(shù)便逐漸增加起來。其中,《宋史》卷67《五行志五·土》中便記載有兩宋的8次風霾記錄,《明史》卷30《五行志三》專設“風霾晦冥”一門詳細記錄了明代的十余次“風霾”情況,反映了當時“風霾”天氣的普遍性。在唐朝以后的一些詩詞中,“風霾”也是文人的常用詞,如元代楊弘道《望江南·詠桃源》詩中有“鸞鳳有期朝絳闕,風霾無計上青霄?!庇秩绫彼吸S庭堅《題伯時畫松下淵明》一詩有“終風霾八表,半夜失前山”一句。北宋王安石及清初丁澎分別以《霾風》和《風霾行》為名作詩。此外,《宋史·五行志五》載有宋元祐八年二月“京師大寒,霰、雪、雨木冰。京師風霾?!闭f明從宋代開始,在古人的氣象認知體系中,“風霾”已是與大寒并列的一種天氣現(xiàn)象。至明代,這種認知方式依然存在,《明武宗實錄卷一三六》記載有明正德十一年四月己未“大學士梁儲等言:‘冬無瑞雪,春有風霾,小雨初零,隨即晴霽,祈請雖切,甘霖未降?!泵魅艘鄬L霾與瑞雪、小雨、晴霽、甘霖等自然現(xiàn)象等同看待。可見,在古人的觀念中,“風霾”一詞連用,的確是表示某種特定的天氣現(xiàn)象,這一天氣現(xiàn)象術語的使用在唐以后漸趨普遍。
三、“雨土為霾”認知
然而,在歷史記載中,“霾”大多是指空氣中懸浮著大量的塵、沙等微粒而形成的渾濁現(xiàn)象,其中將“雨土”現(xiàn)象看作為霾,其記載歷史久遠,也最為系統(tǒng),這對霾內(nèi)涵的解釋也更具說服力。筆者從天氣過程角度上,將歷史上的雨土現(xiàn)象概括為兩種:一是無風降塵;二是有風降塵。
從無風降塵角度理解,是指幾乎在無風天氣背景下發(fā)生降塵現(xiàn)象。將雨土作為無風降塵現(xiàn)象,歷史文獻上通常以“雨土”、“雨土霾”、“雨微土”、“雨紅沙”、“雨黃沙”等作記載,部分“土霾”、“土霧”、“塵霾”及“沙霾”等記載也表示無風降塵現(xiàn)象。前面論述中已經(jīng)將“雨土”解釋為“降塵”,《明憲宗實錄》卷三記載明天順八年三月戊午“監(jiān)察御史呂洪等言:揆自去冬以來,陰霧四塞,日月晦冥,雨雪衍期,沙土迭雨,蓋由陰氣太盛,上干陽明”,其中“沙土迭雨”中“迭”也生動反映塵土如雨的降落特征,不僅如此,此文中古人還將“雨雪衍期”、“沙土迭雨”出現(xiàn)的原因歸結為“蓋由陰氣太盛,上干陽明”,即由陰陽失調(diào)引起雨土現(xiàn)象。而《新唐書·五行志二》記載唐天復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此句說明了因雨土緣故引起天空昏霾朦朧,但究竟引起昏霾的根源應該是雨土影響太陽輻射緣故,正如《宋史·五行志五》記載宋淳熙五年“四月丁丑,塵霾晝晦,日無光,雨土”所解釋的。再如康熙《海鹽縣志補遺》災祥記載明萬歷十四年“二月晦,天雨土,即密室中無不揚入,幾案間有積厚至一二寸者”,既反映雨土彌漫、顆粒微小特征,也表示降塵大的現(xiàn)象。
有風降塵,是指在風作用下發(fā)生降塵現(xiàn)象。張德二在《歷史時期“雨土”現(xiàn)象剖析》文中將“雨土”現(xiàn)象包括了一般的降塵和通常風沙降塵天氣,特別是風沙天氣,起風與否、風級大小是與起沙與否、沙塵大小存在明顯相關聯(lián)。 此類雨土現(xiàn)象,歷史文獻通常以“大風揚沙”“大風昏霧” “大風晝晦”“揚沙蔽空”等作描述,部分也有以“黃風”“紅風”“黑風”“黑霾”等作記載。孫炎曰:“(霾)大風揚塵,土從上下也。”〔5〕可見,雨土是指從天而降的塵土。霾在古人看來是“風而雨土” ,孫炎又釋為“大風揚塵”,可見,風是雨土的起因?!睹魑渥趯嶄洝肪?2記載明正德二年“癸酉申刻,大風起,黃塵四塞,隨雨土霾。”乾隆《東昌府志》卷3記載明嘉靖三年“三月,大風霾,雨紅沙,晝晦。大饑,道殣相望?!鄙狭惺鰞衫?,明確表明當?shù)亍按箫L起”“大風霾”促使當?shù)亍皳P塵四塞”或“黃霧四塞”,進而形成當?shù)亍坝晖瘤病?、“雨紅沙”等現(xiàn)象。另外,《明武宗實錄》卷35記載明正德三年二月辛巳“未時西北風有聲,揚塵四塞,至日入。辛卯辰刻,黃霧四塞,至巳昏濁蔽天,隨雨土霾,至日入,夜五鼓轉西北風,愈猛?!薄睹魑渥趯嶄洝肪?2記載明正德六年,北京“二月乙巳夜,西北風有聲,至曉黃塵四塞,雨土霾。”此上述兩例表明西北方向刮風,促使揚塵,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輸送距離,形成本地降塵現(xiàn)象。張德二在其《我國歷史時期以來降塵的天氣氣候?qū)W初步分析》中將歷史記載的降塵和現(xiàn)代降塵的過程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其過程十分相似,‘雨土乃是大氣中黃土沉降現(xiàn)象,它以風力為搬運營力;同時指出歷史時期雨土地點分布與現(xiàn)代浮塵日數(shù)分布及黃土分布三者頗為近似;并認為降塵與氣候背景有關,雨土現(xiàn)象在寒冷時期頻繁出現(xiàn)等結論?!?〕
然而,就在“風而雨土為霾”的經(jīng)典解釋廣為流傳的同時,古代學者已開始對此主流結論產(chǎn)生懷疑,并結合自身的觀察實踐,對霾的本意作出了另辟蹊徑的解釋。東漢王逸首先提出了“霾非沙塵”的觀點。王逸在為《楚辭·遠游》“氛埃辟而清涼”一句作注時指出:“掃除霧霾與塵埃也?!薄?〕很明顯,王逸是將“霧霾”與“塵?!眳^(qū)分對待的,也就是說,王逸并不認為霾就是沙塵,遺憾的是,他并沒有對霾的具體含義作進一步解釋說明。對此,筆者特別對“霧霾”這一現(xiàn)象在下文進行詳細解釋,以形成古代霾的另一種認知架構。
四、“霧、雨與霾”觀念
筆者將霧霾分為塵霧、水汽霧兩種,并獨立對雨霾進行解讀,其中前者中塵霾有時也被成為土霾、黃霾、紅霾、土霧等,與雨土霾的第一種情況相比是有交叉之處的,不過,雨土霾是側重表示降塵現(xiàn)象,塵霾是種空氣彌漫狀態(tài)。
霧霾的第一種情況為因塵埃土造成混濁空氣現(xiàn)象,俗稱塵霧。如霾霧,康熙《通州志》卷11記載明正德元年十月北京通縣“霾霧四塞?!惫饩w《重修五河縣志》卷19記載清咸豐三年二月“霾霧晝晦?!比琰S霧,《晉書·天文志》中晉永寧元年“十月乙未,日……黃霧四塞?!比缤领F,光緒《嶧縣志》卷十五災祥清光緒二十七年“春二月,大風,土霧迷空,午刻雨泥”等等,塵霧類型不同與當?shù)赝临|(zhì)及季節(jié)有密切關聯(lián),但整體來說,都是因為空氣中塵土形成視障,進而形成晝晦現(xiàn)象。通常情況下,塵霧影響比較特殊,就其危害來看,如康熙《蕭縣志》卷5記載清康熙二十二年“春三月,重霧傷麥,著地皆黃,夏五月,重霧連二晝夜,著地皆黑”,該句反映塵霾大,因為有降塵緣故,麥秸稈難以承受,致使麥禾受損。又如乾隆二十三年“數(shù)日霧霾不散,導致通惠河上的漕運停止,京城多處糧倉告急?!贝司浔砻饕蜢F霾天氣影響視線,進而影響漕運。就其積極影響來看,萬歷《廣德州志》卷9記載明嘉靖十五年“春三月,蝗蟲大作,食賣并害禾秧。知州朱麟示民捕蝗一石,給谷二石。后竟連霧霾,遂滅,不害。”霧霾一方面造成視障影響蝗蟲害禾,另一方面由于禾秧上沾有塵埃,蝗蟲食后被滅,這表明塵霧霾有助于防蝗。
霧霾第二種情況為水汽霧,相對前者灰塵成分比重大而言,此種情況水分比重相對大些。有關此種“霧霾”類型的文獻資料更多體現(xiàn)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之中,如唐代王镕“碧落霧霾松嶺月”(《哭趙州和尚二首》);宋代蘇軾“不嫌霧谷霾松柏”(《生日王郎以詩見慶次》);宋代袁樞“萬壑披霾霧”(《武夷精舍十詠·鐵笛亭》);明代蔣山卿“氛霧昏霾久”(《送林以乘赴任江西僉憲》);明代袁凱“陰陰霧霾”(《荒園》)等等,更多描述山谷、清晨等大霧景象。依據(jù)氣象局解釋“霧是指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較低的天氣現(xiàn)象”,因此,古代霧霾(特指水汽霧)應該是一種天氣現(xiàn)象。
霧雨霾的第三種情況較為特殊,可分為雨霾、霧雨霾、風雨霾等三種,這種情況在正史資料中記載的相對較多。首先,雨霾通常指降雨天氣現(xiàn)象,如《明孝宗實錄》卷35記載明弘治三年,南京地區(qū)“二月乙未,是日巳刻,南京雨霾至酉刻方息。”嘉靖《通許縣志》卷上祥異記載明正德九年,河南通許縣“五月二日酉時,風自東北來,雨霾,燈燭無光,至巳時乃霽。”萬歷《雄乘》災異記載明萬歷十四年河北雄縣“春三月,雨霾,晝晦,連日夜不息,數(shù)日始止?!逼浯?,雨霧霾中的雨霧現(xiàn)象,也值得關注,筆者認為這類情況應該是指在降雨的時候,彌漫水汽霧現(xiàn)象,如宋代蘇軾“溪月行遭霧雨霾”(《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若炎字四首》)。最后,情況特殊的是“雨霾風障”,表示狂風暴雨,如宋代詩人吳潛《滿江紅·九日郊行》詞:“盡斂卻、雨霾風障,霧沈云暝。遠岫四呈青欲滴,長空一抹明于鏡?!痹偃缢未γ阍凇顿洜幭嗍咳住分小昂剖幙耧L晝雨霾”。
五、“陰霾”內(nèi)涵的分化
相比沙塵霾、大風霾、雨土霾、雨霧霾等而言,筆者認為陰霾表示的內(nèi)涵更為復雜和寬廣,其成因、過程及影響等相差也大。筆者認為陰霾內(nèi)涵可分化為自然內(nèi)涵和人文內(nèi)涵,自然內(nèi)涵分指為混濁空氣狀態(tài)和昏暗陰沉天氣現(xiàn)象兩種;人文內(nèi)涵是指古代人文墨客將其喻指為某種精神氛圍。混濁空氣狀態(tài)和昏暗陰沉天氣現(xiàn)象兩種情況,前者一般指大風刮起雜物,引起混濁空氣現(xiàn)象;后者有指雨土現(xiàn)象、烏云天氣、淫雨等等。筆者同樣從天氣過程角度,分為有雨陰霾與無雨陰霾兩種。接著,分析文人墨客對陰霾的理解。
就有雨陰霾而論,特指天氣現(xiàn)象,情況相對簡單。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表示即將要下雨而突然而來的陰云密布情況,如光緒《黔江縣志》卷5祥異記載清咸豐九年“春三月辛酉清明,晝晦。是日近午,天忽陰霾,大風雷電雨雹,昏黑如夜,時民間俱掌燈午食,經(jīng)兩時許,天復漸黃,始霽焉。”二是更多表示陰雨天氣,如光緒《續(xù)云夢縣志略》卷末雜識記載清道光二十九年“自正月十三日始至五月晦日至,計六閱月天氣陰霾,霪雨相續(xù),二麥無收,斗米串錢?!贝祟愱幱晏鞖忸A示著雨季或季節(jié)轉變,天氣轉變。
相對有雨陰霾情況簡單而言,無雨陰霾現(xiàn)象更為復雜,具體來說有兩種情況。第一種為塵??諝饣蛏硥m天氣狀況,如《明憲宗實錄》記載明成化二十一年“正月丁末,京師陰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又如《明武宗實錄》卷171記載明正德十四年二月己丑“山西平陽府陰霾障天,晝晦如夜,自未至酉,風作乃散?!钡诙忻鞔_表明刮風揚塵,致使晝晦,是陰霾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種表示陰云天氣,如《明武宗實錄》卷184記載明正德十五年“三月辛丑,南京亦言近日以來天氣陡寒,惡風怒號,陰霾蒙翳,日慘無光,四望群山皆不能辯,江船多漂溺者,遠近人心莫不驚恐,皆謂時當三月,和氣未臻而陰沴為災?!笨滴酢对h縣志》卷12災荒記載清順治十二年“夏秋多陰霾,不晴,大雨時沛,平地水深數(shù)尺,東南兩河移故道?!鼻濉θ蔬d《聞見錄》記載清光緒十四年“粵東地屬炎方,向多雨水……以雨勢雖止,仍復陰霾?!睘榱伺c北方沙塵陰霾現(xiàn)象區(qū)別開,筆者特別挑選與南京、廣東有關“陰霾”記載,以便說明即使是南方的陰天,古人也將其稱為“陰霾”天氣。
第三種情況,便是歷代文人對陰霾進行描述,喻指人的內(nèi)心抑郁或沉悶。如宋代詩人程公許“私欲陰霾蔽”(《挾文薛君自賦五首克己讀書安貧擇交訓子為題》);趙蕃“度月陰霾增病苦”(《晚晴四首》);郭印“共作陰霾憂”(《中秋馬溪山中望月》);元代作者尚仲賢在《單鞭奪槊》中“憑著你文武雙全將相才,則要你掃蕩云霾,肅靖塵埃?!贝送?,陰霾、昏霾、霾曀、氛霾等詞還可以表達世道昏暗、頭腦不清、心情憂郁, 這也是在霾的本意上衍生出來的意義。 以昏霾為例,比喻亂世或邪惡勢力,如《文選·顏延之<和謝監(jiān)靈運>》“徒遭良時詖,王道奄昏霾”, 李善對其注為“昏霾,喻世亂也?!?/p>
總之,筆者認為孤立依據(jù)《爾雅》對“霾”作“雨土”的解釋,來對先秦文本《詩經(jīng)·邶風·終風》中“終風且霾”的“霾”進行解讀是不可取的,因為在先秦后來的社會歷史中,古人不斷拓展和深化先秦時期“霾”的內(nèi)涵,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區(qū)別不同天氣現(xiàn)象來解釋“霾”,更要符合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氣候轉變〔8〕,依據(jù)當時文獻記錄比較分析,才能真實解釋古代“霾”的真正內(nèi)涵。
〔參 考 文 獻〕
〔1〕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卷11)〔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3449.
〔2〕 張德二.歷史時期“雨土”現(xiàn)象剖析〔J〕.科學通報,1982,(05).
〔3〕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行業(yè)標準〔M〕.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QX/T113—2010〕,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1.
〔4〕 張保安.中國灰霾歷史淵源和現(xiàn)狀分析〔S〕.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07,(01).
〔5〕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卷6)〔M〕.釋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93.
〔6〕 張德二.我國歷史時期以來降塵的天氣氣候?qū)W初步分析〔J〕.中國科學,1984,(03).
〔7〕 黃靈庚疏證.楚辭章句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1816.
〔8〕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M〕.考古學報,1972:15-38.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