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式是藝術家對美的形式的自覺追求,是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思維形式的獨特反映,要創(chuàng)造出合乎作品內涵的又具審美價值的圖式,需要認真體會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平面表現的裝飾美感的經典圖式,以及西畫中文藝復興時期和近現代各種流派的人物畫空間圖式、人物畫造型的特點,并對當代審美的時代變化有敏銳的感受,才能厚積薄發(fā),創(chuàng)作出形式獨特且引人入勝的作品。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圖式;當代性
圖式是畫面中物象的造型、構圖、點線面布局、置陳布勢、節(jié)奏韻律等風格樣式、各形式構成要素的總稱,是畫面整體呈現出來的面貌和形式美感的綜合表現。貢布里希在他的《藝術與錯覺》一書中給圖式這樣的定義:“圖式并不是一種‘抽象過程的產物,也不是一種‘簡化;圖式代表那首次近似的、松散的類目,這個類目逐漸地加緊以適合那應該復現出來的形狀。”圖式的形式意味不僅寄托了畫家的感情和審美,也展現了畫家的個性特點和藝術修養(yǎng),因此具有獨特的形式特征和審美價值。
中國畫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一種符號語言,國畫人物又反映了我們當今時代的普遍的生活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它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情態(tài),是對自身和社會生存體驗的回望和再傾訴,是藝術家思維的一種外在形式,是個體感受表達的載體,既有情懷感受,可以暢神言志,也有視覺享受的耐人尋味的形式魅力。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工筆人物畫在新形勢下得到了長足發(fā)展,至今更是異彩紛呈、手法多樣,反映了工筆畫在轉變觀念吸收借鑒其他有益形式上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實際上人物畫的現代進程是一個用西畫來改觀的過程,人物塑造常常采用西畫的聚散呼應和團塊式構圖,還有常見的一大群人物的滿構圖,單個人物常常用構成的形式和場景安排畫面,顯現出有別于傳統(tǒng)的敘事功能的場景。
當今人物畫的發(fā)展不僅表現技法和內容有了巨大變化,更主要是觀念的變化,很多人物畫都淡化主題,不再關心情節(jié),只是為了營造一種氛圍或者畫面的視覺愉悅性,為此采用了區(qū)別于傳統(tǒng)表現方式的拼接、跨時空的組成方式,人物之間、人物和環(huán)境的關系可以疊加、并置,夸張與取舍都視形式感而定,使得形式重于內容,對作品中人物的形態(tài)、環(huán)境的處理都空前的推敲布置。
歷來工筆人物畫造型嚴謹工細,都要反復推敲,既考慮造型的整體性和準確性,又考慮形式的美感和視覺的真實性,強調不拘泥于形似,更要有主觀意識的表達,線條的取舍組織都為此服務,而且大多數人物畫都傾向于寫實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要求尤為精妙,也有夸張變形的手法,但是對人物圖式的探求仍然要使形象造型具有韻味,富于神韻,使外在美和內涵精神合而為一。在當代這個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各種觀念迭出碰撞,對人物畫樣式的當代性構建顯得更為復雜艱難,因為擯棄了光影變化和西畫色彩的表現方法,人物畫的圖式相對簡潔單純,對形象本身的姿態(tài)和造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審美內涵也承載著更豐富的內容,寓豐富于單純中,既簡練概括又生動耐看。
人物圖式常常是帶著一種文化審視的精神載體,在顧愷之“以形寫神”論的觀點影響下,讓人物畫發(fā)揮其固有的高貴氣息和人文精神,人物吸引人,畫面富于美感,簡潔有力,內涵意蘊豐富,讓圖式承載情感表達意境,使形式與內容互相補益,是工筆人物畫家一直追求的。雖然傳統(tǒng)給我們提供了深厚的沃土,但是時至今日,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當代人和他們的面貌,可供借鑒的范本卻相當少,畫家若一味模仿前人追隨他人,沒有自己的生活積累和觀察感受,就不可能提煉出感人的人物形象和有感染力的圖式。
大體說來,人物畫的圖式有兩方面的源泉可以滋養(yǎng),一是受古代繪畫的人物造型的平面裝飾意味的影響;二是受西方繪畫人物造型的優(yōu)美、力量和整體性的圖式的影響。從席勒的圖像的張力和強烈的個性特點,我們可以感受到個性化的圖式所具有的震撼力量,而國畫人物的圖式一直以來都是具有詩情畫意的東方意蘊的美感特點和形式趣味,它具有優(yōu)秀的文化積淀和中國化的審美品格,比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的人物形象優(yōu)美,畫面聚散安排富有節(jié)奏感又和故事情節(jié)吻合,這奠定了人物畫長期的一個審美范式,在唐代人物畫史上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在人物表現上,不僅描繪對象的形態(tài)和身份特點,還注重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造型上雄壯典雅,形神兼?zhèn)?,所以歷經時間歲月的洗滌光彩不減,實際上像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既是傳統(tǒng)的高標也非常具有當代性,畫中每個人物的姿態(tài)都是優(yōu)美自然的典范,既具古典氣息又賦有形式美感,這其實就是我們人物畫的文化基因,它樹立了人物畫平面性和具有裝飾性風格的審美標準,人物畫發(fā)展到宋元以后略有式微,人物趨向平和內斂,觀照內心,其中明代的陳洪綬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是夸張和尚意的典范。
如今我們生存的世界和之前全然不同,帶來的是人物和場景的關系也不同,當今的人物繪畫內容在表現生存環(huán)境和個人內心體驗上有了重大突破,這些是古人不曾提供給我們的經驗,實際上因為在題材內容和服飾上的變化,以及觀念和想法上新的轉變,現代人物畫在視覺面貌上已經和古代和西方油畫中的人物圖式有明顯不同,在視覺經驗上承載的也更多??v觀當代人物畫幾乎都是在學院派中長期受素描的比例造型結構等要素的訓練而形成的,西畫有一套完整的人物畫教學體系,可以準確捕捉人物的形象,但是僅僅準確是不夠的,我們看到波提切利、提香、委拉斯貴支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他們的人物圖式具有一種端莊典雅的永恒美,無論是服飾頭發(fā)或者裝飾物“道具”,等等,都是暗合了大氣美觀肅穆的畫面氣質需要,人物雖然寫實確是主觀處理了的,帶著有意識的夸張取舍,也有平面裝飾的因素在里面,人物的動態(tài)、姿勢乃至手勢都是通過精心設計安排的,尋求最美最合乎主題的姿態(tài),這些都和我們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有共通之處,正如宗白華所說:“這節(jié)奏、這旋律、這和諧,等等,它們是離不開生命的表現,它們不是死的機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豐富內容,有表現、有深刻意義的具體形象。”。
為了畫面美感,藝術家要安排各種形式要素,從一個初始圖式,也就是畫面的主體——人物,隨之而來的問題要一一解決,畫面的各種對立統(tǒng)一關系,賓主、虛實、開合呼應等都要為形式和意境的美感而安排取舍。目前的人物畫通常有團塊式、折線式、聚散呼應式,三角形、圓形等比較常見。團塊式有分量感和整體氣勢。折線式便于穿插組合,氣息通暢。三角形,尤其是不對稱的斜三角則會使畫面免于呆板,達到既穩(wěn)定又生動之感,在人物肖像上尤為常用,在人物與背景的關系上,很多畫面采用類似留白的空處理方法,在空無中將畫面的主體突出出來,起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畫外之旨的效果,增添了言簡意賅的形式美和氣氛的營造,也是“意”在畫面中的體現,合符人物畫的終極追求——含蓄深遠。
在結合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和西方的圖像以及表達某種情緒來創(chuàng)作方面,張見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范例,在他畫面中女半身像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勾線設色和平面化裝飾構成,而畫面形象和人物造型樣式確是西化了的,橫的山脈、豎著的電線桿,這些現代構成的因素使畫面對比豐富,既具現代性,又不失傳統(tǒng),從而使畫面各因素和諧而妥帖地統(tǒng)一起來。用細膩婉約的傳統(tǒng)手段寧靜柔和地表達了對當代上海的一種朦朧的情緒體驗,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唐勇力的工筆畫將古代重彩畫的方法、壁畫的形式和西方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的手法結合起來,在人物的面部和手部運用超寫實的方法層層渲染,衣紋則運用脫落法形成斑駁的效果,構圖上超越時空的連接,形成了具有獨特視覺沖擊力的空間氛圍,組成了藏民獨特的精神信仰世界,在結合傳統(tǒng)完成當代圖式的轉換上成功摸索出新的表達方式。
在追求畫面有意味形式的同時,也要清醒地意識到,刻意尋找獨特的形式而忽視思想內容的表達傳遞會消減作品的深度,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要創(chuàng)作出非常經典的形象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追隨流行是容易的,而有內涵、中國化是不容易的,解決的方法還是向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學習,并需要生活蒙養(yǎng),讓形式和內容和諧統(tǒng)一,最終體現作品的深層意義才是藝術家始終要追求的。
注釋:
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參考文獻:
[1]鐘孺乾繪畫跡象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郭怡.當代中國美術家檔案·中國畫篇·唐勇力北京:華藝出版社,2005
[3]魯虹.美術文獻·中國當代工筆畫專輯.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
[4]潘公凱.“四大主義”與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郎承文.中國畫構圖大全.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陳政,河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