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
夜幕降臨,關掉辦公室的燈,結束疲憊而又充實的一天,走下樓梯,漫步在附小的校園內,教學樓里那不滅的燈火以及背后一個個奮爭的靈魂,不斷地給予我溫暖、感動和力量……
我是一名來自課堂的小學教師,現(xiàn)在雖然多了幾個頭銜,但我還是喜歡“永遠站在課堂上的教師”這樣的介紹。因為,課堂是一個學校宏觀敘述背景下最微觀,也是最重要的學習事件和教育生活。即便在校長工作的百忙之中,我依然堅持給學生上課,聽課筆記本上每學期也會密密麻麻地記下上百節(jié)的聽課記錄。我想先與大家分享幾個附小課堂上的故事。
鏡頭一:
一天,我從博雅樓下來,路過一年級的一個班,一位數學老師正在上課。我剛剛轉身走開,忽然聽到“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我在想,這不是語文課本里的內容嗎?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走進了這間教室。原來,這位數學老師在教“生活中的數”,她先從語文書里找數字,接著從美術書中找,最后又從生活中找……
深夜,坐在辦公室,我又回想起前幾天一位數學老師給我講的一個故事。
鏡頭二:
有一天,一個學生突然跑到他跟前對他說:“老師,我是不是永遠也學不好數學了?”這位老師聽到后很吃驚。的確,一個學生如果這樣問老師,可見她是多么害怕數學啊。于是這位老師與她聊了起來……他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確實害怕學數學,不過卻特別喜歡畫畫。他就對學生說:“你可不可以試著將數學放進你的繪畫世界里呢?”于是,從那天起,“小毀”的故事就發(fā)生了……最后,這個孩子出版了自己的《數學漫畫王國》(“小毀”是故事里的主人公)!
這又讓我回想起2014年4月在清華附小舉辦的海淀區(qū)“世紀杯”數學教學比賽。
鏡頭三:
6天的比賽里上了30節(jié)課,474名學生的表現(xiàn)讓所有人驚訝。課堂上經常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后,開始自己組織自己的學習,學生間對話、提問、答疑,把教師晾在了一邊。教師原有的教學設計,被學生因閱讀和積累所獲得的豐富知識所打亂,無法按照既定的程序運行。活動結束后,全國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主編張丹老師,在聽了30節(jié)課后,緊握著我的手,說:“附小的學生,個性但認同,活潑但理智,聰明但不偏頗。你們到底是怎么培養(yǎng)的?”海淀區(qū)教委張彥祥副主任也激動地對我說:“比賽老師的課堂一一被附小的學生解構了。學生的素養(yǎng)到底依靠怎樣的力量提高?你們一定要作為課題研究一下,然后作為小學課堂改革的經驗交流、分享?!?/p>
這樣的故事,在清華附小的課堂上每天都在發(fā)生。也許時間長了,我們早已習慣了,我們已習慣于學生在課堂上質疑,習慣于學生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這是附小課堂的常態(tài),更是一種自然的生態(tài)。
“學科教學該怎樣指向學科素養(yǎng)?”“學科教師難道僅僅關心學生本學科的素養(yǎng)嗎?”“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到底依靠怎樣的力量呢?”這樣的故事背后,反映的是清華附小的課堂變革。附小努力規(guī)劃一個“藍圖”,進行幾項“改造”。
規(guī)劃一個“藍圖”——清華附小的課,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課,而是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課堂教學。清華附小自2011年起,就在探索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與學的課堂變革?,F(xiàn)根據清華附小的特點與學生發(fā)展需求,擬定學生五個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身心健康、成志于學、天下情懷、審美雅趣、學會改變。身心健康,關注學生身體、生理與心理的塑造;成志于學,基于清華附小前身“成志學?!保荚趥鞒袑W生終身學習的興趣、樂趣與志趣的理念;天下情懷,指既有家國情懷的靈魂,又有世界眼光的胸懷;審美雅趣,指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以及創(chuàng)造美;學會改變,指學會適應,也要學會創(chuàng)造。
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源”動力,是學校課程與教學的根基,更是學校整體育人的源頭活水,它為學校整體辦學提供了宏偉藍圖?;诤诵乃仞B(yǎng),課堂教學就不會僅僅流于“窄化學科知識的學習”的形式,而是有一個指向學生關鍵能力、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的更高目標。立足于這樣的課堂方向,才有可能為學生提供生長的空間,也才有可能為學生提供多種成長的可能性。
進行幾項“改造”—— “美好的愿景”,需要實踐達成。如果要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落實落地,就需要學校不斷地進行自我改造。
其一,重塑教與學的關系。只有教與學共融共生,才有可能發(fā)生真正的學習。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在情感態(tài)度上,需要對學生起到從價值澄清到價值引領的作用;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需要教師提供自主質疑、個性創(chuàng)造的時間和空間。所謂重構教與學的關系,就是讓教師和學生各自找到各自的位置,各司其職,各就其位,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其二,優(yōu)化學習過程。學生的學是改造課堂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所以,讓兒童站在課堂的正中央,是學校要做的第一步。為此,學校創(chuàng)建了“預學—共學—延學”的基本教學流程,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前,教師參照《質量目標指南》,設計預學單,學生帶著預學收獲和問題走進課堂;課上,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收獲和質疑問難情況,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深入思考、思辨,交流、分享;課后,學生拓展學習,帶著更高的渴求,在教師的指點下追求新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動口、動手、動腦,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其三,整合學科課程。學科教學是重要的教育教學載體,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每一門學科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和內在結構,但從育人角度看,學科教學應該怎樣達成核心素養(yǎng)的育人目標?分科教學,存在學科知識教學過細、過碎,難以形成綜合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造力。那么要想形成素養(yǎng),就得在學科之間的邊界點尋找教育的生長點。我們首先做的是學科內整合,以主題的方式,統(tǒng)領學科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以及綜合實踐,先在學科內部動刀,做手術;其次又在學科間的邊界點尋找融合點和整合點,形成綜合性、立體化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深度學習;同時,基于學生發(fā)展的特點與需求,打破學科,鏈接生活,形成網狀性、延續(xù)性的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造能力。
什么樣的課堂,決定學生什么樣的發(fā)展??赡芤陨蠋c思考,在嘗試著回答幾個故事背后的問題。本期??嬩浀?,正是清華附小骨干教師探索的歷程、前行的足跡。他們的課堂實踐,都在傳遞著清華附小共同的課堂文化密碼——“兒童站在課堂正中央”,都在努力地以鮮活的課堂再現(xiàn)的方式告訴你清華附小的課堂在發(fā)生著什么,是怎樣發(fā)生的,給學生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劉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