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與文學都是一種傳情的藝術。音樂通過旋律來抒寫對生活的感悟,文學則是通過文字來抒發(fā)對生活的理解。音樂用節(jié)奏表現(xiàn)情感抒寫的急緩,文學則用詳略來表達情感抒發(fā)的快慢。音樂和文學的表意功能是一致的。
關鍵詞:音樂 文學 音樂創(chuàng)作 文學寫作
在漢代的《毛詩序》中有這樣的論述:“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說明人在非常激動,內心情感用語言以致唱歌都難以充分表達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通過手舞足蹈來抒發(fā)??梢娨魳匪囆g自誕生起,便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由于音樂和文學都是“時間藝術”,因為它們被欣賞時,不可能直接有一個宏觀的整體概念,而是通過時間的推移,慢慢地體會其內在的深度,慢慢地聽到整體的布局。所以音樂中的一些術語,如“音色”、“音樂形象”、音響的“厚度”、“透明度”、以及和聲的“立體感”等,都更多的與文學概念相聯(lián)系,于是才有了眾所周知的諸如“音樂語匯”、“音樂主題”、“樂節(jié)”、“樂句”、“樂章”、“樂段”、“音樂素材”等概念的產(chǎn)生和命名。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無論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中國音樂史上,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它既是我國古代民間和文人創(chuàng)作詩歌類文學作品,也是音樂作品既歌曲或樂舞的分析。
在歌曲中,以詩歌、詩詞、古詩詞作為歌詞的歌曲,在聲樂作品中也占相當大的比重。如,以唐朝詩人王維詞的歌曲《陽關三疊》、宋朝詩人蘇軾詞的歌曲《大江東去》、宋朝岳飛詞的歌曲《滿江紅》,還有以毛澤東詩詞為歌詞的歌曲《沁園春·雪》等等。正因為有了這些歌詞的襯托,歌曲才顯得更加有韻味。
在一些“標題音樂”中,樂曲的標題也運用了文學的手法去命名,雖只有寥寥數(shù)字,但卻非常集中與精練,通過這些標題,也能給聽者產(chǎn)生一些聯(lián)想和回味。如古曲《春江花月夜》每段的音樂標題為:1.江樓鐘鼓;2.月上東山;3.風廻曲水;4.花影層疊;5.水深云際;6.漁歌唱晚;7.洄瀾拍岸;8.橈鳴遠瀨;9.欸乃歸舟;10.尾聲。再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有以下八段組成:1.黃河船夫曲;2.黃河頌;3.黃河之水天上來;4.黃水謠;5.河邊對口曲;6.黃河怨;7.保衛(wèi)黃河;8、怒吼吧黃河,等等。
優(yōu)秀的樂曲何以能給人以各種美感享受,從而令人陶醉、神往、感奮、憤慨、歡悅呢?當然,音樂的音響本身及其烘托的氣氛,渲染的意境,塑造的形象,起了根本的主要作用。同時,也應看到那些恰如其分的,具有詩情畫意的標題,對于啟迪作品的樂思,引發(fā)欣賞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進而激起人們情感的共鳴等等,無疑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民間嗩吶曲《百鳥朝鳳》和劉天華的二胡曲《空山鳥語》,這一類的樂曲標題清晰,內容簡單明了,樂曲運用不同樂器的豐富演奏技巧,較多的通過對自然音響的巧妙模擬,對生活畫面的生動描繪,抒發(fā)作者熱愛生活之情,從而給人以情緒渲染和審美愉悅。我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的《二泉映月》,通過對月夜景色的描寫,深刻抒發(fā)了阿炳內心無限深邃的感情,傾訴了他在舊社會飽嘗人間辛酸、受盡壓迫的生活和一種無法掙脫的精神上的哀痛,同時也表達出他對舊社會黑暗統(tǒng)治的倔強不屈、勇于反抗的心聲,并流露出他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流亡法國的鋼琴詩人肖邦,在得知波蘭華沙起義失敗后,懷著無比悲痛、激動的心情,寫下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從譜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那狂奔直下的音階,那憤怒不安的旋律,描繪了波蘭革命風起云涌的事實和肖邦內心極度痛苦的情感。又如我們所熟悉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那一聲聲命運之神叩響心靈之門的節(jié)奏和旋律,曾幾度令我們震撼。而《田園交響曲》那明朗的音調和配器,有曾幾度使我們用生命的美麗去憧憬未來。所以,可以講音樂家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內心深處的吶喊。貝多芬本人也曾說,在他的《田園交響曲》中,“感情的表現(xiàn)甚于描繪”。
再如,根據(jù)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三弦獨奏《春曉》,其四個標題分別是:“鐘磬”、“詠吟”、“風雨”、“神往”,這四個標題構成了樂曲的四個樂段。其標題有著詩的內涵,處處蘊含著是詩情的萌動,處處滲透著原詩清新淡雅的情趣,又運用種種音樂手段,對原詩作了“樂”的延伸。樂曲所表露的情,超出了原詩之外。特別是綜合了寫意,造型兩種手法,對自然界明媚的春光作了繪聲繪色的渲染,展示了作者心中躍動著的春的信息,春的呼喚,從而表達出熱愛生活,勇于進取的積極的主題思想。
很多作曲家的音樂靈感都來自于文學,或者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就與文學有關。波蘭音樂家肖邦被稱為“鋼琴詩人”,之所以有這個稱號,是因為他的音樂如詩一般優(yōu)雅、清晰。他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愛情被世人所熟知。在與喬治桑相處的9年中,肖邦通過她的文學作品獲得了更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作曲生涯達到了生命的最高點,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具有文學氣息的作品,如《敘事曲》、《夜曲》等等。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一共有十二個小組曲組成,每一個組曲都是受不同文學家的詩創(chuàng)作而來。例如:《一月—在壁爐邊》就選用了普希金的詩句:在那寧靜安逸的角落,已經(jīng)籠罩著朦朧的夜色,壁爐里的微火即將熄滅,蠟燭里的微光還在搖曳閃爍……最著名的《六月—船歌》則選用了阿普列謝耶夫的詩句:走到岸邊—那里的波浪啊,將涌來親吻你的雙腳,神秘而憂郁的星辰,將在我們頭上閃耀。正是因為有這些文學作品的積淀,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才會有了更多的詩意,有了更多的底蘊,每一首樂曲都好像在述說故事,娓娓道來,懾人心房。
所以,音樂與文學從古至今都是緊密相連,不可分開的。音樂通過旋律來抒寫對生活的感悟,文學則是通過文字來抒發(fā)對生活的理解。音樂用節(jié)奏表現(xiàn)情感抒寫的急緩,文學則用詳略來表達情感抒發(fā)的快慢。音樂和文學的表意功能是一致的。音樂和文學是藝術的兩種表現(xiàn)形式,他們可以表現(xiàn)共同的主題和情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說音樂是流動的文學,文學是凝固的音樂。
作者簡介:
[1]丁運東: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舞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