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杰,汪明修
(山東理工大學 體育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失地農民與農民工體育社會支持需求研究
——以山東省淄博市為例
宋 杰,汪明修
(山東理工大學 體育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采用文獻資料調研、問卷調查、訪問調查、實地考察及統(tǒng)計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山東省淄博市城郊失地農民和來淄博的農民工為研究對象,分析兩類群體的體育社會支持需求狀況可知,兩類人群的工具性支持需求程度最高,情感性支持需求其次。收入水平對兩類人群的體育社會支持需求影響不顯著;體育社會支持的需求意向與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失地農民在日常生活中比農民工更關注體育,同時呈現(xiàn)更多體育支持需要的傾向,對體育社會支持的需求明顯高于農民工群體。建議社會為兩類群體創(chuàng)設可融入的體育文化環(huán)境;社會媒體廣泛參與,拓展社會支持范圍;加強公共體育文化投資與教育,形成社會支持、家庭情感投入、個體升華的體育文化體系。
失地農民;農民工;體育社會支持
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帶來的一系列社會變化不斷引發(fā)人們的關注和思考。失地農民數(shù)量隨城鎮(zhèn)化擴張和工業(yè)化呈現(xiàn)大幅度增長的趨勢,據(jù)預測,到2020年我國失地農民總數(shù)將達1億以上。[1]近幾年進城農民工數(shù)量不斷增加,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萬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增加473萬人。兩大群體在國家建設發(fā)展中的巨大作用越來越明顯。[2]在關注該群體經濟狀況的同時,他們的健康促進、休閑方式以及社會給該群體應有的幫助與支持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與經濟發(fā)展跟進,在供給與需求之間建立保障機制,有效提供他們所需的體育文化活動,以此滿足該人群的體育社會需求值得研究。
社會支持是個體經歷被愛、有價值認同感和被他人需要的一種信息,是一種在社會環(huán)境中促進人類發(fā)展的力量或因素。社會支持是一種與弱勢群體的存在相伴隨的社會行為,通常分為正式支持與非正式支持兩類。Caplan認為社會支持是持續(xù)的社會集合,該集合為個體提供更透徹認識自我的機會,并使個體對他人的期望得以維持,構成這個集合的具有支持性的他人會在個體需要的時候,向他提供信息或認知指導,以及實際的幫助和情感支持;[3]19Malecki等認為,社會支持是來自于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性行為,這種行為可以提高個體的社會適應性,使個體免受不利環(huán)境的傷害。[4]社會支持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對弱勢群體的關注與支持已越來越成為政府與社會的重要職責與任務。本文從這一視角出發(fā),對農民工和失地農民的體育社會支持需求意向進行調查,從中比較分析兩大群體對體育社會支持的看法,試圖了解兩大群體對體育生活的態(tài)度和期望,以期為有關部門的下一步工作提供決策參考。
1.研究對象
以來淄博市打工的農民工和居住在淄博因城鎮(zhèn)化而失去土地的農民作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調研、問卷調查、訪問調查、實地考察及統(tǒng)計分析等研究方法對課題展開研究。本次調查時間為2013年6月~2013年8月和2013年12月~2014年3月兩個時段。在山東理工大學體育學院選擇部分學生進行相應培訓,采用到勞務市場隨機抽樣和入戶問卷訪答的方式完成。部分調查通過在校就讀的農民工子女將問卷帶回家中填寫。農民工樣本包括來自山東(不含淄博市)、河南、安徽等地的農民。問卷涉及的內容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家庭基本情況,業(yè)余時間的安排及對體育的態(tài)度,日常體育需求滿足程度,尋求體育社會支持的愿望及項目需求等。考慮到淄博市的經濟、文化生活等狀況與外來打工者的成長背景所產生的價值觀等差異,為避免“先天性”的誤差,我們對所得問卷根據(jù)相似性原則進行一定的篩選,最后獲得農民工有效問卷248份、失地農民有效問卷312份。對調研的有效數(shù)據(jù)資料運用SPSS1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在正式調查前,對調查問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其信度和效度符合社會調查的要求,樣本特征見表1。
1.淄博市失地農民與外來農民工人口的年齡與性別構成
本次共調查560人,其中男性334人、女性226人,性別比例接近1.5:1,人口性別數(shù)量的差距主要來自于農民工群體。其中,25歲以下人員占調查總人數(shù)19.64%,25~49歲占35.9%,40~59歲者所占的比例最大為40.18%,60歲以上者占4.29%,比例相對較低,原因是該年齡段的農民外出打工者較少;該年齡段的失地農民雖然有就業(yè)的愿望,但較少的就業(yè)崗位導致該年齡段人口就業(yè)主要集中在看守、陪護、老人協(xié)會等工作上。在調查過程中我們考慮到人群特征及比例,為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抽樣中做了針對性處理。
表1 調查樣本一覽表
2.樣本的特征分析
失地農民和農民工兩類人群的社會認同心理隨著身份的變化也會產生一定的差異,在對兩類人群的體育社會支持需求進行比較之前,有必要做一個簡要的分析,以明晰他們對體育社會支持需求的外在影響動因及內在根源,內容見表2。
戶籍身份方面。農民工的戶籍大多仍是農業(yè)人口,而失地農民在我們的調查中絕大多數(shù)已經或正在農轉非。在社會體制標簽中他們處于不同的社會位置。[5]
遷移動機方面。農民工的出現(xiàn)是在人口資源壓力或生活向往等動力驅動下做出的理性選擇,是基于一種改變生存方式的個人追求,因而農民工的選擇屬于個體行為,帶有主動性。而失地農民是由于國家行政權力干預農民集體所有的財產權、征用集體所有土地等因素導致的,是一種群體性的被動接受。
表2 農民工與城郊失地農民的特征分析一覽表
文化生活方面。雖然農民工家庭也基本不以土地為生,但仍然擁有土地,這就形成了一種緩沖機制和心理張力,他們來到并不屬于他們的城市生活,提高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是他們的主要目標。雖然有學者認為代際間存在差異,新生代流動農民更傾向于不是簡單地認同自己的農民身份,他們的社區(qū)和鄉(xiāng)土依賴性降低,更傾向留在城市。[6]但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要回到家鄉(xiāng),在或短或長的城市生活中一方面接受當?shù)氐奈幕?,另一方面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質。而失地農民的土地是被剝奪了的,這他們不僅人身上要離土,還要從心理上離土。這就意味著他們將努力適應城市節(jié)奏、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融入城市,成為城市的主人。
1.工具性支持是兩類人群主要的需求,情感性支持占有重要位置
表3 兩類人群對不同類型支持需求排序一覽表
從表3兩類人群對不同類型體育支持需求程度可見,排在第一位的是工具性支持,也可以理解為兩類人群對體育場地設施等可見的物質需求是比較迫切的,也說明我國在全民健身工程建設中雖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依然存在難以滿足人們需求的狀況,作為載體的體育設施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情感性支持的選擇率相對較高,且兩類人群對此的需求程度相一致,都排在工具性支持之后,列第二位。通過進一步的訪談得知,體育活動的持續(xù)與活動氛圍關系密切,有一個穩(wěn)定的活動伙伴或組織可以增強參與體育活動的信心和動力,否則就容易中斷該行為。有學者強調,社會網結構與行動是互為因果的:個體行動會自組織出社會網結構,社會網又會產生集體行動與場力;同時,場力又會影響社會網結構,場力與結構又對個體行動具有約束力量。[7]在地域上的集聚有利于信息的傳播及技術上的擴散,具有網絡節(jié)點間的協(xié)調、貫通的功能使主體之間的互動構成人文空間環(huán)境創(chuàng)新的內在動力,使之產生人員、技術、氣氛、意境等流動的資源。根據(jù)社會網理論解釋認為,在體育小團體組成的社會網內部有一種內在的相互約束機制,也可以說,這樣的約束或動力是情感的援助,是與人交往,受人接納,有所歸依的情感需要狀態(tài),也是對個體的體育參與、體育行為歸屬感的支持。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兩類人群中中老年人對此選擇較多。
2.支持需求在年齡段上呈現(xiàn)規(guī)律性變化
表4不同年齡段的兩類人群對不同類型支持的需求一覽表
由表4可見,失地農民在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需求上,隨著年齡的增大呈現(xiàn)需求增強的趨勢,而技術性和信息性支持需求正好相反,男女都呈一致性。農民工群體只有在信息性支持需求的選擇上隨著年齡段的變化呈規(guī)律性的減弱,在工具性支持選擇上,25~39和40~59兩個年齡段的需求相差不大,25歲以下和60歲以上人群差距顯著;在情感性支持需求方面,出現(xiàn)兩頭較高、中間稍弱的狀況??赡苁悄贻p的農民工大多是由同鄉(xiāng)或家人從家里帶出來的,出來打工時間不長,他們在工作之外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同鄉(xiāng)或家人影響較大,從心理上比較依賴這些人;60歲以上的人群更需要同鄉(xiāng)、周圍人的認同容納與關愛,并希望能與他們一同參加。
25歲以下年齡段的人群對體育活動保持有好奇、求知的欲望,表現(xiàn)為對體育技術與體育信息獲取的要求旺盛,希望擁有一定的體育技術技能。隨著年齡增長,家庭角色的變化,家庭的生活負擔與責任促使他們更重視經濟收入,盡管在體育技術、體育信息上仍有著需求,但選擇率明顯降低。
表5 兩類人群不同類型體育支持需求內容的選擇率一覽表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本著將調查人群的需求具體化,同時又避免需求內容過度細化的原則,將制度性的、經濟性的需求歸并到具體的四類需求之中。例如:規(guī)定性的文件代表了制度性的支持,是調查人群所普遍選擇的,由于這是在同一城市共同遵循和享有的,不能較好地區(qū)分兩類人群的體育支持需求愿望,因而我們通過他們的具體回答而將其劃分在所屬的類型之中;經濟性的支持需求同樣是將他們歸到提供場地設施以及管理服務等具體的內容中。
由表5可見,超過60%的失地農民選擇了體育場地設施和組織體育活動;農民工的選擇除了工具性支持需求外,對情感性支持的選擇率較高。反映出兩類人群對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的需求旺盛,并呈現(xiàn)較高的一致性,說明社會在體育設施配置和組織體育活動方面遠未滿足人們的需求,這兩部分缺口最大。
相比較而言,失地農民更注重體育設施的配置需求,選擇比例超過76%,明顯高于其他;農民工更傾向于體育場地和體育氛圍的營造,對這兩項需求的選擇都超過60%。在組織健身活動和體育氛圍需求的選擇上,失地農民和農民工反差近20個百分點。訪談中反映出的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失地農民更渴望參加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從中拉近他們作為“新市民”與“老市民”間的距離,切磋體育技藝,增進交流,同時展現(xiàn)自己的體育技術技能,中青年中有此愿望的比例最高;農民工在組織健身活動需求愿望上沒有失地農民強烈,他們只想能有一個熱鬧的活動場所,從中愉快地參與活動,既強健身體又放松心情,調節(jié)生活情趣。第二,在城市這片土地上,由于失地農民是村莊式整體遷移,以往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仍然相距不遠,在鄉(xiāng)土、親鄰情結上并沒有太多的變化,社會關系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以往的體育活動伙伴或活動場所雖有所變化,但仍能建立起一定的體育活動氛圍(如本小區(qū)體育活動場所、周圍廣場等體育活動);而農民工是背井離鄉(xiāng),遠離家園,進入相對陌生的社會環(huán)境中,日常工作繁忙勞累,且社會關系除了血緣、同鄉(xiāng)、工友外,很難建立起體育興趣相同的活動伙伴關系,同時受個人價值觀的影響,體育意識強并樂于進行體育活動的人相對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渴望建立一個良好的活動氛圍,至于活動組織如何、規(guī)模大小、形式是否變化多樣還是其次。
值得關注的是,對于指導者和體質監(jiān)測的需求,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的選擇比例相差不大。進一步調查可知,兩類人群并不是對這兩項支持不需要,而是他們對此支持信心不足。因為多年來,總是在宣傳呼吁增加社會體育活動指導員數(shù)量,可到現(xiàn)在落實情況仍停留在書面上;體質監(jiān)測是偶爾進行的事情,一般只是在特定的時間或場合下,為了其他的目的進行的,并非常態(tài),對此兩類人群有著相似的看法和態(tài)度。
隨著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的普及,媒體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體育信息資源的價值被逐步認可,由本次調查可知,失地農民對這類資源的需求選擇近15%。訪談中了解到,他們對體育信息的認知一般來自國家建健身場地、配置健身設施、體育賽事、健康知識講座等,反映出失地農民對體育活動參與的積極態(tài)度。農民工對此大多報有無所謂的態(tài)度,認為平日工作多,時間有限,并且那些東西離自己太遠,提供與不提供對自身影響不大??梢钥闯?,農民工對體育信息的關心態(tài)度相對消極。農民工在體育鍛煉方法、技術的需要方面要強于失地農民,他們的需求選擇比例是38.6%,且大多為中青年的選擇,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多數(shù)體育項目是需要技術支撐的,人們參加體育鍛煉總是或多或少帶有審美的成分,沒有技術和方法必然影響到運動的魅力,也會干擾人們的參與積極性,有了技術才能玩得更有趣、更吸引人。
人們的體育行為最終需要落實在具體的活動項目上,從項目需求的選擇可以得出支持需要的程度和方向。
表6 兩類人群參與體育項目的社會支持需求差異比較一覽表
表6數(shù)據(jù)顯示,10項體育活動中有4項內容在0.01水平上存在需求差異。其中失地農民在羽毛球和社區(qū)器械項目的需求高于農民工,這可能是失地農民比農民工更渴望進行該體育項目,當然,這與農民工對項目所需技能的缺乏導致的興趣不高不無關系,也與社區(qū)體育設施不足有關;農民工在游泳和廣場舞2項活動上的社會支持需求要高于失地農民,其中的原因如下:其一,農民工在農村生活環(huán)境中經常有機會到水中游樂,尤其在炎熱的夏天游泳作為消暑和納涼的方法被普遍采用,但在城市中被“混凝土森林”包圍,淄博地處內陸,遠離海邊,農民工對此的需求較為強烈。而失地農民在失地之前一般就位于城市周邊,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與城市自然環(huán)境相差不大,因而并不會有太大的需求渴望。其二,廣場舞作為城市與近郊人們普遍喜愛的一項活動,沒有太強的技術要求,可參與性較強,主要體現(xiàn)在組織氛圍的影響和心理認同。農民工作為外來務工人員,在心理上存在融入的隔閡,他們更希望社會能創(chuàng)建良好的融入環(huán)境,市民能從內心容納他們的加入,并給予一定的情感上的支持。
兩類人群在體育項目需求方面有3項內容在0.1水平上存在差異,分別是武術、乒乓球和野外(爬山),前2項活動是失地農民的支持需求高于農民工,只有野外(爬山)項目相反。武術作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代表,在農村該項活動較為普遍,廣泛的適應性是其主要的特點之一,該項目對場地器械的要求不高;乒乓球是我們國家的國球,社會普及程度高,目前城市戶外設施相對齊全,基本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而農民工在該項的選擇率較低,失地農民相對較高的原因可能是希望尋求更高的技術輔助設施,例如太極拳的音樂播放需要的電力條件等。跑步、散步項目兩類人群差異不明顯。反映出由于兩類人群在體育活動內容選擇上存在的差異,導致需求呈現(xiàn)一定的差異性。
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兩類人群在晨、晚鍛煉中選擇的項目存在一定的差異。如:對所在社區(qū)體育設施的利用上,農民工多選擇新穎、體力付出小、技術性要求不高的設施,呈現(xiàn)出其健身目的模糊性特點,視體育活動為放松娛樂及消遣;而失地農民或選擇有一定運動負荷、強體力的項目,或選擇對身體伸展性練習效果好的,且表現(xiàn)出較高的掌握技術愿望,其鍛煉身體的目的性相對較強。例如在我們對淄博市張店區(qū)(中心城區(qū))金石鼎城小區(qū)(此小區(qū)為原石村自然村村民失地后的集中居住區(qū),按照舊房改造規(guī)定,每戶大多分到2~3套樓房,村民除自己居住外,多將空出的房間租給外來農民工居住)1周的實地觀察發(fā)現(xiàn),農民工清晨活動較少,多為晚飯后活動,或者一個人閑逛,偶爾在小區(qū)的健身設施上運動,其選擇多為避開人群、沒人活動的設施,或二三個人到人多的地方湊熱鬧,在人群外圍蹦蹦跳跳、做肢體伸展運動,不時地對積極健身者評論一下,有時流露出羨慕和向往的目光,表露出他們想加入又存在一些擔心的矛盾心理。
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大部分人在一個城市打工時間越長,對體育環(huán)境要求越高,相應的社會支持需求就越明顯、明確。針對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對在同一城市打工1年以下、1~3年和3年以上的被調查者做的調查統(tǒng)計顯示,1年以下的打工者似乎對體育社會支持沒有多少需求,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和偶爾鍛煉者呈現(xiàn)同樣的回答??赡苁撬麄兇蚬さ哪康妮^為明確,對其他事情興趣不高或尚缺少同伴、親情的認同等;抑或對城市的事物感到新鮮、好奇,因而處處感覺良好,尚未存在其他要求與愿望。1~3年的打工者集中于對體育場地設施的需求上,少部分人對組織社會體育活動有所期待??赡艿脑蚴请x鄉(xiāng)背井的打工者隨著對城市環(huán)境的熟悉,工作熟練導致的閑暇時間增加以及耳熏目染的市民體育生活使他們開始產生了健身的意識。打工3年以上的被調查者在思想上有了這個城市一分子的感覺,對城市社區(qū)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對體育設施、自身體育技術技能有著更高的要求,參與意識更強,他們不僅重視體育硬件環(huán)境的狀況,對諸如體育信息、體育氛圍等也較為關注,因而對社會支持的需求愿望尤為強烈。
第一,兩類人群對工具性支持的需求程度最高,情感性支持的選擇率列第二位。失地農民在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需求上,隨著年齡的增大呈現(xiàn)需求增強的趨勢,而技術性和信息性支持需求正好相反,男女都呈現(xiàn)一致性。農民工群體只有在信息性支持需求的選擇上隨著年齡段的變化規(guī)律性地減弱,在情感性支持需求方面,出現(xiàn)兩頭較高、中間稍弱的狀況。
第二,在體育項目需求支持的選擇上,對給出的10項體育活動中有4項內容在0.01水平上存在需求差異。失地農民在羽毛球和社區(qū)器械項目2項活動中的需求高于農民工,農民工在游泳和廣場舞2項活動上的社會支持需求要高于失地農民;有3項內容在0.1水平上存在差異,分別是武術、乒乓球和野外(爬山),前2項活動是失地農民的支持需求高于農民工,只有野外(爬山)項相反。兩類人群在晨、晚鍛煉中選擇的項目存在一定的差異。
第三,在一個城市打工時間越長,對體育環(huán)境要求越高,相應的社會支持需求就越明顯、明確。失地農民在日常生活中比農民工更關注體育以及呈現(xiàn)體育支持需要的傾向。
第一,創(chuàng)設可融入的體育文化環(huán)境。社會交往的強度、范圍(規(guī)模)和緊密度對農民工和失地農民群體均有積極的影響。通過社會支持獲得環(huán)境效應的體育參與,凝聚共同的行動,從而可產生類似于涂爾干所言的集體意識和團結感,通過與他人的體育文化活動,可以使該群體逐漸融入城市文化,從自我情感中釋放出來,在社會情境下調整自我。因此,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社區(qū)為場域,以社會體育工作者和體育志愿者為主體的體育社會支持系統(tǒng),從社會體育保障、體育公共服務、體育情感、信息支持等領域建立相應群體的體育文化活動及互動體系,可以使相應群體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激發(fā)他們對體育活動的熱忱。
第二,指導者和體質監(jiān)測的支持要落到實處。政府和社會體育活動指導人員可以在適當?shù)臅r間(如晨晚練習時間)到失地農民社區(qū)及農民工居所周圍開展健身指導;招募志愿者(體育專業(yè)大學生在雙休日、節(jié)假日)深入失地農民及農民工集中居住區(qū)組織體育活動,目的是形成濃郁的體育文化氛圍。街道辦事處可以出具相應的大學生的實踐鍛煉項目證明。積極協(xié)調各中小學或企事業(yè)單位的體育場館,定時開展體育活動,可以效仿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乒羽民間球王賽,提供交流平臺,調動兩類人群的體育參與積極性,
第三,社會媒體的廣泛參與,拓展社會支持范圍?,F(xiàn)代媒體的作用不僅僅是對事件的報道與評述,最重要的能引發(fā)全社會的思考與討論。利用電視、互聯(lián)網、廣播等媒體手段廣泛宣傳全民健身系列活動,走近農民和農民工兩類人群,關心他們的業(yè)余體育文化生活,是對他們心理、情感的極大支持。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期間,在農民工工地周圍、失地農民居住附近體育場所設置電子屏幕,安排比賽轉播,吸引民眾觀看,一方面滿足他們欣賞體育比賽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良好的體育氛圍,使民眾從中獲得體育參與的興趣與欲望。
第四,從總趨勢上看,失地農民市民化以及農民工進城務工,除掙錢之外,他們向往現(xiàn)代化的生活方式,對權利存在潛在需求,對尊重、平等和社會承認有更多的企盼。當前兩類人群認為對體育權利的內心渴望更多的是一種奢望,希望自己也能同“城里人”一樣地生活,但現(xiàn)有的法律滯后,不能保障他們的體育權利,法律資源的稀缺與民眾現(xiàn)實需求擴張之間的矛盾顯現(xiàn)。[8]因此,要在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同時注重從精神上關懷他們,政府和社會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以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領他們投身于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動之中。
第五,加強對兩類人群的體育教育和管理。舒爾茨認為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部分。公共體育文化投資是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公共體育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失地農民和農民工對外拓展體育社會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可以增強他們體育健身意識。應鼓勵兩類人群在閑暇之余參加體質健康教育活動,加強體育文化和技能學習;在城市中兩類人群聚居的地區(qū)可成立“體育之家”、社會公益性質的“健身娛樂俱樂部”等,定期對他們進行體育文化和技術技能教育。同時,多為兩類人群的體育交流提供關懷與政策引導,為他們及其后代提供城市文化融入及社會縱向流動的機會。在管理上,政府要轉變職能、輻射基層,強化服務意識,幫助兩類人群盡快適應城市的文化生活,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城市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城市生活的享受者,從而對城市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此外,社區(qū)可以開展在家庭范圍內的宣傳引導,利用兩類人群對子女升學中體育的重視,建立父母子女共同參與的家庭式的健身團體,相互促進相互比較,最終形成社會支持、家庭情感投入、個體升華的體育文化體系。
[1]楊傲多.民進中央:失地農民數(shù)量迅速擴大2020年將超1億[N].中國青年報,2009-03-14.
[2]國家統(tǒng)計局.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305/t20130527_12978.html,2013-05-27.
[3]Caplan G.The family as a support system[M].New York:Grune & Stration,1974.
[4]Malecki,C.K,& Demaray.M.K.Measuring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support scale[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2,39.
[5]郁曉暉,張海波.失地農民的社會認同與社會建構[J].中國農村觀察,2006,(1).
[6]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xiāng)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3).
[7]張文宏,阮丹青,潘允康.中國農村的微觀社會網與宏觀社會結構[J].浙江學刊,1999,(5).
[8]何金.我國農民工體育權利實現(xiàn)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5).
G812.4
A
1672-0040(2015)06-0029-07
2015-05-16
山東省軟科學計劃項目“山東省失地農民體育社會支持環(huán)境的優(yōu)化策略研究”(2014RKB01326)。
宋杰,男,山東臨沂人,山東理工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汪明修,男,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楊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