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妮 王茜 成品穎
蛛網膜下腔出血致雙向性室性心動過速1例
任小妮 王茜 成品穎
患者女性,38歲,入院診斷“孕3產1,宮內妊娠39+6周,孕LOA,中度貧血”。既往無高血壓病史。入院體檢:體溫36.1℃,呼吸20次/min,心率80次/ min,血壓120/80mmHg,心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雜音。心電圖檢查正常(圖略)?;颊哐R?guī)示血漿總蛋白57.2 g/ L(正常值65~80 g/L),白蛋白26.4 g/L(正常值34~48 g/L),血紅蛋白68 g/L(正常值110~150 g/ L),入院后給予輸血等治療。
患者于入院第4天16∶05在會陰側切下順產一男活嬰,產后當時血壓110/80mmHg,生命體征平穩(wěn),患者無明顯不適。當日21∶47,患者突然出現(xiàn)劇烈頭疼,呈漸進性,無惡心、嘔吐,22∶03出現(xiàn)意識不清。血生化檢驗:乳酸脫氫酶523.6U/L(正常值109~245U/L),肌酸激酶748.0U/L(正常值24~17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63.0U/L(正常值3~20U/L),血鉀2.99mmol/L(正常值3.5~5.3 mmol/L),血鈉135.3mmol/L(正常值137~147 mmol/L),血鈣1.16mmol/L(正常值1.13~1.35 mmol/L);腎功能檢查正常。22∶04急查心電圖(圖1、2)可見:(1)竇性心律,P波規(guī)律出現(xiàn),頻率93次/min;P-R間期固定(144ms),其后QRS形態(tài)正常,為竇性P波順傳(圖1、2中箭頭示),在Ⅱ呈Rs型,V1呈rS型;(2)提前出現(xiàn)的單個和連續(xù)3個以上的寬大畸形QRS波群,其形態(tài)不同,時間120~124ms,其前無P波或無相關P波,QRS波群呈3種形態(tài)。在Ⅱ呈R型、QS型及rs型3種形態(tài),在V1呈寬、有切跡R型、rsR型及QS型3種形態(tài);(3)寬QRS波群心動過速,最長持續(xù)30s以上,R-R間期基本相等,R波頻率157次/min,心室率大于心房率,P波與QRS波群呈完全性房室分離(圖1、2),為室性心動過速(多形);(4)寬QRS波群在肢體導聯(lián)主波方向(向上和向下)及時間呈逐波交替變化,在胸導聯(lián)呈左右束支傳導阻滯型及右右束支傳導阻滯型逐波交替變化(圖1、2)。心電圖診斷:竇性心律,頻發(fā)室性期前收縮,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部分呈短陣雙向性室性心動過速。經搶救治療,患者仍處于昏迷狀態(tài),于23∶13復查心電圖恢復正常。待病情稍穩(wěn)定,于入院第5天查CT示:腦干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伴腦室內積血,雙肺不張及滲出。
圖1 患者突發(fā)意識不清時的心電圖。
討論雙向性室性心動過速形象地描述了室性心動過速的QRS形態(tài)交替性改變。其典型的心電圖表現(xiàn)為:(1)同一導聯(lián)QRS波群兩種形態(tài)和方向交替出現(xiàn),肢體導聯(lián)QRS波群主波方向上下交替變化;(2)胸導聯(lián)常呈左右束支傳導阻滯圖形交替變化或電壓交替改變;(3)頻率140~180次/min,R-R間期基本規(guī)則或長短交替[1]。部分患者在發(fā)生雙向性室性心動過速時的QRS波群交替僅表現(xiàn)在部分導聯(lián),故應分析12導聯(lián)才能了解其全貌。
雙向性室性心動過速的發(fā)生機制主要包括:(1)單源性心室異位激動起源于左束支分叉處以上,沿左前、左后分支交替順傳。(2)折返機制:單源性心室異位起搏點在心室內折返,有兩個出口,靠近左前、左后分支部位。(3)觸發(fā)活動:當心肌細胞內鈣超載引起延遲后除極時,外層和內層心肌的異位起搏點常交替發(fā)放激動,使其激動心室壁的順序相反,QRS波群主波方向交替變化。(4)心室內兩個相距較遠的起搏點交替發(fā)放激動[2]。
雙向性室性心動過速多見于洋地黃中毒、烏頭堿中毒、擴張性心肌病、冠心病等嚴重器質性心臟病,還可見于低鉀性周期性麻痹、家族遺傳性兒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動過速。蛛網膜下腔出血致雙向性室性心動過速未曾見報道,但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幾乎均可發(fā)生心律失常,以心動過緩、室性期前收縮、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均可發(fā)生[3],其引起心律失常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發(fā)病早期血液循環(huán)中兒茶酚胺濃度增加有關,兒茶酚胺可誘發(fā)環(huán)磷酸腺苷介導的心肌細胞內鈣超載導致心肌損傷,可誘發(fā)冠狀動脈和(或)微血管痙攣;此外,蛛網膜下腔出血時腎上腺素能神經系統(tǒng)激活,通過作用于細胞鉀通道引起低鉀血癥,導致室性心動過速[3]。
本例患者為一高齡產婦,伴有貧血及低蛋白血癥,產后突發(fā)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干出血。由于嚴重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干出血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心肌損傷,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癥、低鈉血癥),導致心室肌復極不均一性和電不穩(wěn)定性增加,使Q-TC離散度增加。Q-TC間期延長,使局部心肌傳導阻滯及引起折返性室性期前收縮、室性心動過速[4]。
圖2 患者突發(fā)意識不清時的心電圖(取自60s長Ⅱ記錄)。
[1]王述蘭,程登福.雙向性室性心動過速1例[J].心電學雜志,2008,27(1)∶87-88.
[2]盧喜烈,郜玲.雙向性心動過速[J].心電學雜志,2010,29(5)∶429-446.
[3]王智超,劉霖.急性腦卒中致心臟驟停原因分析[J].臨床急診雜志,2013,6∶288-289.
[4]郭繼鴻.心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752-765.
2014-06-19)
(本文編輯:楊麗)
712000陜西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心電圖室
任小妮,E-mail:3493440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