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益佳
《國際公關》:您認為目前的危機管理培訓市場現狀如何?是什么原因導致以上現象?
曹志新:危機公關培訓市場可以用一方“靜”土、兩大主導、三陽開泰來形容。
何謂一方“靜”土?就是危機管理的教育培訓領域還停留在更少企業(yè)認知的地步。這個領域的教師雖說不多,但是個個都具有很深的功力。他們或者是某個觀點的創(chuàng)造者,或是某種理論的發(fā)明者。如艾學蛟老師提出的危機處理切割論,游昌喬老師提出的危機處理5s原則,以及我提出的危機管理利潤論等,在危機管理界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何謂兩大主導呢?首先是企業(yè)需求主導培訓內容,再有就是培訓機構主導培訓內容。企業(yè)領導是否有危機意識,是否注重危機管理,就決定了該企業(yè)是否需要危機公關的培訓。另外還有教育培訓機構的領導也會決定危機公關培訓市場的繁榮與否。據我所知,一個成立10年之久的教育機構開設危機管理課不足10次,但是我也接觸過某個教育機構能夠把危機管理當成招牌課之一而深受廣大學員歡迎。
三陽開泰就是說從現在開始,中國會有更多的企業(yè)和政府機構重視危機管理,危機公關的培訓市場將會迎來爆發(fā)性的需求。這得益于國家的大環(huán)境:中央國家安全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安委”)的成立;得益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修正案(草案)》的最新主張:一是強化落實企業(yè)主體責任,對重大安全隱患加大處罰力度, 二是強化政府監(jiān)管,完善監(jiān)管措施,擴大監(jiān)管范圍,嚴肅查處監(jiān)管人員失職瀆職、不作為等行為,三是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追究,加重對違法違規(guī)行為特別是責任人的處罰,讓肇事者、責任人付出更大的代價。
《國際公關》:在做培訓的過程中,您覺得企業(yè)在危機管理方面存在哪些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曹志新:第一,很多企業(yè)缺少危機管理委員會或者安全管理委員會這樣的機構,而這是有效預防危機和應對危機的指揮部。之所以沒有這個機構還是企業(yè)危機意識不足的表現。目前整體看外資或者合資企業(yè)比國內企業(yè)做得規(guī)范,大型國企比大型民企做得規(guī)范,大規(guī)模企業(yè)比小規(guī)模企業(yè)做得規(guī)范。今年1月24日我國正式成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這個機構就是企業(yè)安全委最高的表現形式。
第二,因為企業(yè)缺少安全委這樣的組織機構,所以沒有危機管理的章程,沒有危機管理防范預案,沒有危機管理需要有的一切。
第三,缺少實戰(zhàn)演練。很多企業(yè)往往把出現的重大危機當做危機處理的第一次“演習”,那樣必然會出現束手無策、手忙攪亂的不利局面。
第四,計較小投入,不在乎大代價。在危機出現時企業(yè)領導往往會說:不惜一切代價,要多少錢給多少錢,要多少人給多少人。這種“臨時抱佛腳”、不計代價的做法只能表達出企業(yè)面對危機的態(tài)度,但是卻不能阻擋“臨時抱佛腳,佛也不讓抱”的慘劇發(fā)生。避免危機發(fā)生,最大限度降低損失的真正功夫其實在于平日的小投入,常實踐。
第五,缺少危機管理知識的培訓。危機意識首先是領導意識,但它并不惟領導所獨具的意識,而是一個全員都應具備的意識。所以對公司全員進行危機管理培訓是必不可少的。讓人人都有危機意識,人人都有防范意識,人人都懂應對辦法,人人都是安全員,危機事件及危機損失將會大大減少。
造成上述“五缺少狀況”的根本原因就是僥幸心理。僥幸不會發(fā)生危機,僥幸危機不會降臨到自己的企業(yè),而這個僥幸才是危機得以發(fā)生的最大危機所在。
《國際公關》:可以通過哪些措施來提高企業(yè)的危機管理意識?
曹志新:企業(yè)的危機管理意識來自于兩個途徑。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我想說的是有意識雖然很關鍵,但它只是危機管理的第一步,它還需要有舉措,更重要的是堅持!在這里我要舉個例子,那就是中國最牛校長——四川省綿陽市安縣桑棗中學校長葉志平先生。葉志平校長是迄今為止最有代表性、貢獻最杰出的危機管理專家。
他不僅有危機意識,有應對舉措,更有不懈的堅持。正是因為他豐富的閱歷,通過間接經驗吸取以往地震災害的教訓,他在1995年走上校長領導崗位之后,第一件實事就是進行學校危樓的修葺工作,并且一修就是若干年,保證了修葺好的教學樓在汶川地震中屹立不倒,為學生迅速逃生提供了質量的保證。他還頂住“不務正業(yè)、沒事找事”的部分同事和其他校領導成員質疑的壓力,從2005年起親自規(guī)劃學生逃生預案,每個學期進行一次緊急疏散演習。大震突至,2200名師生96秒“學生無一傷亡,老師無一傷亡”的完美答卷就是危機管理創(chuàng)造平安、功德無量的力證!
《國際公關》:您的培訓理念是什么?
曹志新:因敬畏所以精彩,好分享功德無量!
首先,作為一名老師我對課堂充滿了敬畏。每次上課至少都有50至60名學員,多的時候達到300人。這么多人把一天甚至兩天的時間都交給你,只為從你身上學到可以用到的知識。所以站在講堂上就油然而生一種敬畏與責任。
其次,我對授課的內容也是充滿了敬畏。我把《危機管理和媒體應對》課程的分享過程當做法布施的過程,每次講課我都會根據學員層級的不同(基層、中層、高層)去準備相應的案例,以達到知識點、案例的結合與學員接受頻道的無縫對接。
第三就是把課講得精彩。這是對學員及自我勞動的最大尊重與肯定。因為學員只有愛聽你講課,才會記得多,記得牢,領悟得深,才會對提高危機意識、注重危機防范、懂得危機應對有直接的轉化作用。盡管危機管理是個嚴肅的課題,但我會讓學員聽起來更輕松。
在國資委企業(yè)中領導人一般都有3至5年的任期(政府官員也如此),但是在危機面前,任何級別的領導都是一個真正的臨時工。只有那些懂得危機管理知識,懂得正確對待媒體的領導才會使企業(yè)發(fā)展、人員安全、產品質量得到最大的保證。而做到這一點也恰是一個優(yōu)秀領導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所以通過幾年的教學與培訓,我越發(fā)感覺到:危機管理才是領導力中的戰(zhàn)斗力。
《國際公關》:在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問題上,您有什么好的建議和做法?
曹志新:所謂培訓的針對性我理解有兩個方面。其一是不同的領域,如醫(yī)療領域、建筑領域、金融領域等。你需要針對不同領域的學員準備相應的觸動學員的案例。你給醫(yī)療行業(yè)講建筑領域相關的案例,這就是針對性差的表現。其二是不同的學員層級。我在3個月內為央企一家施工企業(yè)連續(xù)講了7次課。學員構成分別是項目經理培訓班、局領導人培訓班、中高層領導培訓班,因此,必須根據聽課對象不同對講課內容進行針對性調整。
今年2月份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xié)會邀請我進行危機管理的主旨演講。我用了一周的時間去醞釀主題并調整課件內容。因為是給協(xié)會的會員單位講,而他們懂危機管理,有過危機處理的經驗。他們與普通的沒有聽過危機管理的學員是有所區(qū)別的。最后我策劃了《公關公司如何服務企業(yè)的危機公關》的演講主題,從而獲得了學員的積極評價。這同樣是備課要有針對性的具體表現。
關于時效性。我每天都會關注網絡實時新聞和《新聞聯播》。自己根據事件類別的不同建立若干個文件夾。有培訓單位習慣在講課一周前打印課件,但是到講課前我的課件還會有所變化。培訓單位的領導說,昨天發(fā)生的事情今天早晨在您的課件中就出現了,這時我會說:完善到上課前。我完善課件的截止時間與講課時間最短僅相差5小時,這就是講課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