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快樂的寫作是學生寫作訓練的必要前提,只有快樂才有感受,只有快樂才有創(chuàng)作的欲望。
【關鍵詞】生活;快樂;培養(yǎng);拓寬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學生們每當作文時無不感受到枯燥乏味,產(chǎn)生畏難心理。但是在《語文新課程標準》又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由此可見,作文水平是衡量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形式。那么扭轉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是一個語文老師的當務之急。葉圣陶老先生也曾經(jīng)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笨梢灾笇W生體驗豐富的生活,開掘作文的興趣。不再把寫作當成一種負擔。
一、用心觀察生活豐富寫作的素材
現(xiàn)代的學生由于家長們過多的期盼,他們的生活固定在學校、家庭以及各類學習班之間,又加之他們觀察事物少,生活體驗少,所以他們的作文就反映出材料貧乏,不會抓住事物的重點進行詳細闡述。而且因為他們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發(fā)生的一些事,在作文輔導課上,往往一個同學說出一件事,其他同學也照葫蘆畫瓢,競相模仿,缺少了豐富的感受、體驗,寫出來的文章不僅干巴巴的,而且千篇一律。每次布置習作,有學生就會關心地問:“要多少字數(shù)啊?”短短幾個字,道出了學生內(nèi)心的擔憂與懼怕。不少學生為了完成習作任務,東拉西扯,湊足數(shù)字。在良好的母語環(huán)境中,很多學生的作文卻達不到應有的水平程度,歸根結底,不僅僅是學生知識的不足,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漠然與貧乏。
改變這種現(xiàn)象,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的源頭活水。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敝挥袆?chuàng)造出更多體驗生活的機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用心觀察、感受,才會寫出自己真實的情感和獨特的體驗。并且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每個孩子都是有強烈的好奇心理和動手做的興趣的。寫日記對于沒有生活體驗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為此,我引導學生們積極參加各項學校和社會公益活動,在活動中,他們作為參與者,都有自己真切的體驗和獨特的感受。例如我們在學校組織收看由我市自行編排的話劇《陳翰章》時,面對著感人的故事,宏大的場面,以及那逼真的舞臺音效,對于學生不但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禮,也是一次視覺上的盛宴。由于在看之前就對同學們做足了工作,指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體驗,這次回校后寫的觀后感真切而感人。
我要求學生每個星期寫5篇日記,要求是記錄自己印象深刻或最有感觸的事,剛開始寫的差強人意,不過經(jīng)過一年的練習,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按照要求完成,而且有的語調(diào)較調(diào)皮。
學生對寫作的畏難心理,需要教師擺脫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的觀念,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感受生活。在教學中,應該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多方面用眼看、用耳聽、用心想,從生活中捕捉作文的靈感,拓寬選材的領域,變生活為寫作的源泉。消除寫作時不良情緒,把寫作看成一件快樂而感興趣的活動。
二、在豐富的生活中來培養(yǎng)寫作的興趣
很多學生頭痛作文,主要是對作文有畏難情緒,并且缺少表達的欲望而使他們對寫作不感興趣。如果我們的作文教學能多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心理特點出發(fā),激發(fā)他們想說想寫的欲望,篇篇佳作便會“呼之欲出”。所以,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從敏銳地體察學生生活中最有傾訴欲望的主題,從而激發(fā)他們寫作表達的動機。 對于在校的學生來說,校園生活中豐富多彩的活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班團隊活動,趣味運動會,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以及各個競賽,每當有活動時,對于參加者和旁觀者,都要他們進行細致的觀察,要求他們寫出自己最深刻的感受。由于主題來源于熟悉的生活,都是他們積極參與并且感興趣的內(nèi)容。激起每個人都有強烈的表達欲望。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故事便在筆下如泉水般汩汩流出。
興趣誘發(fā)并支配了學生觀察行為。只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最貼近生活的地方出發(fā),調(diào)動學生最真切的情感體驗,便會讓學生體會到作文的快樂與輕松。
三、在生活中來拓寬學生的寫作范圍
作文是生活的展現(xiàn),更是情感的濃縮和積淀。從目前的作文教學思想來看,能夠表達真切的感受,而且來自于真實感受的作文將越來越得到青睞;那些無病呻吟,又比較概念化、套路化的作文將逐漸淡出舞臺。怎樣引導學生體悟生活,敏銳自己的情感,表達真實體驗呢?
縱觀學生一日生活,我們不由得生出這樣的感慨,大多數(shù)學生生活內(nèi)容太單調(diào),課余生活沒有什么色彩可言。學校、家庭為學生提供的課外生活比較狹窄,限制了學生思維的自由發(fā)展,我們清楚地看到,沒有生活就沒有寫作的素材。為了改觀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在捕捉多元化生活的前提下,挖掘寫作的素材,如指導學生觀察自己家庭的一日生活,選一個側面表現(xiàn)普通家庭的縮影;指導學生觀察班內(nèi)一日生活選一個觀察點反映班級動態(tài)的剪影;利用課前準備時間向學生介紹科技知識、推薦優(yōu)秀的散文、名著等等。
在學生這一個學期的日記本中記錄著他們不同題材的文章。以班中的小李為例,他的文章中有對運動會的記敘,其中不乏生動的描寫。既有對檢閱隊形的贊嘆,又有對運動健兒的鼓勵。無不洋溢著作為學生的一種自豪。還有對同學們所作所為的評判,也有對自我的認識與反省,還有對家庭成員的不理解。從中讓我們看到了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不竭的源泉。只要是他們感興趣的題材,他們樂于去寫,并且能夠寫好。
多練筆、多積累,也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途徑。我經(jīng)常要求我的學生把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寫出來,不在乎字數(shù)的多少,只要勤于動筆就行;我也經(jīng)常要求學生課外多看一些故事書,甚至長篇小說,而且定期讓學生把自己看過的故事、小說講出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習作,提高了他們的作文水平。
總之,對學生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絕不可大意,我們只有發(fā)動學生積極貼近生活、廣泛閱讀、勤于動手,我們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也只有學生的習作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也才能真正提高。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