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
【摘要】閱讀教學占據(jù)著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部分,閱讀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學生后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在小學階段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細讀閱讀習慣,在慢慢體會之中了解文章的含義,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精髓。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過程中的細讀策略,從而不斷提高小學中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水平。
【關鍵詞】中低年級;語文閱讀;文本細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因此就對小學生的閱讀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通過細讀來增加對文章的感悟,學生能夠正確運用語文文字。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細讀,能夠理解文章中的意味和意境,從而能夠更好地構建教學文本,深化教學內(nèi)容,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在跟著教師進行文章細讀的時候,學生能夠在對反復斟酌之中獲得閱讀知識,語文素養(yǎng)也在反復的訓練之中逐漸提高。
一、當前小學生閱讀教學的文本細讀教學的現(xiàn)狀
從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盡管閱讀的細讀教學已經(jīng)提出了一段時間,但是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并沒有取得其預期的效果,具體的表現(xiàn)主要如下:
(一)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濃
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因此對于什么事情都是充滿著期待,但是由于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限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使得學生并不愿意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學生參與文本細讀的過程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學生的主動性就沒有被激發(fā)出來,這樣的教學自然就不理想。這就給教師的教學一個良好的啟示,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fā)出來,從而使得學生愿意參與到文本細讀過程中,不斷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過深
有的教師在進行文章的講解的時候,喜歡從文章的各個角度來進行分析,希望學生能夠對文章有更全面、更立體的理解,但是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往往忽略掉了學生的理解水平,對文章有過深的理解反而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其次就是教師在對文章進行大量的解讀的時候,勢必會占用掉大量的教學時間,這樣就不能夠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來讓學生進行思考,這就使得本末倒置,學生的文本細讀的能力還是沒有得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發(fā)散性思維也不會得到鍛煉。
二、改善中低年級語文文本細讀的策略
(一)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尊重多元解讀
教師在進行語文文本細讀的教學過程中,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小學生的思維都比較發(fā)散,因此在進行語文閱讀的時候,往往能夠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就要尊重學生的這樣一種多元化的解讀,不要用統(tǒng)一的答案來束縛學生的思維。實際上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讀者和作者之間本身就是存在著不可逾越的距離的,不論讀者如何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也是不能夠完全體會作者的意思的,因此教師就需要讓學生在一種輕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中進行閱讀。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無論思維多么的發(fā)散,都是需要在一個范圍內(nèi)的,不能夠和作者的本義發(fā)生太大的偏差,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必須要注意無論怎么解讀,文章終究表達的是和“哈姆雷特”有關的。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中《小鹿的玫瑰花》這課的時候,在文章的結尾處,鹿弟弟對小鹿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看來你的玫瑰花沒有白栽!”教師此時就可以讓學生來品讀一些這句話里面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意思,“既然小鹿不能看到自己種的玫瑰花,那么為什么還是沒有白種呢?”學生經(jīng)過積極的思考,就會說“因為小鹿種的花給黃鶯和微風帶來了歡樂,幫助了別人,因此就是沒有白種的!”學生這樣的回答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這也說明孩子們懷著一個善良的心。但是有的小朋友就說“我覺得還是很惋惜,明明辛辛苦苦種了玫瑰花,沒有看到就是白種了!”教師面對學生這樣的認知的時候要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要引導學生用一種真善美的心態(tài)來進行閱讀。經(jīng)過這樣的一個練習的過程,學生就會知道在進行細讀的時候也不是沒有限制地品讀,而是要遵循文章最基本的規(guī)律的,學生在此基礎上不斷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文章做出個性化的解讀。
(二)注重整體閱讀,挖掘文章空白
語文的文本細讀就是讓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能夠放慢自己的閱讀速度,使得學生能夠細細品味文章的字句和含義,但是對于文章中一些不必要的細節(jié)就會破壞文章的美感,因此在進行閱讀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將部分和整體結合起來。在進行整體閱讀的時候,能夠獲得完整的文章信息,對文章的整體感情基調(diào)和核心價值觀能夠做到完整的把握,一切細讀都是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否則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就往往會糾結于個別字句,破壞了整個文章的美感。在整體把握文章以后,再對文章中細節(jié)的遣詞造句進行品讀,分段分層次地進行閱讀,對文章的上下文的邏輯進行把握,品讀文章的關鍵字詞,來對文章中的空白進行解讀,從而提出作者的用心之處。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中的《手捧花盆的孩子》的時候,文章中出現(xiàn)了一個細節(jié),就是國王在走過孩子的身邊的時候,“臉上沒有露出一絲高興的表情”,教師此時可以讓學生來對這句話進行品讀,“那些花盆里面的花明明就很漂亮,為什么會不高興呢?”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來對文章中的這些留白進行品讀,“是不是因為那些花并不是國王給的種子種出來的花,所以才不高興呢!”在整個文章中就需要圍繞“種花”、“開花”、“不能開花”這樣的關鍵詞,進行品讀,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很快的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通過這樣的一個解讀過程,學生在自己進行閱讀的時候,能夠自主地去品讀關鍵詞,在不斷地練習中就會形成敏銳的語感。
(三)尊重學生認知,深入淺出教學
在進行語文文本細讀閱讀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還不足,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就需要輔助學生進行閱讀,但是教師也不能夠將自己的成人化的、專業(yè)化的理解完全傳授給學生,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學生直接接受教師給的答案是不能夠享受到閱讀所帶來的樂趣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文本細讀教學的時候就需要采用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所謂的深入淺出,指的就是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要深化文本的閱讀,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淺化,通過淺白的語言來解讀文章的內(nèi)容,使得學生對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深入閱讀的時候,讓學生不僅要注重字詞句的細化,還需要注重從文化背景、人生體驗以及審美情趣等來進行細化。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中的《回鄉(xiāng)偶書》的時候,在詩中出現(xiàn)了一句“笑問客從何處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要“笑”,一個“笑”中蘊含著怎樣的感覺。有的學生會說:“就是因為詩人的樣子太奇怪了,覺得很搞笑,所以才笑!”教師再接著引導學生“詩人在看到這個‘笑的時候是這樣的情感,難道也是高興的樣子嗎?”學生回答不上來以后,教師就需要帶領學生進行細讀,“是不是一個‘笑字就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無奈,詩人回到家鄉(xiāng)以后對物是人非的狀況已經(jīng)感到無限感慨了,孩童不經(jīng)意的一個‘笑是不是給了作者重重的一擊,看似平淡的一句,戛然而止,有問無答,余音繞梁,將作者的惆悵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p>
總而言之,對中低年級的學生進行文本細讀訓練,能夠使得學生把握文章的精髓,在對個別關鍵字眼或者文章的寫作背景進行品讀的過程中,能夠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學生在不斷的訓練過程中也會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陳蓮.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 讀與寫雜志,2014,11(4):194.
[2] 李兆艷.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 新課程導學,2014(1).
[3] 賀夢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 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