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靜
【摘要】在二語習得過程中,輸入、吸收和輸出是其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Krashen的“輸入假設”認為足量的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但將語言輸入視為語言習得的唯一途徑,吸收是介于目標語輸入和學習者中介語規(guī)則系統之間的一個有選擇性的過程,被理解的語言輸入并不等同于吸收,對語言輸入的深加工有利于將其更好地轉化為吸收。本文意在探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輸入,吸收和輸出理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輸入 吸收 輸出 課堂教學
輸入,吸收和輸出是二語習得中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輸入是學習者所接觸到的語言數據。吸收是言語輸入中被學習者內化的那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的輸入都能轉化成吸收。只有輸入轉化為吸收,二語習得才能發(fā)生。
一、KRASHEN輸入假說
Krashen提出了語言“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并對之進行了簡明的概括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可理解性 ( comprehensibility)。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2.既有趣又有關 (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3.非語法程序安排 (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得”,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他認為,輸入假說“也許是當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唯一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因為它回答了語言學習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即怎樣習得語言,尤其是外語。他認為單純主張語料輸入是不夠的,學習者需要“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
所謂“可理解輸入”,是學習者聽到或讀到的可以理解的語言材料,這些材料的難度應該稍微高于學習者目前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
二、語言的吸收
MacWhinney認為從語言輸入到輸出之間,人的大腦中有遮蔽單元,因此輸入與輸出之間是一種非線性聯系。吸收是介于目標語輸入和學習者中介語規(guī)則系統之間的一個具有選擇性的過程,被理解的語言輸入并不等同于吸收,對語言輸入的深加工有利于將其更好地轉化為吸收。外語教學的目標正是要促進吸收的最大和最優(yōu)化。
Gass的二語習得環(huán)節(jié)。Corder首先區(qū)分了語言輸入和吸收,認為輸入是學習者可及的,課堂上呈現給學習者的語言輸入形式不一定能夠保證語言的吸收,即使這種輸入是可理解的,也只是潛在的、可能的吸收,換句話說,學習者本人可以控制對語言輸入的吸收。Gass把二語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分為被感知的輸入、被理解的輸入、吸收、整合和輸出。Gass認為被注意的輸入是二語習得的第一步,但是并非所有被注意的輸入都可以轉化為可理解性的輸入,即使可理解輸入也不全能被吸收,經過內隱和外顯知識的相互影響,最終進入IL系統促進學習者的語言輸出。
三、英語課堂教學中語言的輸入、吸收和輸出
英語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學習語言知識、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整個過程都離不開語言的輸入、吸收和輸出過程。其中輸入過程所采取的主要學習形式是“聽”和“讀”,輸出過程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說”和“寫”兩個方面,而吸收是發(fā)生在輸入的過程、輸出之前的消化過程以及輸出的過程之中。英語課堂教學是一個語言學習過程,整個過程中伴隨著語言信息的輸入、吸收消化和輸出,語言知識(包括詞匯和語法知識)的獲取、語言能力(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的發(fā)展都是在語言的輸入、吸收和輸出過程中實現的。
但是,無論是KrashenEz的可理解性輸入理論,還是Swain的可理解性輸出理論,都強調了學習過程中輸入和輸出兩個因素的重要性,尤其是強調了可理解性的問題。因此,英語課堂教學中語言的輸入、吸收和輸出過程也是學生知識建構和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
四、促使語言輸入轉變?yōu)檎Z言吸收
將語言輸入轉變?yōu)檎Z言吸收的關鍵因素有三:一是在語言輸入內容上下功夫;二是在輸入方式上做努力;三是采取靈活多樣的互動形式幫助學習者消化吸收。學習中既有自己與學習內容的內在互動,又有學習者與教師或同學的交際互動。輸入內容要以意義為基礎,易理解并有選擇地提供適合學習者水平的語言形式。Savignon(1983)認為,語言的交際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理解、表達和意義上的協商溝通。理解是前提,有了理解才有信息方面的交換和意思上的表達。易理解的輸入內容往往來源于日常生活。凡是生活中所熟悉的、被學習者形象化和概念化的,就容易理解。而且是來自于學習者所熟悉的內容,他們很感興趣;有興趣就易于被理解。比如,文化內容往往是語言學習者所感興趣的話題。把學生有興趣的搬進教室,教室就成為一個小世界,變成一個容易交流的自然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下,內容來自于學習者的生活經驗與交際的需要,他們就能有說話的意圖,且言之有物。
語言輸入應采用視、聽雙形式。首先,學習者接收輸入的方式不同,比如有的以聽為主,以看為輔;有的以看為主,以聽為輔。有的學習者對圖片美術的輸入形式情有獨鐘,能夠一目了然;有的則過耳不忘。教學中口頭和書面的輸入應以多種形式來應和學習者不同的學習特點,使他們能夠用適合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去理解語言內容,注意語法結構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