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欣
近些年來,我國的城鎮(zhèn)化建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自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以來,我國城鎮(zhèn)化加速發(fā)展,2013年底城鎮(zhèn)化率已達到53.73%。城鎮(zhèn)化是人口向非農產業(yè)和城鎮(zhèn)聚集的過程,它直接帶來城鄉(xiāng)人居空間布局的調整和變化。城鎮(zhèn)化是為了使一個城鎮(zhèn)更宜居、鄉(xiāng)村更美麗、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的過程,對城鄉(xiāng)產業(yè)發(fā)展、城鎮(zhèn)空間布局、公共設施建設、地域文化發(fā)展及生態(tài)環(huán)境保障等等都應科學規(guī)劃、合理布局。但是,隨著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大量有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地名不斷消失,破壞嚴重。為此,我們必須要全面開展地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點做好地方近現代重要地名等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文化遺產/歷來簡介/重要性
一、什么是地名文化遺產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地名浩如煙海,為世界地名大國,古老地名其歷史悠久和文化內涵之豐富為世界之最。根據民政部初步評估研究,我國現存的千年以上的古縣就有800多個、千年古鎮(zhèn)1000多個、千年古都城300多個、千年古村落(地面遺存保護較好的)7000多個、甲骨文地名500多個、著名山川上千個。這些地名保存著人們對特定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特有的認識和思考方式,記錄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審美理念,是文化延續(xù)和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化石,更是我國以及世界文化遺產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陵縣地名文化遺產
(一)陵縣歷來簡介
陵縣現址位于首都北京、港城天津、省會濟南之間,素有“京津門戶,九達天衢”之稱。東與臨邑縣相接,東北與樂陵市交界,南與平原縣毗連,西與德州市區(qū)相鄰,北與寧津縣接壤。面積1213平方公里。人口59.4萬。縣人民政府駐臨齊街道辦事處。陵縣歷史來歷豐富,大致來歷如下:
元憲宗二年(1252年)升將陵縣(今德州)為陵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安德縣入德州,降陵州為陵縣,屬德州。十三年(1380年),復置安德縣,改稱陵縣。在中間也曾有過更改,直到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德州地區(qū)和德州市,設立地級德州市和德城區(qū)。陵縣劃歸德州市。2013年德州市政府批準陵縣陵城鎮(zhèn)改為臨齊街道。截止2014年9月,陵縣行政區(qū)劃為10鎮(zhèn)(鄭家寨,神頭鎮(zhèn),丁莊鎮(zhèn),邊臨鎮(zhèn),徽王鎮(zhèn),滋鎮(zhèn),糜鎮(zhèn),義渡口鎮(zhèn),前孫鎮(zhèn),宋家鎮(zhèn))1鄉(xiāng)(于集鄉(xiāng))2個街道辦事處(安德街道辦、臨齊街道辦)、1個經濟開發(fā)區(qū)(陵縣經濟開發(fā)區(qū))。因為陵縣的歷史經歷豐富,地名文化也是頗為豐富的。
(二)陵縣地名文化遺產
1、三泉書院:
三泉書院現址在陵縣政府路西面。明嘉靖間知縣石巖所建,內有雙澗,澗上有橋,其南二古井相對。東為龍泉,西為心泉,稍東又一井,為汲泉,因名“三泉”。南建麗澤堂三楹,遺址已沒。乾隆四十六年,知縣趙王槐建義學于顏公祠東。四十七年,知縣杜安詩展拓之,復名三泉書院,捐銀生息,并置學田。道光二十五年知縣沈淮、同治十年知縣戴杰各有增修。光緒二十九年改為小學堂。作為學堂一直被延續(xù)至今,近年為陵縣實驗中學所在地。
2、具有保護價值的古村名:
陵縣具有保護價值的古村名有很多,比如,具有歷史掌故的將軍寨、仙人橋、徽王莊;具有美好風俗傳承的義渡口;土橋街古名界河鋪,也同樣具有歷史典故,在民國德州志上尚有記載,這個名字也頗有形勝之感。邊臨鎮(zhèn),清代尚名“邊里鎮(zhèn)”,它是德州七大古鎮(zhèn)中,唯一一個保持了“行政鎮(zhèn)”規(guī)格的地方。與土橋街名界河鋪同義。徽王莊,明代親王莊園,是明朝英宗朱祁鎮(zhèn)的第九個兒子朱見沛封于此的一處莊園,后調往重慶。義渡口,則起著記錄古代民俗的作用。中國古代,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擺渡船只,都是這種義務擺渡的性質。葉堤口、宋堤口之類村名,也屬此類。
另外,還有具有歷史傳說,且名字本身很美的鳳凰店。鳳凰店坐落于陵縣城東10公里,村名來歷頗為傳奇:舊時陵縣城東某村有棵參天大樹,曾因鳳凰停翅一站而得名鳳凰樹。鳳凰樹長得極象一只騰飛的鳳凰,枝繁葉茂,棲息百鳥,龐大的樹蔭更是人們休憩納涼的好地方。此村就取名為“鳳凰村”,就是今日的鳳凰店。村中流傳一個久遠的傳說:相傳某年一天,村里有位討飯為生的乞丐在鳳凰樹下乘涼打盹,一睜眼,見一算命先生站在面前。算命先生說他有一步財運,并傳授了他方法。后來,乞丐按照先生說的,到了一百天爬上鳳凰樹折下那根枝條。夜里用樹枝撥開客店后院房門,果然見一頭金驢正拉著金磨一圈一圈地轉,磨縫里還不斷往外滾著金豆子。乞丐一看呆住了,不知如何是好,聽見有響聲,抓了一把金豆子,急忙轉身跑出門來,竟忘了那根樹條。待回過神來一看,房門已變成一堵破舊的院墻。此后乞丐變成了財主,但他不忘救助過他的人們,無論誰碰到難處,他都能慷慨相助。
當然,美好的、具有歷史價值的村名陵縣也不止這些,還有王解店(今名王謝村,屬會王鎮(zhèn))、王滿店(今名王蠻街,屬丁莊鄉(xiāng))等等。雖然有些只是傳說故事,但是她們不僅形象的體現了陵縣的地域古文化氣息,還展現出了陵縣人民淳樸的風土人情以及樂善好施的品性根源。
三、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地名這種文化現象,包含了人類靈性對地理實體的感悟和寄托,并且經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他領域相聯系;同時,地名又是最脆弱的文化現象之一,可以隨時被更改而淡出人們的記憶。中華地名的命名理念和原則也以其鮮明的文化特點和風格在世界地名文化中獨樹一幟。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建設、資源開發(fā)、環(huán)境整治及市場經濟的需要,更改和廢止古老地名的現象有增無減。古老的口頭和書面地名隨著社會變革而不斷消失,面臨失傳的危機。更有甚者,忽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性,盲目追求大、洋、怪、奇和引用外來地名、命名洋名,已經成為了一個傾向性問題。因而,搶救和保護我國地名文化遺產,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四、城鎮(zhèn)化中如何保護陵縣地名文化遺產。
城鎮(zhèn)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zhèn)轉移,第二、三產業(yè)不斷向城鎮(zhèn)聚集,從而使城鎮(zhèn)數量增加,城鎮(zhèn)規(guī)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它主要表現為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其農村人口居住地點向城鎮(zhèn)的遷移和農村勞動力從事職業(yè)向城鎮(zhèn)二、三產業(yè)的轉移。城鎮(zhèn)化的過程也是各個國家在實現工業(yè)化、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它的意義也很重大,但是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需要合村并居,在合村并居過程中存在著地名合并、重起的現象。我們陵縣的地名文化遺產也不少,怎么才能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保護好他們,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點。
(一)整合考證陵縣的各個地名文化。在城鎮(zhèn)化發(fā)展過程中,合村并居是必不可少的現象,它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科學技術進步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為了能夠使城鎮(zhèn)化順利進行而又不會破壞掉我們的古文化地名遺產,就需要在合村并居之前我們的地方政府能夠組織一個地名文化考核小組,對我們陵縣的這些具有保護價值的古村名進行實地考察、甄別,為下一步合村并居后的新地名加強其參考價值。
(二)將具有文化特色的地名進行整理歸檔。將地名文化考核小組進行實地考察、甄別的具有保護價值的古村名由相關部門進行規(guī)范并整理歸檔,使陵縣以后的地名變更具有可靠的依具、也使陵縣地名文化遺產中的美好故事、優(yōu)良傳統(tǒng)能夠繼續(xù)發(fā)揚傳承。
(三)合并地名要慎重,充分利用原有地名,制訂出幾條原則。
這幾條原則是:
1、有歷史掌故的村名必須保留;(如前舉之將軍寨、仙人橋、徽王莊之類)
2、有記錄地理方位作用的地名必須保留;(如七里莊、三十里鋪)
3、有河川形勝之感的村名必須保留。(如義渡口、盤河街)
城鎮(zhèn)化的建設當中,合村并居已是必然,合并之后的地名重起對保護地域文化特色更是意義重大,需要我們運用已被規(guī)范的地名去延續(xù)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比如,鳳凰店周圍村莊,應向鳳凰店合并,以保留這個美好村名。必須重起的應力避意識形態(tài)化和極左色彩濃厚的村名,諸如合作化時期的建國、紅旗、紅星之類。
總之,用文化融鑄地名,讓地名傳承文化,是在地名領域,讓民族之花常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惟一正確做法。也希望利用這些原則將陵縣具有傳奇色彩、民族特色的地名文化,尤其是將陵縣人民淳樸的風土人情以及樂善好施的品性傳承下去,為建設幸福德州、美麗陵縣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