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慶山
湖北大學文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2
“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與接受模式研究*
邱慶山
湖北大學文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2
文章堅持認知組合性詞義觀,以25組“裸”類同素詞語為語料,描寫了同素詞語的兩個詞素和詞素間互相組合的原因及各自在詞義結構中的義類、認知地位和語義角色的異同,并從中提煉出三個共性要素(對象義、屬性義、特征值義)作為詞義結構生成的基本要素。根據(jù)三要素之間認知組合性的語義結構關系建構了詞義生成與接受的基本模式。這個模式的開放性特點直接導致了“裸”類同素詞語極強的生成力和極為豐富的意義內(nèi)涵。
裸 同素詞語 詞義生成模式 詞義球結構 開放性
近年來,像“裸捐、裸奔、裸考、裸官、裸辭、裸產(chǎn)、裸色”等含有詞素“裸”的同素詞語大量出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流行。有研究者已經(jīng)注意到了這個語言現(xiàn)象。熊焰(2005)提到,“裸捐”的“空頭捐贈、言而無信的捐贈”義與“全部、徹底地捐贈”義相去很遠,甚至毫不相關,但同出一詞的這兩個意義又是那么自然,幾乎達到一言即明的地步。此外,“裸捐”一詞還有其他幾個潛在的可能義,這些都使人們感受到新詞義的產(chǎn)生是那么的靈通、圓轉而游移不羈。針對“裸捐”這樣的詞義新生與旁轉的獨特現(xiàn)象,熊焰(2005)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只猜測這可能是一種心理的聯(lián)想作用,或是語境的助燃作用,或是語言要素的組合能力使然。周祖亮(2006)指出,“裸奔”的意義從最初的“裸體奔跑”到“保持原貌”再到“沒有商家贊助的體育比賽”具有較大的變異,其特點有二:一是施事主體發(fā)生了變化,不再局限于人;二是表義范圍擴大,語義出現(xiàn)泛化。但其新義里面隱現(xiàn)了原義中的“沒有”等語義特征。張輝(2006)和楊輝(2007)根據(jù)“裸”的本義和引申義的關系來考察“裸考”一詞的多義現(xiàn)象,解釋了“裸考”的三種意義“光著身子進行考試;在完全沒有準備或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考試;不享受任何加分政策、全憑自己考試成績升學的高考”之間的衍生關系。陳青玲(2009)認為,相似性的認知隱喻思維在“裸官、裸考”的詞義變化中具有內(nèi)在的制約作用。邵長超(2009)認為,“裸X”的語義衍生路徑和特點受語義指向和隱喻作用的制約,追求新奇和方言大眾化等的語用條件是“裸X”族詞語活躍的社會原因。王長武和雷璐榮(2009)認為,“裸”的對象由人及物、從人的裸露到物的裸露,這是人們觀察世界“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生動體現(xiàn),再從人和物的“沒有遮蓋”義中提取“沒有”這一義素并加以凸顯,“裸”的語義就由實在向抽象逐漸虛化,最后形成“沒有”義,完成了詞義虛化泛化的過程。此外,求新求異的社會文化心理和語言的類推機制也導致“裸X”族詞語的大量出現(xiàn)。
已有的研究大都只就一兩個流行的“裸”類同素詞語進行單個研究,沒有對整個詞群中各具特色的詞義個體做系統(tǒng)性的共性考察,也沒有具體解釋“裸”類同素詞語及其詞義所以能大批量生成并便捷地被接受的認知語義學原因。已有研究的這種缺失,正是筆者感興趣之處。我們的問題是:以“裸”為詞素,何以能大批量生成“裸”類同素詞語?大批量的“裸”類同素詞語何以能便捷地被廣泛接受?生成與接受這些詞語是否有規(guī)律可循?如果有規(guī)律,那該如何描寫?“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與接受在認知上是否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
本文從這些疑問出發(fā),以認知詞義學和信息論為理論基礎,通過描寫“裸”類同素詞語內(nèi)部的兩個詞素和詞素間互相組合的原因及各自在詞義結構中的義類、認知地位和語義角色的異同,來建構“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和接受模式,最終對這些疑問做出肯定回答。
2.1 “裸”的語義及“裸”類同素詞語的詞類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以下簡稱《現(xiàn)漢》)把“裸”單列詞目,歸為“動詞”類,意為“露出,沒有遮蓋”,并以“裸露、裸體、半裸、赤裸裸、裸著身子”為例來釋其語義?!冬F(xiàn)漢》在詞目“裸”下共單列詞條10 例:裸露、裸體、裸大麥、裸麥、裸機、裸視、裸線、裸眼、裸照、裸子植物。其中“裸子植物”無標注詞類;“裸大麥”和“裸麥”《現(xiàn)漢》均釋義為“青稞”,為名詞;“裸視”釋義為雙義項的兼類詞,分屬動詞(用眼睛看)和名詞(裸眼的視力)?!冬F(xiàn)漢》的詞類標注顯然存在一些問題。根據(jù)常識,“裸子植物”是種子植物的一個大類,是類的名稱詞,當屬名詞,不知《現(xiàn)漢》為何不標注,也許是考慮到“裸子植物”更像詞組,所以才不標注詞類的。如果把“裸子植物”當作詞組,那么“裸子”就應該是詞,但“裸子”在《現(xiàn)漢》中未見單列詞條,無從查其詞類?!俺嗦懵恪痹凇冬F(xiàn)漢》中盡管被單列詞條,但同時說明其常跟“的”連用構成“赤裸裸的”,屬于形容詞中的狀態(tài)詞?!俺嗦恪痹凇冬F(xiàn)漢》中單列詞條并標注為“動詞”,“半裸”未見單列詞條。綜上,如果把“裸子植物”的“裸子”劃歸“動詞”,再加之《現(xiàn)漢》已有的詞類標注,那么“裸”類同素詞語的詞類就有三種,詳見表1。
表1 “裸”類同素詞語的詞類及例詞
《現(xiàn)漢》中“裸”的釋義及其同素詞語的詞類劃分存在一些問題:1)“裸”釋義為“露出,沒有遮蓋”,不夠深刻全面,認知上缺乏整體性的關聯(lián)觀念,沒有兼顧“裸”類同素詞語中詞素間的意義關系,不能很好地涵蓋“裸色、裸考、裸官、裸捐”等同素詞語中的“裸”。2)詞目“裸”下單列的詞條過少,“裸”類同素詞語的詞類列舉不全面。3)“裸”類同素詞語的釋義簡單,甚至互相抵牾。例如《現(xiàn)漢》認定“裸體”是動詞,而認定與之類似的“裸照”是名詞。其實,“裸體”不僅是《現(xiàn)漢》所釋的“光著身子(動詞)”,還可以是“光著的身子(名詞)”;而“裸照”也不僅是《現(xiàn)漢》所釋的“裸體照片(名詞)”,也可以是“裸體照相(動詞)”。
因此,“裸”類同素詞語的詞類劃分不僅要考慮“裸”的語義內(nèi)涵,也要兼顧與其組合的詞素的語義內(nèi)涵,同時還要考慮詞素組合以后的整體語義變化和語用修辭等因素,具體應注意以下三點:1)“裸”是動詞,語義上有基本義、引申義和“同義動詞義”的區(qū)別:基本義是“成年男女僅用或者不用遮羞布遮住私處的身體”;引申義指“身上一絲不掛,沒有任何遮掩”,其中由稱“人體的無遮掩為裸”到稱“其他事物的無遮掩為裸”也屬于引申義范疇;“同義動詞義”是指“裸與脫、捋等其他一些動詞同義”,例如“裸衣(脫衣而露體),裸袖(捋袖而露胳膊)”。2)“裸”是形容詞,意指“隨著動作的發(fā)生而產(chǎn)生的沒有遮蔽物的狀態(tài)”。此時的“裸”類同素詞語多為名詞,例如“裸模”,意指“隨著動作的發(fā)生而產(chǎn)生的沒有遮蔽物的狀態(tài)的模特”。3)在形容詞義的基礎上,可進一步用作副詞,意指“以沒有遮蔽物的狀態(tài)作為伴隨方式而發(fā)生某種動作行為”。此時的“裸”類同素詞語為動詞,例如“裸奔”,意指“以身體沒有或少有遮蔽物的狀態(tài)奔跑”??傊?“裸”可以是動詞、形容詞和副詞,而“裸”類同素詞語可以是動詞、形容詞和名詞。
2.2 “裸”類同素詞語群
經(jīng)檢索北京大學網(wǎng)絡版CCL語料庫,同時兼顧近年來的“裸”類同素流行詞語,得到一個由165個(類)“裸”類同素詞語構成的詞語群。這個“裸”類同素詞語群細分為25組,是本文研究的基本語料(見表2),其中包括四種特殊情況:1)“裸”作謂語動詞時,其前可出現(xiàn)“他”等做主語的詞,與“裸”組合成“他裸”等結構。這類組合結構的數(shù)量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無數(shù)的,但它們的語義生成模式卻是相同的。2)“裸”作謂語動詞時,其后可接“著、了、過”等助詞,構成“裸著、裸了、裸過”等結構。這類組合結構的語義內(nèi)涵盡管有區(qū)別,但它們的語義生成模式也是相同的。3)像“不裸、要裸”這樣的組合結構,盡管數(shù)目很多,但它們的語義生成模式也是相同的,具有一致性。因此,本文從廣義同素詞語的角度把前述三種特殊組合結構也都稱作“裸”類同素詞語,記作三個不同的詞語類別。4)“裸”類同素詞語中有一些多義項的詞語和多義項的兼類詞語,如“裸視、裸照、裸妝、裸戲、裸播、裸替”、“裸捐”、“裸購”、“裸影”等等,根據(jù)其義項和詞類的不同,可以把它們分別歸入相應類別的同素詞語中進行詞義結構描寫,但在統(tǒng)計此類同素詞語時本表不重復統(tǒng)計,只記作一例。
(續(xù)上表)
3.1 “裸”類同素詞語的詞義結構描寫
“裸”類同素詞語一般由兩個詞素構成。像“裸一回、裸一天、裸一點、裸賣空、裸燕麥、裸奇點、裸甲藻、裸語言、赤裸裸、凈裸裸、光裸裸”等詞語形式上是由三個語素構成的同素詞語,但語義上可以看作是兩個部分組合的結果。為了表述的簡便,本文把三個語素構成的同素詞語看成是由兩個詞素塊組合而成的同素詞語。在描寫“裸”類同素詞語的詞義結構時,筆者堅持認知組合性詞義觀,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考察同素詞語的兩個詞素和詞素間可以組合的關聯(lián)關系(兩個詞素可互相組合的原因)各自在詞義結構中的“義類、認知地位和語義角色”的異同,從中提煉出三個共性要素(對象義、屬性義、特征值義)作為詞義結構生成的基本要素(見表3),最終根據(jù)三要素之間的認知組合性的語義結構關系建構詞義生成與接受的基本模式。
表3 “裸”類同素詞語的詞義結構描寫情況一覽表
(續(xù)上表)
根據(jù)表3的描寫要素,表2的25組同素詞語又可分為四類:第一類(第1-10組)詞語的意義結構中,處于顯性獨立地位的“動作”對象義是唯一的,都是動作“裸”,而認知動作的角度(動作的屬性義)和認知結果(與屬性義匹配的特征值義)是多元的;第二類(第12-24組)詞語的意義結構中,處于顯性依附地位的特征值義是唯一的,都是特征“裸”,而處于顯性獨立地位的對象義和處于隱性依附地位的屬性義(認知對象的不同角度)是多元的;第三類(第11組)詞語的意義結構中,處于顯性依附地位的“狀態(tài)”對象義是唯一的,都是“裸裸”,而認知狀態(tài)的角度(狀態(tài)的屬性義)和認知結果(與屬性義匹配的特征值義)是多元的;第四類(第25組)詞語的意義結構中,處于顯性依附地位的特征值義是唯一的,而處于顯性依附地位的表“價格/顏色/色調(diào)”的對象義以及處于隱性依附地位的屬性義都是多元的。最終經(jīng)由“對象義、屬性義、特征值義”三者間的匹配組合,這四類詞語的意義結構要素各自具體賦值以后就都會形成大量的同素詞語。這說明“裸”類同素詞語群是一個開放的群。
3.2 詞的本義-引申義理論與詞義球結構理論的差異
在分析引申性語義的詞義結構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所分析之詞的詞義是近引申義(引申關節(jié)點之義)性質的詞,還是遠引申義(引申之后理解的新義)性質的詞。以“裸雪”和“裸價”為例,這兩個詞都是屬于“遠引申義性質的詞”。我們一般認為“裸雪”是指“晶瑩剔透”的雪,側重于“雪的狀貌美好”,而非側重于“雪的性能”的“透視無礙”的雪。因此,“晶瑩剔透的雪”是“裸雪”最常用的意義?!奥阊弊鳛檫h引申義性質的詞,其近引申義(引申關節(jié)點義)是雪的“無遮蔽”(透視無礙),其引申路徑是:由“人體的無遮蔽”到“其他事物的無遮蔽”(如“雪”沒有被污物遮蔽,透視無礙),再到雪的“晶瑩剔透”(遠引申義)?!奥銉r”一般認為是指“低/最低”價,側重的是“價格數(shù)的高低”,而較少指“價格要素的構成成分”“去虛增”以后的價格。因此,“裸價”的近引申義(引申關節(jié)點義)是價格的“無浮夸虛報成分”(去虛增),其引申路徑是:由“人體無遮蔽”到“其他事物的無遮蔽”(如“價格”沒有被浮夸虛報的成分遮蔽,去虛增),再到價格的“低/最低”(遠引申義)。
分析“裸雪”、“裸價”等屬于遠引申義性質的詞時,最好取引申之后理解(形成)的新義,即遠引申義。因為,基于句法-語義界面的詞義結構描寫,旨在關注詞義的哪些要素影響句法以及如何影響句法。詞的近引申義和遠引申義都可能影響句法,因此,如果是近引申義影響了句法,那就把著眼點放在近引申義上,主要描寫近引申義;如果是遠引申義影響了句法,那就主要描寫遠引申義。如何區(qū)別遠、近引申義也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在此不贅述。另外,就“裸雪”而言,它的遠、近引申義在詞義球結構理論模型下屬于并列語義關系。如前文分析,“晶瑩剔透”可以看作是雪的“狀貌”屬性義的一個特征值義,“透視無礙”則可以看作是雪的“性能”屬性義的一個特征值義,同為特征值義的“晶瑩剔透”(遠引申義)和“透視無礙”(近引申義)當然可以看作是并列關系的語義?!奥阊钡倪h、近引申義不僅是并列關系,而且彼此在認知上還有相通之處?!熬К撎尥浮焙汀巴敢暉o礙”實際上是對同一語義——干凈——從不同角度進行理解而形成的結果?;谡J知語義運算,如果“雪”可以“透視無礙”,那這它一定是“晶瑩剔透”的;反之,如果“雪”是“晶瑩剔透(孔穴明晰,光亮而透明)”的,那這它一定可以“透視無礙”。同理,就“裸價”而言,它的遠、近引申義在詞義球結構理論模型下也屬于并列語義關系。“低/最低”可以看作是價格的“高低”屬性義的一個特征值義,而“去虛增”則可以看作是價格的“構成成分”屬性義的一個特征值義,同為特征值義的“低/最低”(遠引申義)和“去虛增”(近引申義)是并列關系?!奥銉r”的遠、近引申義彼此在認知上也有相通之處,“低/最低”和“去虛增”也可以看作是對同一語義——價格大小——從不同角度進行理解而形成的結果。如果“價格”“低”,那一定得“去虛增”;反之,如果“價格”“去虛增”了,那它一定“低”??傊?在詞義引申過程中,產(chǎn)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認知語義運算過程。
上述分析引起了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能否借助遠、近引申義的區(qū)分,進一步系統(tǒng)地解釋“裸”類詞的語義問題?引申義和本義是相對的概念。本義一般指詞語的原始意義或較早的意義,多傾向于跟詞語的文字形式或聲音形式相關聯(lián)的意義。引申義是由本義推演而派生出來的意義,據(jù)其與本義關系的親疏遠近可將引申義分為近(直接)引申義和遠(間接)引申義。近引申義是直接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遠引申義則由引申義再引申而來的意義?!氨玖x/引申義”以及“遠/近引申義”理論(以下簡稱“本引理論”)對厘清詞義(詞語義項或詞義間)的演變關系有重要作用,“本義/引申義”以及“遠/近引申義”的區(qū)分也有助于更深入地認識詞語的意義,因為引申義的出現(xiàn),本質上是對詞義球結構三要素(屬性義、特征值義、對象義)進一步或者深度認知的結果。如果能對某詞語的指示義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那么具有該指示義的詞語的引申義就會越多地被發(fā)掘出來,詞語的意義也就會越來越豐富。
但是,本引理論有以下四點不足:
1 )本引理論對詞義的區(qū)分顆粒度太大,僅區(qū)分了本義、遠、近引申義,很難挖掘出詞義蘊涵的句法信息,對解決句法-語義界面問題作用不大。
2 )本引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將引申義看作與本義不同的詞義,而不是同一個詞的不同詞義層面。這和詞義球結構理論模型描寫的同屬一個詞義結構的三種詞義要素是不同性質的概念。簡言之,本引理論是向外觀照詞義的結果,更多地考察詞義間的關系;詞義球結構理論是通過詞義外在的句法組合表現(xiàn)而對詞義向內(nèi)觀照的結果,立足點是內(nèi)向觀照詞義結構。
3 )本引理論不能運用于所有詞語的意義,不能對所有詞語的意義生成和接受規(guī)律進行統(tǒng)一的模型化描寫。這不僅因為有些詞語或原始義無從考證(詞的本義有缺損),遠、近引申義有缺損,同時也因為“遠/近”、“直接/間接”、“原始”、“較早”等都是相對性概念,實際鑒別起來主觀性太大,可操作性不強。詞義球結構理論中的三種詞義要素都是無缺損的,任何詞的詞義結構中都具備,這有助于詞義結構的統(tǒng)一描寫。例如“裸考”,一般有四個義項:a)裸露著某些便于考試作弊的身體部位參加考試;b)無任何作弊行為的考試;c)在完全沒有準備或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參加考試;d)不享受任何加分政策、全憑自己的能力參加考試。根據(jù)本引理論,一般認為a)是本義,b)、c)、d)是引申義,但這四個義項哪個“較早”出現(xiàn)是很難考證的,且很難再較為客觀地區(qū)分b)、c)、d)作為引申義的遠近。一般在區(qū)分遠、近引申義時所遵循的從“具體”到“抽象”的規(guī)律,但很難確定“作弊行為”、“認真復習”、“加分政策”的具體或抽象程度。再如“裸購”,有三個義項:a)裸體(一般只穿比基尼內(nèi)衣)可免費或低價購物;b)用賺取的積分換購商品;c)極低價(扣除中間價,以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價)購買商品。就此三個義項而言,一般認為a)、c)出現(xiàn)較早,b)出現(xiàn)較晚。但對于a)和c)哪個更早,卻又見仁見智的,甚至莫衷一是。再比如“向”,本義是“朝北的窗戶”,引申義是“朝著、對著”。但“向”的本義和引申義完全可以看作兩個不同的詞義,其本義是名詞,而引申義是動詞。但就“向”的本義來說,詞義結構中包含“顏色、質地、材料、樣式、潔凈度”等諸多屬性義,這些屬性義則不可能包含在作為動詞的引申義中。同理,包含在動詞“向”的引申義的詞義結構中的屬性義“受事、施事”等也不會包含在名詞“向”的本義中。無論是名詞或動詞“向”,根據(jù)詞義球結構理論模型都能得到統(tǒng)一描寫?;谡J知組合性詞義觀和句法-語義界面理論構建的詞義球結構模型,目的之一是對詞義的生成和接受機制進行統(tǒng)一的模型化描寫。邱慶山(2010b)已完成了對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以及介詞的詞義球結構的統(tǒng)一描寫。
4 )本引理論區(qū)分出的本義和引申義之間只有認知語義關系,沒有句法組合關系,詞義球結構模型中的三種詞義要素之間不僅具有認知語義關系,而且還有句法組合關系。
無論是詞語的中心語義還是引申意義,都可以用詞義球結構模型來統(tǒng)一描寫,其中的關鍵是詞義球結構三要素的具體賦值,尤其是選定認知的角度或途徑(認知屬性)。屬性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之分,語境因素作用下的意義生成大都涉及到對認知對象的社會屬性的把握。例如“蘋果”一詞,其中心語義十分清楚,但其引申義可以是社會性的,如象征“平安”等,如果要對“蘋果”進行詞義球結構描寫,其中必有一個最小詞義球結構是:【對象義(蘋果),(一個)屬性義(象征什么),(一個)特征值義(平安)】。這個最小詞義球結構與其他最小詞義球結構(比如“【對象義(蘋果),(一個)屬性義(顏色),(一個)特征值義(青)】”等)一起,共同構成了“蘋果”的詞義球結構。所以,無論是自然屬性還是包含語境因素的社會屬性,無論是中心語義還是引申語義都可以通過詞義球結構模型來統(tǒng)一描寫。
4.1 第1-10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模式
以“裸著”為例。在描寫“裸著”的詞義結構時,詞素“裸”的義類是“動作”,在詞義結構中處于顯性獨立的認知地位,充當對象義的語義角色;詞素“著”的義類是“動詞的現(xiàn)在進行時”,在詞義結構中處于顯性依附的認知地位,充當特征值義的語義角色;“裸”和“著”之間可以組合的關聯(lián)關系的義類是“時態(tài)”,在詞義結構中處于隱性依附的認知地位,充當屬性義的語義角色?!奥阒钡脑~義結構的描寫過程可用一句話來概括:表動作的顯性獨立型義類對象“裸”的屬性之一是時態(tài),和時態(tài)屬性相對應的認知結果之一是由詞素“著”體現(xiàn)的現(xiàn)在進行時。換句話說,詞素“裸”的表“動作”的對象義,經(jīng)由“時態(tài)”這一表“動作的屬性”的屬性義作為組合關聯(lián)劑,就相應地跟表“現(xiàn)在進行時”的由詞素“著”體現(xiàn)的特征值義關聯(lián)組合起來,最終構成了一個“裸”類同素詞語“裸著”。在“裸著”一詞的詞義結構中,詞義要素的對象義和特征值義是顯性的,處于結構的表層;詞義要素的屬性義是隱性的,處于結構的里層。
在“裸”類同素詞語的詞義結構中,對象義有兩種認知地位,一種是顯性的獨立地位(第1-10組和第12-24組),是表“動作行為和人事物”的義類的詞素所具有的語義角色,另一種是顯性的依附地位(第11組和第25組),是表“狀態(tài)/價格/顏色/色調(diào)”等的義類的詞素所具有的語義角色。屬性是人們了解和把握義類對象的角度,是義類對象和特征值(認知結果)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感知或認識到的主客觀對象的各種可供認知或比較的方面,它們依附于特定的認知對象,不能獨立存在(邱慶山2010a)。這種“角度”或“關聯(lián)關系”通過屬性名詞來體現(xiàn),在詞義的認知結構中處于隱性的依附地位,充當屬性義的語義角色。特征值是從某種特定的屬性出發(fā),理解和把握認知對象時所獲得的由“質”(特征)和“量”(數(shù)值)兩個方面構成的認知結果,在詞義的認知結構中處于顯性的依附地位,充當特征值義的語義角色。
邱慶山(2012)把詞義結構看成是一個由“對象義、屬性義、特征值義”這三個要素組成的球形結構。就“裸”類同素詞語的詞義來說,詞義球結構理論依然適用。以“裸著”為例,詞素“裸”是表動作的對象義,只有一個;這一個對象的屬性卻不止一個(即屬性義有很多),比如“時態(tài)、動量、時量、面積、程度、受事、施事、原因、條件”等都是這個對象義的屬性義;從每一個屬性出發(fā)去認知該對象,得到的認知結果(特征值)一般也不止一個,也就是說,和某一個屬性義相匹配的特征值義一般也不止一個,比如從“裸”的一個屬性“時態(tài)”出發(fā)去認知“裸”這個動作,得到的認知結果就有三個,分別是:現(xiàn)在進行時(用“著”表示)、過去完成時(用“過”表示)、現(xiàn)在完成時(用“了”表示)。這樣一來,“裸著、裸過、裸了”的詞義實際上只是“裸”的詞義內(nèi)容在時態(tài)屬性方面的三個不同的凸顯。這就是說,“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是“對象義、屬性義、特征值義”這三種詞義結構要素互助關聯(lián)、互相確證、互相依附與凸顯的結果。這種結果最終體現(xiàn)為一個以對象義和特征值義為顯性的表層、以屬性義為隱性的里層的球形詞義結構。
下面以“裸”的“動作”對象義為基點,通過屬性義和特征值義的互相匹配關系,把第1-10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模式圖示如下(見圖1)。
圖1 第1-10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模式
圖1描述的意義生成模式適合圖示第1-10組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結構。圖1中,粗實線圓、細實線圓和虛線圓表示的義類在詞義結構中分別處于顯性獨立地位、顯性依附地位和隱性依附地位,分別充當對象義、特征值義和屬性義的語義角色。圖1表明,當詞素“裸”充當“動作”對象義的認知語義角色時,由“裸”構成的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具有極強的規(guī)律性:經(jīng)過一個虛線圓的關聯(lián)作用,粗實線圓和一個細實線圓串聯(lián)起來就會生成一個“裸”類同素詞語。具體而言,經(jīng)由一個虛線圓(“時態(tài)”屬性義)的關聯(lián),粗實線圓(“動作”對象義“裸”)可以串聯(lián)起三個細實線圓(“過去完成”特征值義、“現(xiàn)在進行”特征值義、“現(xiàn)在完成”特征值義),將認知意義語言符號化后就得到了“裸過、裸著、裸了”三個“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同理,經(jīng)由虛線圓(“施事”屬性義、“動量”屬性義等)的關聯(lián),粗實線圓(“動作”對象義“裸”)可以分別串聯(lián)起多個虛線圓(“他”特征值義、“一次”特征值義等),將認知意義語言符號化后可以得到“他裸、裸一次”等大量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
4.2第12-24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模式
當詞素“裸”以外的其他詞素表示的義類處于顯性獨立認知地位時,該“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依然遵循詞義球結構的生成模式。我們以第14組的詞語為例,以“裸”的特征值義為基點,通過屬性義和對象義的互相匹配關系,把第12-24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模式概括為圖2。
圖2 第12-24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模式
圖2描述的意義生成模式適合圖示第12-24組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結構。圖2中,粗實線圓、細實線圓和虛線圓表示的義類在詞義結構中分別處于顯性依附地位、顯性獨立地位和隱性依附地位,分別充當特征值義、對象義和屬性義的語義角色。圖2表明,當詞素“裸”充當特征值義的認知語義角色時,由“裸”構成的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也具有極強的規(guī)律性:經(jīng)過虛線圓的關聯(lián)作用,粗實線圓和一個細實線圓串聯(lián)起來就會生成一個“裸”類同素詞語。具體而言,經(jīng)由虛線圓(“方式”屬性義)的關聯(lián),粗實線圓(“裸”特征值義)可以串聯(lián)起多個細實線圓(“寫-動作”對象義、“奔-動作”對象義、“聊-動作”對象義等),把認知意義語言符號化以后就得到了“裸寫、裸奔、裸聊”等多個“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
4.3 第11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模式
當“裸”類同素詞語中的兩個詞素表示的義類都處于顯性依附認知地位時,該“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依然遵循詞義球結構的生成模式。以第11組為例,通過對象義、屬性義和特征值義的互相匹配關系,把第11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模式概括為圖3。
圖3 第11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模式
圖3描述的意義生成模式適合圖示第11組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結構。圖3中,粗實線圓、細實線圓和虛線圓表示的義類在詞義結構中分別處于顯性依附地位、顯性依附地位和隱性依附地位,分別充當對象義、特征值義和屬性義的語義角色。圖3表明,當詞素塊“裸裸”充當對象義的認知語義角色時,由“裸裸”構成的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具有極強的規(guī)律性:經(jīng)過虛線圓的關聯(lián)作用,粗實線圓和一個細實線圓串聯(lián)起來就會生成一個“裸”類同素詞語。具體來說,經(jīng)由虛線圓(“程度”屬性義)的關聯(lián),粗實線圓(“狀態(tài)(裸裸)”對象義)可以串聯(lián)起多個細實線圓(“光”特征值義、“凈”特征值義等),把認知意義語言符號化以后就得到了“光裸裸、凈裸裸、赤裸裸”等等多個“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
4.4 第25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模式
當“裸”類同素詞語中的兩個詞素表示的義類都處于顯性依附認知地位時,該“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依然遵循詞義球結構的生成模式。以第25組為例,通過對象義、屬性義和特征值義的互相匹配關系,把第25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模式概括為圖4。
圖4 第25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模式
圖4描述的意義生成模式適合圖示第25組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結構。圖4中,粗實線圓、細實線圓和虛線圓表示的義類在詞義結構中分別處于顯性依附地位、顯性依附地位和隱性依附地位,分別充當特征值義、對象義和屬性義的語義角色。圖4說明,當詞素“裸”充當特征值義的認知語義角色時,由“裸”構成的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具有極強的規(guī)律性:經(jīng)過一個虛線圓的關聯(lián)作用,粗實線圓和一個細實線圓串聯(lián)起來就會生成一個“裸”類同素詞語。具體來說,經(jīng)由虛線圓(“高低”屬性義、“類型”屬性義等)的關聯(lián),粗實線圓(“裸”特征值義)可以串聯(lián)起多個細實線圓(“價格”對象義、“顏色”對象義、“色調(diào)”對象義、“重量”對象義等),把認知意義語言符號化以后就得到了“裸價、裸色、裸色調(diào)、裸重”等等多個“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
此外,“裸購”、“裸官”、“裸考”與“裸雪”、“裸價”這五個詞盡管在表層的句法組合結構類型上存在差異,但在深層的詞義球結構類型上沒有本質的差異,具有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
首先,這五個詞語的語義是不同的?!奥阗彙敝竸幼餍袨?主要有三種意思:a)用賺取的積分換購商品;b)裸體(一般只穿比基尼內(nèi)衣)可免費或低價購物;c)極低價(扣除中間價,以成本價甚至低于成本價)購買商品?!奥愎佟敝溉嘶騽幼餍袨?主要有兩種意思:a)裸露身體的官員(如網(wǎng)絡爆出的不雅照(淫照或艷照)官員);b)家庭和財產(chǎn)都在國外,自己孤身一人在國內(nèi)做官?!奥憧肌敝竸幼餍袨?主要有四種意思:a)裸露著某些便于考試作弊的身體部位參加考試;b)遵規(guī)守紀參加考試(無任何作弊行為);c)在完全沒有準備或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參加考試;d)不享受任何加分政策、全憑自己的能力參加考試?!奥阊敝钙胀ㄊ挛?主要有兩種意思:a)沒有被他物覆蓋的雪;b)晶瑩剔透、透視無礙的雪?!奥銉r”指非普通事物,主要有兩種意思:a)扣除中間價(去虛增價)后的最低價;b)出廠價(而非最低價)。根據(jù)語義的不同,這些詞語在其內(nèi)部兩個詞素的語法組合結構類型上的確有差異,“裸購、裸官(指動作行為)、裸考”屬于狀中偏正結構類型,而“裸官(指人)、裸雪、裸價”屬于定中偏正結構類型。其次,詞素間的語法組合結構類型的差異并不影響詞語的詞義球結構類型,這五個詞語的詞義球結構類型本質上沒有差異,具有統(tǒng)一性。這些詞語的詞義結構都是由“對象義、屬性義、特征值義”三個要素組成,而且這三個要素之間具有認知語義關系(哪個詞素充當認知對象,認知對象的屬性和相應的特征值是什么)和句法組合關系(以哪一個詞素為中心,詞素間是何種語法結構類型)。在這些詞語的中心詞素的詞義球結構中,所有的特征值蘊涵義都隱喻性地統(tǒng)一用“裸”來表示,使得其詞義球結構類型具有了更高的一致性。
最后,這五個詞語的詞義球結構模型的確是有一些區(qū)別,但都非本質的區(qū)別。因為在這些詞語的中心詞素中,“購、官、考”和“雪”屬于動詞和普通事物名詞(非屬性名詞),表示的是獨立型認知對象,其詞義球結構模型如圖5所示;而“價”屬于屬性名詞,表示的是依附型(非獨立型)認知對象,其詞義球結構模型如圖6所示。直觀看來,圖5和圖6在外形上的確有些差異,但是如果在圖5或圖6的基礎上只是更改一下三要素的文字標識(如把圖5的對象指示義改為屬性指示義,把圖5的屬性蘊涵義改為對象蘊涵義,特征值蘊涵義不變,此時的圖5就表示了圖6的內(nèi)容),這兩個圖型就合二為一、彼此一致了。
圖5 動詞與非屬性名詞詞義球結構模型
圖6 屬性名詞詞義球結構模型
“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都是對象義和特征值義經(jīng)由屬性義的關聯(lián)作用而串聯(lián)組合起來的結果,都遵循一個基本模式,人們只需按照這個生成模式,給其中的結構要素“對象義、屬性義、特征值義”進行具體的語言賦值即可批量生成“裸”類同素詞語。具有認知接受性的這個模式,不僅是詞義生成的模式,也是人們理解接受詞義的模式。這也說明,語言的生成和理解是同構的,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
“某詞素表示的義類對象具備什么屬性?與這些屬性相匹配的特征值是什么?”這種追問是“裸”類同素詞語內(nèi)部的詞素互相匹配組合從而生成詞義的認知心理動因。因為認知對象確定以后,人們對屬性和特征值的確認過程即是理解和把握認知對象的認知過程。人們從認知對象中獲取的屬性和特征值越多,對人們而言,對象本身的不確定性因素就越少,對象本身的信息量就越大。這是因為信息的產(chǎn)生需要消除不確定性的因素,而給詞義結構的屬性義和特征值義具體賦值就是為了消除屬性和特征值的不確定性,從而消除對象本身的不確定性,因為只有這樣,詞語負載的信息才能顯現(xiàn)出來,也才能被人們所接收。魯川(2001:1-3)認為,信息的作用就是消除不確定性,消除人類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必然要遇到的大量的不確定性。這也說明,詞義的生成和信息的生成密切相關,二者都受制于人的認知心理過程。
基于詞義球結構理論模型,本文建構的“裸”類同素詞語的意義生成與接受模式也是一個需要對其結構要素進行具體的語義賦值的模式。因此,該模式是一個開放的模式,這導致了“裸”類同素詞語群成為一個開放的群。這種開放性也直接導致了“裸”類同素詞語極強的生成力和極為豐富的意義內(nèi)涵。
詞義球結構的三要素“對象義、屬性義、特征值義”具有三元組合的句法特性,這三要素之間基本的句法組合特性也存在于“裸”類多詞素同素詞語的意義結構中?;谶M一步的類推,詞義球結構三要素之間的句法組合關系特性也可在其他多詞素詞語內(nèi)部以及多詞素詞語之間得到體現(xiàn)(邱慶山2010b)。因此,詞義球結構理論模型是詞義作為最精密語法的一個基本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Department of Dictionary Editorial at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中國社科院語言所詞典編輯室).2007.Xiandai Hanyu Cidian現(xiàn)代漢語詞典[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g北京:商務印書館[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Chen,Qingling(陳青玲).2009.“Luoguan”、“l(fā)uokao”de renzhi fenxi“裸官”、“裸考”的認知分析[The cognitive analysis of naked official and naked examination].Huabei Shuili Shuidian Xueyuan Xuebao(Shekeban)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9.2:120-122.
Lu,Chuan(魯川).2001.Hanyu Yufa de Yihe Wangluo漢語語法的意合網(wǎng)絡[The Parataxis Network of Chinese Grammar].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北京: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Qiu,Qingshan(邱慶山).2010a.Lun ci de yunhanyi dui juzi qiyi de yingxiang:Yi“kuzi”he“qunzi”weili論詞的蘊涵義對句子歧義的影響——以“褲子”和“裙子”為例[The influence of lexical connotation on sentential ambiguity:Case studies on“trousers”and“skirt”],97-101.Dishyi Jie Cihui Yuyixue Yantaohui Lunwenji第十一屆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11thChinese Lexical Semantic Workshop].Suzhou:Suzhou Daxue蘇州:蘇州大學[Suzhou:Soochow University]
Qiu,Qingshan(邱慶山).2010b.Jiyu Jufa-Yuyi Jiemian de Xiandai Hanyu Ciyi Yanjiu基于句法-語義界面的現(xiàn)代漢語詞義研究[A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Word Meaning Based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Wuhan Daxue Boshi Xuewei Lunwen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Ph.D.dissertation,Wuhan University]
Qiu,Qingshan(邱慶山).2012.Hanyu ciyi de jieshou moshi chutan漢語詞義的接受模式初探[Preliminary exploration to the reception model of Chinese word sense].Hubei Daxue Xuebao(Zhexue shehui kexueban)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12.6:124-127.
Shao,Changchao(邵長超).2009.“Luo X”zu xinci zairenshi“裸X”族新詞再認識[The recognition of“l(fā)uo X”word family].Xiuci Xuexi修辭學習[The Rhetoric Study]2009.2:88-91.
Wang,Changwu(王長武),&Lurong Lei(雷璐榮).2009.Dangdai liuxing chuanmei zhong“l(fā)uo X”lei xinci de ciyi yansheng yu shengcheng當代流行傳媒中“裸X”類新詞的詞義衍生與生成[The derivative and generate of the new words“naked”class in contemporary popular media].Dongnan Chuanbo東南傳播[Southeast Communication] 2009.3:122-125.
Xiong,Yan(熊焰).2005.“Luojuan”yuyi de xunsu biangeng“裸捐”語義的迅速變更[The rapid change of“l(fā)uojuan”meaning].Xiuci Xuexi修辭學習[The Rhetoric Study]2005.2:80.
Yang,Hui(楊輝).2007.Cong“l(fā)uokao”xiangdao de從“裸考”想到的[Thinking from“l(fā)uokao”].Yuedu yu Xiezuo閱讀與寫作[Reading and Writing]2007.4:32.
Zhang,Hui(張輝).2006.Shuo“l(fā)uokao”說“裸考”[Talk about“l(fā)oukao”].Yuwen Jianshe語文建設[Language Planning]2006.10:55.
Zhou,Zuliang(周祖亮).2006.Xingxingsese de“l(fā)uoben”形形色色的“裸奔”[A variety of streaking].Yuwen Jianshe語文建設[Language Planning]2006.2:54.
邱慶山,男,1974年生,湖北棗陽人。湖北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詞匯語義學和語言理論研究。
A Study on the Generation and Reception Mode of the Meaning of Allotropic Words of“l(fā)uo”Class
Qiu Qingsh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62
Based on the Cognition-Combinatory Meaning Outlook(CCMO)and 25 groups allotropic words of“l(fā)uo”(裸)class,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morphemes of the allotropic word and the cause of mutual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morphemes and illustrat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emantic class,cognitive status and semantic role in the structure of meaning extracting the three common elements(referent meaning,attribute meaning,feature-value meaning)as basic elements of structure of meaning generation.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of cognition-combination semantic structures among the three elements,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basic mode of the generation and reception of word meaning.The ope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ode directly lead to the strong generating force and the rich meaning connotation of the allotropic words of“l(fā)uo”class.
“l(fā)uo”;allotropic words;generation mode of word meaning;sphere structure of word meaning;open
H109.4
A
1671-9484(2015)03-0237-13
2013年1月18日 [定稿日期]2013年11月13日
10.7509/j.linsci.201311.028172*本文承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2CYY057)資助。感謝《語言科學》匿審專家和編輯部提出的中肯而寶貴的意見。本文不足之處,概由作者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