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015 總第737期
封面反饋
@吃西瓜不吐籽:2016年全球經濟疲軟,世界都在看中國。站在新舊交替的尾巴上,是時候看看這組預測性極強的專業(yè)文章了。
@親愛的偏執(zhí)狂:“金融的核心能力是防范和甄別風險”,說出了飛速發(fā)展,卻也有些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最需要卻也最常被忽視的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記者手記
上一周,12306的“找圖形”驗證碼之所以被瘋狂吐槽,不是因為它在技術上有多么困難,而在于使用了最不人性化的一種手段。不過,這其中的悖論是,網站的存在本來應該是方便網友購買車票的,而不是用來阻礙人們回家的,為了防范而矯枉過正,“驗證碼”便成了一個笑話般的存在。(一秒)
去年,我做了一篇關于北京垃圾焚燒困局的報道。當時,門頭溝區(qū)的魯家山項目剛剛建成并投入試運行,昌平區(qū)的阿蘇衛(wèi)項目正在重啟,新一波的“反建”熱潮已經呼之欲出。
轉眼一年過去。在全國各地,民眾對當地垃圾焚燒項目違規(guī)操作的質疑不斷。此起彼伏的抗議聲中,諸多企業(yè)紛紛進軍垃圾焚燒發(fā)電業(yè)“跑馬圈地”。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垃圾焚燒的處理服務費也在不斷降低,價格戰(zhàn)已經打響。
一切似乎都在悄悄改變,其實也從未改變。關于垃圾焚燒的謠言依然漫天飛,關于二惡英、垃圾分類、環(huán)評的爭論依然無休無止。各方依然一遍又一遍地申訴著自己已經重復過無數遍的觀點,循環(huán)又無解。
相比之下,即將在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的這座垃圾焚燒廠幾乎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存在:它將擁有一條長達1500米的雪道,攀巖壁、咖啡廳、兒童游樂場等公共娛樂設施,還有一個特殊的煙囪——2017年完工后,該廠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煙囪就會吐出一個直徑25米大小的煙圈,以此來提醒人們注意節(jié)能減排。
它的設計師比雅克·英格斯說,一般像這樣的垃圾處理項目,都會收到來自周邊居民的抗議信,而現在他們已經收到了不少來信,詢問這個焚燒廠什么時候建成開業(yè)。
作為世界上最注重環(huán)保的國家之一,丹麥一直是垃圾焚燒方面的先鋒,全國35%左右的垃圾會進入焚燒廠轉化為電力和熱能。那里的人們也會抗議:他們擔心垃圾焚燒后產生的氣體會危害健康;擔心焚燒廠處理垃圾的成本過于高昂;更擔心這樣“一燒了之”的簡便方法會使政府放棄在“零廢棄”方面做出努力。
面對這些似曾相識的擔憂和時有發(fā)生的“鄰避現象”,這個集垃圾處理和建筑藝術為一體、能為周邊十余萬戶家庭供電供熱、自帶警示功能的垃圾焚燒廠似乎讓一切沖突都迎刃而解。設計,讓它變成了一個都市景觀,更成為了一個“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完美結合,切實可行的烏托邦”。
可是,如果這座焚燒廠建在中國,建在北京的市中心,會怎么樣?
詳見本刊2015年12月21日出版總第7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