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濤,劉 蕾,蘇錫銘,趙 敏
健康體檢的目的就是對疾病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這一理念與中醫(yī)“治未病”思想相統(tǒng)一。本研究對1 298例離退休干部的體檢結果進行整理綜合,從中醫(yī)角度辨析其病因病機,進而提出防治措施,充分發(fā)揮中醫(yī)“治未病”的思想主張,使中醫(yī)思想在老干部保健工作中發(fā)揮積極的指導作用。
1.1 對象 參加體檢的離退休干部1 298人,其中男987人,女311人,年齡50歲~85歲。
1.2 體檢方法 體檢項目包括內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膚科、神經(jīng)內科、婦科檢查(女性)及血壓、X線胸片、心電圖、肝膽胰脾腎彩超、子宮附件乳腺彩超(女性)、前列腺膀胱彩超(男性)、心臟、甲狀腺和頸動脈超聲檢查、血脂、血糖、生化全項、血常規(guī)、血清腫瘤標志物、尿常規(guī)、便常規(guī)等。
1.3 診斷標準 ①脂肪肝。腹部B超顯示:肝區(qū)近場彌漫性點狀高回聲,回聲強度高于脾臟和腎臟,少數(shù)表現(xiàn)為灶性高回聲;遠場回聲衰減,光點稀疏;肝內管道結構顯示不清;肝臟輕度或中度腫大,肝前緣變鈍[1]。②高尿酸血癥。男性血尿酸≥417μmol/L,女性血尿酸≥357μmol/L[2]。③高血脂。血清總膽固醇(TC)≥5.69mmol/L,血清三酰甘油(TG)≥1.70mmol/L,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3.64mmol/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0.91mmol/L[3]。④高血糖。空腹血糖(FPG)受損:6.1mmol/L≤FPG<7.0 mmol/L;糖尿病(DM):FPG≥7.0mmol/L 和/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以上兩種情況統(tǒng)稱為高血糖[4]。⑤高 血 壓 。成 年 人 收 縮 壓 ≥1 4 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張壓≥90mmHg為高血壓[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1 298例離退休干部疾病檢出情況
本組分析結果顯示,體檢異常結果主要集中在“四高癥”即高脂血癥、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血癥及脂肪肝。中醫(yī)對上述病癥的治療有較好的療效,而明確其病因病機對治療及預防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現(xiàn)就其中醫(yī)病因病機探討如下。
3.1.1 飲食不節(jié),結構失調 中醫(yī)認為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素問·經(jīng)脈別論》“飲入于胃,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二者一納一運,緊密配合,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膳食結構的不合理,高脂肪、高糖分、高熱量膳食的過多攝入,極易造成飲食不節(jié),損傷臟腑。正如《素問·經(jīng)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不散精,氣化失司,則形成濁脂,凝濁為癖,浸淫心脈”,可見暴飲暴食、嗜食肥甘厚膩,導致脾胃受損,水谷運化失司,濕濁內蘊,形成痰濁膏脂,進而更加損傷脾氣。故《景岳全書·雜證謨·三焦十渴》曰:“消渴病……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人少有也?!倍仁撤矢屎裎?,攝入大量高嘌呤食物如大魚大肉、動物內臟、海鮮、酒類(尤其是啤酒),久則呆脾害胃,釀濕生濁,痰濕阻滯于血脈之中,難以泄化,與血相結而為痰濁,痰濁瘀阻而形成高尿酸血癥,嚴重者導致痛風發(fā)作[6]。若飲食不節(jié)日久,脾胃氣機受阻,痰濕內生,阻滯氣機,氣滯血瘀不暢,導致氣、血、痰、瘀相互搏結,痰濁留于血脈,久病入絡致瘀,痰瘀互結,膠著脈道,形成高脂血癥;若停于血脈,致脈管閉塞,形成斑塊,終至脈痹、胸痹、中風等變證;若膏脂蘊結于肝,則極易形成脂肪肝。故有《素問·痹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之論。
3.1.2 起居無常,勞逸不均 《素問·宣明五氣論》有“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臥傷氣,久坐傷肉”,說明勞逸失度,均可損傷人體而致病。很多干部退休前在工作崗位上均為骨干,工作強度大、任務繁重、生活節(jié)奏快、持續(xù)超負荷工作已常態(tài)化,每天工作時間大多超過8h,經(jīng)常連續(xù)加班,連夜工作,甚至通宵達旦。由于工作壓力大,休息時間少,參加體育運動的機會和時間也很少,生活起居缺乏規(guī)律,導致機體陰陽失調,出現(xiàn)血壓升高、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標出現(xiàn)紊亂等一系列癥狀。而退休后生活狀態(tài)發(fā)生很大變化,從長期緊張的工作狀態(tài)突然轉變?yōu)榉潘尚傅〉男菹顟B(tài),大部分離退休老干部能夠適應這種角色轉變,重視養(yǎng)生保健,積極進行體育鍛煉。但也有一部分老干部在退休后出現(xiàn)喜靜懶動、精神倦怠的精神狀態(tài),過度安逸亦會使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其精力和體力無疑會走下坡路,抵御疾病的能力相應下降,很多疾病就會乘虛而入,易于罹患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疾患。
3.1.3 情志失調 中醫(yī)學理論中,肝主疏泄,條暢氣機的功能與情志密切相關,若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暢通條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若情志過極,如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狀態(tài)導致肝主疏泄功能失調,則氣機阻滯,影響氣血津液的運行,進而損及脾胃功能。如《諸病源候論》說:“肝氣盛為血有余,則病善怒,逆則頭暈、腦脹”,故長時間的緊張可引起血壓升高;此次體檢中甲狀腺結節(jié)的檢出率較高,在女性中尤為突出,甲狀腺結節(jié)屬中醫(yī)學“癭病”范疇,其發(fā)病與情志內傷關系密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加大,人體陰陽失調,肝氣郁結,失于疏泄,乘于脾胃,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氣滯痰凝,結于頸前,遂成本癥。
離退休干部最常見的問題是心理失衡,離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變動,當事者在生活內容、生活節(jié)奏、社會地位、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都會發(fā)生很大變化。由于適應不了環(huán)境的突然改變而出現(xiàn)情緒上的消沉和偏離常態(tài)的行為,甚至引起疾病,謂之為“離退休綜合征”。據(jù)統(tǒng)計,1/4的離退休人員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離退休綜合征。退休后社會活動減少,社交范圍縮小,人際關系發(fā)生了改變,這種應激因素對身心方面的干擾,使部分老干部在一段時期內難以適應現(xiàn)實生活,如果這些老干部個體缺乏應變能力,不善于排解不良情緒,就容易出現(xiàn)孤獨和失落的情緒,導致觀念偏差,進而出現(xiàn)焦慮、憂郁、失落、孤獨、怨恨、憤怒等不健康情緒和心態(tài),其病因和臨床表現(xiàn)在中醫(yī)學范疇可歸為中醫(yī)情志疾病的范疇,情志為病,可影響臟腑氣機,導致人體心身疾病的發(fā)生。
3.2.1 未病先防,完善健康管理
3.2.1.1 健康飲食教育 飲食干預是“四高”預防與治療的基礎,合理膳食、飲食均衡、克服不良飲食習慣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措施。飲食方面建議三餐定時定量,搭配膳食,不偏食,不挑食,杜絕暴飲暴食,遵守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原則,多食高纖維膳食及新鮮綠葉蔬菜,提倡清淡、富含維生素和植物蛋白的飲食,保證每日食物搭配多樣性,盡量做到低糖、低鹽(每天攝鹽量<6g)、低脂。若有高尿酸血癥者,應控制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豆類、堅果類的攝入,增加奶類、魚類等優(yōu)質蛋白和蔬菜水果的攝入。自覺控制飲食,充分認識合理飲食是防治“四高”的重要手段。此外,戒煙限酒也是重要舉措之一。
3.2.1.2 健康生活方式教育 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作息,盡量不熬夜、少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勞逸結合,不吸煙,不酗酒,以適當戶外運動代替吸煙喝酒去排解生活、工作壓力。其中適當?shù)捏w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對增強體質、改善機體狀態(tài)均有益,是預防諸多病癥的積極措施。應盡量合理安排每天運動,堅持循序漸進的運動,如慢跑、步行、騎自行車、游泳、爬山、太極拳、八段錦等都是適宜的運動方式。上述運動方式均是合乎生理規(guī)律、輕松柔和的健身運動,能減少體內瘀血,改善脾胃運化及機體代謝過程,從中醫(yī)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很好的保健方式,通過長期練習可達到祛病、養(yǎng)生、延年的目的[7]。
3.2.1.3 心理衛(wèi)生健康教育 主要是通過教育使離退休干部能夠正確對待衰老和疾病,減輕心理負擔;積極調整,保證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積極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活動,豐富心理環(huán)境,創(chuàng)建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對離退休老干部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引導他們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tài),保持愉快的心情和樂觀的情緒,及時轉移不良情緒,使身心健康調節(jié)到最佳狀態(tài)。
3.2.2 既病防變,及時合理用藥 針對高血壓、高脂血癥、高血糖、高尿酸血癥等情況,經(jīng)體育鍛煉、減輕體重等舉措仍不能控制指標時,即應考慮適當藥物治療。主張針對性、個體化用藥,盡量少而精,制定合理治療方案。本研究從中醫(yī)學角度就其病因病機進行辨析,并運用中醫(yī)“治未病”理論提出防治措施,以期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目的。
[1] 魯樹坤.現(xiàn)代超聲診斷學[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357-358.
[2] Yamamoto T.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uricemia[J].Nippo Rinsho,2008,66(4):636-640.
[3] 許海燕,頊志敏,陸宗良.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07)概要與解讀[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10(3):238-240.
[4]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1,3(6):54-104.
[5]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實用本)[J].高血壓雜志,2004,12(12):483-486.
[6] 錢玉中,李娜,蘇于納.高尿酸血癥中醫(yī)病名及病因病機的探討[J].中醫(yī)藥導報,2013,19(1):18.
[7] 張春暉,鞠寶兆.太極拳運動的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機理[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11(7):17-18.